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南京一天两份疫情分析报告,精准研判让“包围圈”越来越小
2021/08/18 11:50  新华报业网  仇惠栋  

  交汇点讯 8月18日,南京市举办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媒体见面会。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马涛介绍了全市流调工作开展情况,揭秘了南京六次大规模核酸检测“圈”越画越小背后的故事。

  流调工作,有点像公安部门破案,流调队员更像侦察员,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不遗余力地排查、摸排每一条可疑的线索。他带来了一个本子,记录了禄口机场疫情早期报告病例的访谈过程。“每个病例我都给他们打过电话,都给他们访谈。我们的流调队员经常说,我们叫流调必备的三件套。手机、充电宝、金嗓子。”他介绍,打完一连串电话后,要在一个小时之内要完成病例的活动轨迹,尽快完成病例的流调报告,尽力地跑在病毒的前面。一份流调报告当中,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地点,甚至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是流调员经过近百通的电话和无数次现场走访获得的。

  除了疫情防控的侦察兵,马涛还担任了疫情防控的参谋员,成为疫情分析组的一员。通过疫情分析,可以了解疫情的规模,获知哪些人群、哪些地区处在风险当中,对疫情的发生、发展的趋势进行研判。南京市开展了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越到后期检测范围越小,疫情分析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31日的晚上10点钟,马涛和同事接到一个任务,需要在当天把南京市前三轮核酸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用最快时间拿出第四轮核酸检测范围的建议。8月1日的凌晨3点钟,他们完成了这个疫情分析的报告,给出了第四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建议,对检测区域进行了精准调整。他介绍,南京市每天要做两次疫情分析报告,一个是在白天的12点,另外一个是在晚上的12点。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但是我们看到自己专业分析的结论,一次次地被验证,觉得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本轮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样的辛苦我们觉得也是值得的。”马涛说,虽然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我还是希望工作能够越来越少。这就说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安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