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历史的‘痕’绝不能被抹去”,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痕》在国内首映
2021/12/11 13:5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历史的‘痕’绝不能被抹去,要让全世界都记住南京大屠杀这个反人类事件,我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这也是因为我们对和平的永恒追求。”12月11日上午,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著名导演李杨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参加了纪录片《痕》在国内的首次小规模放映会,这也是最早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且在海外公开放映过的纪录片。

  去年12月12日,李杨将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纪录片《痕》的影像资料及创作手稿捐赠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时隔一年,通过数字化修复等手段,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纪录片得以首次完整清晰地呈现在国内观众面前。

  1994年,35岁的李杨正在德国电影学院读书。他从小就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他发现这段历史在德国鲜为人知,于是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纪录片成了他的毕业作品。

  他两次来到南京,搜集资料,走访史学专家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整整拍摄了一个月。夏淑琴、陈德贵、刘永兴、许自强……这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都在纪录片《痕》中,讲出了历史的真相。当年65岁的夏淑琴在镜头前诉说着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悲惨遭遇和所见所闻,她一连说了好几遍“不愿意讲起这些,心里会难受好几天”。

  距离这部纪录片拍摄已经过去了27年,如今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1人。李杨当年走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一些已经离世。这些留存的影像资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为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又增加了一笔,同时这部纪录片本身也成为了珍贵史料,不管是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是纪录片拍摄时南京的街景和生活风貌,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

  以寻找历史真相为脉络,在这部时长近1个小时的纪录片中,不仅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还有日本随军记者、侵华日军的回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提供了一些胶片片段。纪录片开头引用了1994年5月4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对《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关于南京大屠杀等等,我认为是编造的,说那个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李杨说,这是他们的否认,我后面用了口述、实证,但是全片没有一句评论,“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的视角,我做的只是把历史事实客观呈现”。

  据了解,《痕》拍摄完成后在德国、法国等国都曾放映,德国的纪录片频道甚至放了好几遍。“不少德国人看过之后,都很震惊,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当年的侵华日军如此残暴。”李杨说,他希望在国内能有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纪录片,“年轻人是未来,他们承载着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使命”。

  放映会现场,李杨还见到了纪录片中采访过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我一直记得这个27年前采访我的年轻人,当时,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的人还不多,他从国外专门跑回来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我很佩服。”孙宅巍透露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尽管已经过去了27年,但纪录片中的事实和人物都站得住脚,让人看过十分震撼,尤其是把日军暴行、南京九十年代的城市面貌以及导演自己背着摄像机寻访的镜头来回切换,生动感人。“看到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绝不能让残害中国人民和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复活,绝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孙宅巍说。

  右为李杨,左为孙宅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