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去逛去逛,南京老街巷悄悄在“翻红”
2022/05/30 07:23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5月27日,周五晚9点,南京新街口商圈周边,几家小店前有人排队,石鼓路、南台巷、王府大街、俞家巷,三两步就有一间小酒吧。穿着时髦的青年男女端着用塑料杯装着的酒,坐在马路牙上谈笑风生。老街巷晚风吹,一杯酒几十元,朋友三两位,刚好治愈一周的疲惫。

  金陵自古繁华。临街商铺繁华了上千年,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购物中心抢走风头。而现在,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一幢超级大楼里的一应俱全,又重回街巷,在生活和城市的间隙中寻找逛街的原始乐趣。

  跟随那些年轻的身影,钻进南京“新”街巷,从这座城的毛细血管中,感受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邵丹 摄

  “时尚老字号”日入万元

  晚上9点左右,新街口周边的一个个街巷,像海绵一样无声吸纳了一群群的年轻人。

  深夜的街边竟撑着遮阳伞,摆起一圈沙滩椅,户外露营惯用的收纳箱当桌子,上面挤满了啤酒瓶、塑料杯和一包包鸭舌,年轻人围坐着喝酒聊天,来晚了的人索性拿着一瓶啤酒蹲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这是石鼓路上,“网红”酒吧Losfog便利酒咖的寻常景象。

  街头的外摆聚拢了人气。继续钻进小巷更深处——俞家巷10号,小酒馆的年轻人就着烛火喝酒聊天。南台巷,店中央摆着一张床,这是Lazy Bedroom(赖床咖啡)的引流神器,家居摆设都是黑色复古系,穿过床一旁的“衣橱”,就可以步入里面的清吧。不远处的NEGA MONTO咖啡馆主打工业风,六辆钢架公路自行车被挂在墙上,咖啡店主理人是夜骑爱好者,在这里喝咖啡,经常会遇见一个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包围了店铺……

  行走在老街巷间,只见人流不息,一度“老去”的街巷生命力旺盛。

  新街口周边密布着20多条街巷,它们是商家公认的好市口,交通极便利,又有顶级商圈引流,商铺密集。在大洋百货一旁的丰富路上,50米内有六七家网红饮品店,可见这一带商业价值备受追捧。

  二条是一家杂物店。2019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杨瑱把第一家店铺选在紧邻丰富路的巷子里。40平方米的店铺内,海归杨瑱把所有他在国内外看中的、符合商店小众调性的商品全“塞”了进去。

  “像是一夜之间,店里就挤满了人。人多,女孩子的包经常把货架上的东西蹭下来。”杨瑱发现自己无意中踩中了流量密码。他总结这个密码一是借着老街巷的人气;二是当时刚兴起店铺打卡,小店借着几分特色便“出圈”了。

  二店杂货、三店水族、四店咖啡,两年时间,杨瑱开了四家店,主题不同,位置都在丰富路。

  周边街巷“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条商店的邻居,“孟令军炒货”的新一代老板孟德金都看在眼里。

  “要与邻居二条商店风格一致。”一番出新,老字号焕然一新。整个店铺采用当下流行的白色极简风,招牌上“孟令军·炒货”几个字在夜幕下散发着暗金色的光晕,一旁橙色店铺标识上大大的“M”都请人进行了精心设计。

  “店铺升级后,不光有近30年积累下来的老顾客,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外地游客来这里‘打卡’消费。”掌握了流量密码的孟德金,正在与设计公司研究新一版的店面装修,他要求,既要体现老店的历史感,还要有点潮流感。

  天气渐热,炒货店进入传统淡季,但孟家的店,一天营收也在1万元以上。“孟令军炒货”不仅是这一带人的老记忆,还是今日年轻人喜欢的品牌。

  这两三年,丰富路周边纵横交错的街巷变得越来越有个性。明瓦廊美食云集,南台巷是小酒吧和咖啡馆的聚集地,石鼓路的网红店越来越多……在孟德金看来,这两年新开了很多“网红店”,给街巷注入全新的活力。“好的街巷,店面都是互相引流,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

  孟德金还不知道,他的时髦邻居又有了新的计划。丰富路101号,一幢七层高的旧式楼被杨瑱租下。

  “二条周边多了很多店,店主在装修设计时都选择尽量与二条风格一致,我们很有成就感,这条街成气候了。”杨瑱介绍,新租下的楼暂时被他命名为“丰富101”,要打造出个性商店、众创空间、街角咖啡店、天台公园等,努力将街巷商业与社区文化融合,把“二条”这个“IP”做得更有影响力。

  曲径通幽处的人流不逊景区

  陶谷新村,南京文青不会错过的地方。如第一次光顾,真容易“错过”。沿着车流不息的上海路由南往北走,两侧小巷七八条,巷口的朱氏梅花糕小店,是进入陶谷新村的标志。

  午后时分,小巷里的人多起来,陶谷新村四五百米长的路上,加上旁边的南秀村也不到1000米。但在这两条巷子,你既可以吃到南京本帮菜、网红川菜、各类快餐,也可以尝到爱尔兰餐、意餐、日料等世界各地的美食。

  陶谷新村位于紫金山—石头城山脉轴线,又紧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随着两所高校主校区搬离,这里的活力不似从前,但在城市中心,这样一处曲径通幽处,与新街口周边街巷的“好市口”相比,依然有别样的魅力。

  11年间,在50米的范围内换了三个店址,但陈志伟从来都没想过要离开。Pause,汉语意思“暂停、停顿”,是陈志伟咖啡店的店名。

  吧台前,他与老婆配合默契,一人调制饮品,一人送餐到桌。这对夫妻把咖啡店当家,早上10点开门,一直营业到晚上12点。咖啡店也被他们装潢成了家,两张深咖色的沙发摆在店里,占了很大空间。老陈并不在意,他希望客人把这里当家,点不点单,都可以先坐一会儿发发呆。里面一间屋子,摆了长长的工作台,考研的、写材料的、写作业的,坐满时像极了自习室。再往里走,屋后小院里两张桌椅是顾客最喜欢的社交空间。

  “我们的店原本开在对面,我一直在找一个理想空间开新店。去年,一家美容店受疫情影响闭店,邻居们知道消息马上跟我通气,我一看,就是这里了。房子像‘两室一厅’,前后又有小院。”陈志伟说,他把自己的店定位为咖啡馆,跟一般买了就走的小店不一样,需要足够的社交空间。

  陈志伟把家也搬到附近,许多老客都是相识十年以上的老朋友了,从大学生变成了妈妈,带着娃来喝一杯。周边的店铺换来换去,不少店一度火爆,也没逃过关店的命运。陈志伟经常迎来“新邻居”。

  徐雯和张婧婧,“村龄”2年,店名“孩几手作”。两位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85后设计师,在知名景点开过店,两人的作品很受游客青睐。比如娃娃明信片,可爱的胖娃娃扎着两个小辫,穿着淡青色的旗袍,举着一支粉色小花,妥妥的文青收藏佳品。

  旅游景区受疫情“重创”,两个姑娘从景点“出走”,逛遍南京城,最终选择把店落在陶谷新村。“还有哪里比得过这里的文化浓度?”

  两年多时间,两位姑娘开了两家店,第一家店30平方米,主要售卖手作产品,第二家店去年6月始营业,是一间60平方米带院子的门面。所有的产品都由两位姑娘自己设计,能自己做的,比如牛皮包,就自己手工做,做不了的就找工厂去加工。

  “没想到这里的人流量不比景点少。”徐雯说。第一间店生意稳步上升,两位姑娘开第二间时将经营内容再扩充,除了自己设计的手作产品,还联系在海外生活的同学,帮助订购泰国小众设计师商品,打造小店特色。

  店内橱窗旁摆着一张未放商品的长桌,这是两位姑娘的用心。午饭后是店铺来客的小高峰,附近的大学老师和写字楼上班族,会来这里闲逛,长此以往,店里积攒了不少熟客。顾客捧杯咖啡坐在长桌旁,透过玻璃窗欣赏“治愈系”美景:绑着灯带的米色布雨棚下,一张弧形的木桌上摆了两盆绿植,一盆金橘一盆绣球,盛开季节,好似一幅画。

  古着店、花店、杂货铺……徐雯感觉到,近两年间,这条街似乎不受疫情“干扰”,店铺多起来,生意在好起来。“当然,如果没有疫情或许会更好,店铺集聚会更快。但生意在稳步上升,我们有信心的。”她说。

  “小而美”背后的才情深得你心

  “抱歉,我们五点关门哦。”边说着,店员走到门前,将卷闸门拉到一半,才又回到柜台前调制饮品。珠江路旁的蓁巷,是这两年新兴的“咖啡一条街”,STANDING ROOM算是鼻祖。这间小店很另类,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

  “南京大多单位八九点上班,我们7点开门,附近社区居民就能捧上一杯咖啡上班。”店主孟祥洋在澳大利亚学习咖啡制作时,受当地一家6点开门的咖啡店启发,定下这样另类的营业时间。

  街巷暗涌的人流奔向个性小店,那些特别的小店,背后则是一大批海归、设计创意类人才。他们在一方小店尽情挥洒独有的审美情趣、人生理念和考究的手艺。

  7年前,为咖啡店选址,孟祥洋跑遍大街小巷,最终看中这个满是面条店、炸鸡店、米粉店的地方。原因有二,蓁巷一带25岁到45岁之间的群体大,二是房租便宜。

  仅凭一间小小咖啡店孟祥洋在南京咖啡圈就颇有名气。这位“学院派”店主有着自己的经营策略。

  在孟祥洋看来,多年来南京的咖啡市场,被有规模的连锁咖啡店占据着。而近年兴起的街巷小咖啡店,一杯不过十几元,满足了大众日常消费类的咖啡需求。“所以我的店只开到下午5点,5点后喝咖啡的,大多要约会,需要有社交空间。”

  孟祥洋强调,咖啡店主要服务附近社区,至今他都未在任何网络平台投过广告。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打卡,门前常有车辆不惜违停几分钟也要买上一杯。

  STANDING ROOM旁,一家三明治店前,时不时有年轻女孩坐在店铺飘窗上拍照打卡,路过的中老年居民看不懂眼前的景象。“他们在拍什么,这不就是个窗台吗?这家店不是外卖或者外带多吗?”

  咖啡店、面包店、三明治店,各类新店铺在面条店、炸鸡店、卤菜店中间“长”出,默默无闻的蓁巷成了南京网红街巷榜单上的“常客”。

  让行人一览无余的落地窗,飘窗上摆上几个坐垫,一进门年轻店员就会喊出欢迎词……居民们不知道,这类小设计,恰恰是新式街巷店铺经营的妙处所在,“小而美”的一角,是吸引人流的制胜法则。

  城市悄悄换了“模样”

  不能忽视的是,南京城里很多再“翻红”的街巷,都在近几年经历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城市更新。比如,去年“红上加红”的南湖东路。

  下午1点多,过了饭点,南湖杨记面馆的“高温”渐渐下降。几个年轻人背着双肩包冲进来,“老板,帮我们找座位。”“你们多少人?”“二十几个吧。”旁边吃面的人一听,忍不住加快进度,“快吃快吃,给人腾座位。”

  不一会,一台台网约车陆续停在面馆门前,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一会工夫把店又填满。“我们从全国各地来南京公司开会,同事说,一定要到杨记面馆吃口面,再在南湖东路逛一逛,我们就来了。”一位年轻女孩向记者解释。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最大的现代化小区南湖新村建成,20岁的杨连和就做起了“面”的生意。刚开始是撑把伞,在路边摆摊卖馄饨,后来有了店面,做起这间面馆。

  “南湖记忆”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范围为建邺区文体路至南湖路段,近400米的南湖东路街区于2021年10月30日全新开街,老杨的面馆经出新后也全新露面。

  本就火爆的生意,这下更火了,抖音大V也来打卡,不少来宁的游客打车来吃面。路对面的胖子砂锅、南湖炸串也是一样,门前车位总是停得满当当,还停满了共享单车、电动车。显然,虽为一碗面,很多人也不惜专程跑一趟。

  “更新后,第一家外来的店是马伍旺饮料厂,这家火遍全国的网红店一拿出装修设计方案,我们很惊喜,店面风格与街区风格保持一致。”南湖项目的设计单位门派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洪迎成介绍,附近的居民也成了街区的“导游”,常常站在路边主动为按图索骥的游客介绍南湖。

  如今的南湖东路,只要有门面空出来,马上就能租出去,一家店铺老板透露,有些店铺可以租到一年二十几万的好价格,与新街口附近的商铺不相上下。

  当城市更新深入到街巷,“微更新”取代了“大拆大建”,更倾向于尊重多元,回归人的需求。南湖项目,有大块的空间留给居民,杨记面馆旁,播着怀旧电影的大电视前,设计了长长的“之”字型石椅供人歇脚。

  城市更新之中的街巷“摇身一变”,形象升级,人流增多,滋生了商业繁荣的空间和可能性。二条商店、孩几手作,甚至老杨的面馆,都接到过知名商业体的邀请函,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这些经营多年的小店老板,比任何人都懂街巷的价值。

  城市管理的理念也在变。丰富路、南台巷所属的朝天宫街道,利用街巷里老字号、新网红集聚的优势,将“潮艺术与新消费”玩出新花样,为街巷推出“朝天虎”吉祥物,店家众筹了一场新春消费盛宴,百余家人气商户一起推出消费优惠券。多元店招和街头外摆松绑,街巷烟火气日旺,背后是城市管理者的担当,朝天宫街道提出“九分服务,一分管理”的理念,推动商户自治,有意识推动开放参与、多元共治的管理格局。

  深夜,俞家巷小酒馆旁的五金店门口,街坊邻居支起一溜麻将桌,旁边的小酒馆,时尚的年轻人围坐着小酒桌,啜饮着叫冰茶的酒,安稳与躁动,烟火与诗意,老去与新生,它们的缠绕混搭,生生不息,永远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风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雯斐 仇惠栋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