新华报业网 > 南通 > 要闻 > 正文
【暖新闻】31年,4000公里,江苏海安286名老师接力支教让这个县的教育从倒数变第一
2019/09/14 22:12  新华报业网  王甜 王拓  

  从巍巍小凉山俯瞰金沙江,浩荡东流的江水犹如一条金色纽带,将国家级贫困县云南宁蒗和全国著名教育之乡江苏海安紧紧联系在一起。维系这根纽带的,是历经31载春秋的支教群体。

  31年来,先后10批286位海安教师来到云南宁蒗。他们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创了富有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形成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宁海效应”。从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到中高考升学率连续九年雄踞地区榜首、十人次夺取地区高考第一名……如今宁蒗已成为丽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是海安老师让我们获得了文化翻身。”宁蒗人民说,“海安舅舅”改变了宁蒗。

  

  学生们送给老师的临别祝福

  扶贫先行,跨越时空的牵手始于“木材换人才”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制约,这里的教育一度非常落后。数据显示,1984年,宁蒗没有一人考取本科,历年中考平均分数与周边县市相差竟达100分。

  治穷先治愚。1987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来到与宁蒗进行木材贸易的江苏如皋、海安等地考察。最终,这位彝族汉子把眼光投向了教育居江苏省领先水平的海安。

  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部分急需木材。这就是阿苏大岭当初的“木材换人才”计划。

  1988年,一个由35名教育工作者,配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班子,作为首轮支教老师,踏上了八千里支教路程。根据协议,宁蒗投资100万元新办一所初中,而这所学校,就是宁蒗县城北郊稻田中一幢未完工的教学楼、两排简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当海安老师踏进学校的第二天,奔腾怒吼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垮堤坝,冲向操场,冲进支教老师暂时栖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十尺多深的泥浆里,随行的家属和孩子们全哭了。而这,才是种种考验的开始。

  临时住地没有水,饮用水得趟沟越坝到数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常以土豆充饥;语言障碍,互相听不懂,无法沟通……一位年轻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抬头是无尽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当年这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将给宁蒗带来什么。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加上每位支教老师强烈的责任心,让学生们的成绩迅速提升。

  1993年,宁蒗海安两地合作由初中延伸至高中,次年在宁蒗就产生了丽江地区的高考文科状元。对宁蒗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宁蒗人惊喜不已。阿苏大岭曾满怀深情地说,海安教师是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孩子们的舅舅,是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宁蒗支教老师手绘的家访地图

  

  手绘学生住址分布图

  坚守15年,夫妇二人成“最牛钉子户”

  2001年,通过严格选拔,海安县政府确定丁爱军、蒋蓉夫妇为第三轮赴宁蒗支教的教师。连续5轮整整15年,夫妇俩扎根小凉山,以苦为乐,把青春和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被称为支教战线上的“最牛钉子户”。

  

  当年从海安到宁蒗所需的单程车票

  “宁蒗英语教育力量薄弱,每轮支教结束,我们都因为种种原因再度留下。”丁爱军说。来宁蒗听完第一堂英语课,丁爱军就很失望,“很多老师缺乏学习,不知该怎么上课。”他下定决心,要彻底帮助教师进步。手把手指导、解读新课程、让老师们听示范课……当地英语教研组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据统计,15年间,他共培养出4个高考宁蒗县第一名、13个高考英语全县单科第一名、12个班英语高考人均分全县第一、980多人升入高等学校就读。他的成绩受到当地认可,26次被评为“宁蒗县优秀教师”和“宁蒗县高中英语骨干教师”。

  作为当时支教老师中唯一的女性,蒋蓉是被她的支教师父“骗”到宁蒗的。“他说宁蒗好,人好、景色又美。我就想过来看看。”一到宁蒗,蒋蓉大失所望。“当地人的确热情,但住的地方太破,墙上还有地震留下的裂缝,门前一大堆牛粪,污水横溢……”

  但这还不是让蒋蓉最失望的。“学生基础差,一开始我怎么努力他们的成绩也上不来,他们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早读课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站着、蹲着,甚至直接坐在地上。”

  “后来我想通了,他们也想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只是用的方式不对。”蒋蓉说,经过多轮支教,她慢慢有了经验,对每一轮新来的海安老师,她都会提醒“换位思考”。“比如学生卫生习惯差,不喜欢洗手洗脸,是因为当地缺水。”蒋蓉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

  

  宁蒗学校使用的老式油印机

  “支教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成熟、给我启迪、催我奋进,更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和身为老师的职责所在。”蒋蓉说,没有付出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五年的坚守源于爱的支撑。

  聚力打造质量奇迹,“海安班”一战成名

  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班主任李忠东今年收到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老师,我是魏敬钰,我现在正站在武汉大学标志性的牌坊前为您祝福。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付出……”刚刚送走的毕业班孩子们,从全国各地的高校送来了节日祝福,短短7分钟的视频,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竟有点泪花闪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016年,海安与宁蒗两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教育合作推向深入:在宁蒗民族中学创建“海安班”,培养宁蒗优秀学生,引领宁蒗民族教育再创辉煌。

  李忠东负责两个海安班的语文课。他是学校公认的“智多星”,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保证学生自习时间,他将晚课后面的时间改为自习课;为方便学生问疑,他坚持每晚在办公室等待;为增强学生体质,他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跑操。他把与学生谈心作为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谈心,掌握学生知识点缺陷,调整教学进度……

  今年6月底,宁蒗县委、县政府发来喜报,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学生包揽丽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班级均分605.4分,名列丽江第一!

  

  从宁蒗发来的喜报

  31年来,海安累计为宁蒗培养教师350多名,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培养5名市高考第一名和5名市中考第一名。更可喜的是,宁蒗贫困人口也从十几年前的16万人,大幅减少到4万左右。宁蒗教育30多年的发展,超越了宁蒗现代教育的数十年历史。

  31年来,海安老师像一只只从黄海之滨飞来的金凤凰,给宁蒗人衔来金色的希望,播下了文明的火种。今年,第10批共21位海安老师,已经向宁蒗再度出发。

  交汇点记者 王甜 王拓/文 王甜/摄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