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南京大学藏南京地区历代碑帖展出,书写一部刻在石头上的“金陵史”
2021/07/06 14:40  新华报业网  于锋  

  从6月18日至7月8日,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承办的“金陵石语丨南京大学藏南京地区历代碑帖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美术馆成功举办。展览展出了南京历史上众多著名的碑帖拓片,连缀起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南京史”。

  南京是一座极富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近三千年的建城史赋予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南京的城市与郊区有众多摩崖、石碑、题刻,记录了古城的沧桑与繁盛。

  碑帖拓片作为广义的“文学”载体之一,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碑拓借助纸墨椎拓,将镌刻于金石器物的文字、图像完整保存,具有学术性与艺术性,许多湮没于历史的珍贵文物能够以另一种载体保存和流传。

  展览现场

  作为我国著名高校,南京大学珍藏有两万余件中国历代金石碑帖拓片,大多为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旧藏,这些拓片很多是整纸拓本,以历代知名的石刻拓本为主。

  为了筹备本次展览,南京大学专家从该校收藏的大量金石碑帖拓片中,遴选了一百余种南京地区历代石刻拓片和拓本,不仅包括书法史上的拓片名品,如江苏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校官碑”、东吴“天发神谶碑”、南朝萧梁“萧憺碑”以及唐“明徵君碑”等,还有南京大学校园内出土的王仁墓志拓片,甚至有不少原石已不存的珍贵拓片,如明王世贞撰“重建圆通精舍灵应圣殿记碑”等。

  江苏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碑——东汉“校官碑”拓片

  按照碑帖内容,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江南文枢、六朝风韵、石墨留真、名刹汲古和典籍播惠,时间涵盖一千八百余年。

  “江南文枢”部分,展出16通南京明清贡院及府州县学碑刻拓片,主要内容为“江南贡院”及其前身应天府贡院的历次营缮事宜,显示了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当之无愧地享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其中,“重建建康府教授西厅记碑”记载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建康府学的兴办情形,“南京国子监碑”则保留了明代南京国子学教习人员的题名,两碑今皆不存,资料弥足珍贵,为观察宋元以来南京的兴学文教之风提供了极好的注脚。

  明代的“南京国子监碑”拓片

  在这一单元展出的“校官碑”拓片引人注目。校官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是江苏地区发现的最早碑刻,也是江苏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刻,碑呈圭形,通篇以隶书刻就。

  校官碑最早见于南宋洪适《隶释》的著录,碑文内容主要是歌颂汉溧阳长潘乾(字元卓)为地方办学的功绩。潘乾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该碑文字多漫漶难识,元至顺四年(1333),溧水县文学掾单禧刻有“释文碑”,记录了校官碑的发现经过及释文情况。

  元代单禧所刻的“释文碑”拓片,记录了校官碑的发现经过及释文情况。

  “六朝风韵”部分遴选的南朝陵墓石刻拓片多包含文字,如萧顺之南北神道柱额、萧景西侧神道柱额、萧憺碑等。

  南京是六朝京畿之地,保留了大量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六朝遗物遗存。散落分布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人们寻访六朝文明的重要标志性遗迹。展览中遴选的南朝陵墓石刻拓片包含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陵墓石刻中包含文字画像的拓片,如碑额、碑文、碑侧及柱额等。透过斑驳的纸墨,观众也能隐约窥见一千五百多年前的 “六朝风韵”,体会南京这座“文学之都”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梁文帝萧顺之南北神道柱额拓片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拓片是该单元展出的珍贵展品。萧憺(478-522),字僧达,南朝梁宗室、大臣,梁太祖萧顺之第十一子,梁武帝萧衍异母弟。萧憺神道碑即“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碑文略有剥蚀,存字多达2800余字,为六朝陵墓碑刻中存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块。

  萧憺神道碑拓片

  “石墨留真”部分展出的东晋名将卞壸墓碣、南宋抗金名将王德神道碑、南宋王仁墓志、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神道碑皆为拓片珍品。涉及南京历代著名神道碑拓片和墓志碑拓片。

  “卞壸墓碣”是这个单元的珍贵展品。石碣正书,两行,全文为:“晋尚书令假节领军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成阳卞公墓”。卞壸,字望之,济阴冤句(山东曹县)人,东晋名臣,累事三朝,在平定苏峻叛乱时,卞壸临危受命,率二子及兵勇奋力抵抗,以身殉国。后被追赠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葬于南京朝天宫(原冶山)西侧。现存墓碣为北宋庆历三年(1043)建康知府、北宋书法名家叶清臣亲笔题写,墓碣现由南京市博物馆收藏保护。

  卞壸墓碣拓片

  南宋王仁墓志的发现也颇为有趣,此墓志出土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西大楼前。墓主王仁,字安寿,生前为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担任江宁府尹时期的属吏参军。王仁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宋代诗人张稚圭,南京栖霞山也留有其题刻。志文字体方正严肃,规整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书者行笔力道遒劲,刻工技法细腻精湛。

  王仁墓志拓片

  “经古舍碑帖书画”碑是清末著名文人书画家、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监督李瑞清为经古舍题写的店招和业务广告。这是迄今发现的李瑞清写的第一块店招。据考证,经古舍为一家开创于清末的私营古玩商店,店址位于今天的南京夫子庙瞻园路,店主为张熙园、张舜铭父子,主要经营碑帖字画等,当时的社会名流于右任、傅斯年、朱希祖以及当年中央大学教授胡小石先生等经常出入于这家古玩店。

  “经古舍碑帖书画”碑拓片

  “名刹汲古”部分主要展出佛教题材拓片,显示了南京在历史上是佛教文化极其昌盛的地区,庙宇成林,名寺辈出。重葬玄奘法师顶骨记和玄奘法师顶骨塔记两张拓片重现了玄奘法师顶骨被请回金陵重葬的轨迹和脉络。方山上定林寺之碑、凤凰台上瓦官寺残碑记载了后世对这两座寺庙的重建,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有关郑和下西洋刻石。

  明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拓片

  这一部分还展出了和栖霞山、栖霞寺相关的拓片五十余件,涉及石刻年代从南朝至民国一千多年,时人或可于碑拓间一窥栖霞历史与文化风貌。

  栖霞,古称摄山。明人焦竑曰“兼备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风景秀丽,长林曲涧,春来叠翠,霜则染丹,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天开岩”“白乳泉”“白鹿泉”等,也多入诗流传,古存名刻今仍有可见,更多则以碑拓留存今世。

  唐代栖霞山“明徵君碑”拓片

  “典籍播惠”部分展出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与南京有关的七部古籍和十一部碑帖拓本、印本,古籍代表了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碑帖拓本、印本则以书册的形式提供了与整拓不同的观赏体验。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世界文学之都。一山一水、一街一巷,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文化的印记。记载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专书可以自成系列。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明清以来,分类日益明细,内容愈加丰富。在这一部分,观众可以看到《金陵梵刹志》《摄山志》《板桥杂记》《金陵四十八景》等珍贵古籍。

  《摄山志》

  南京大学有许多学养深厚的学者、教授,鉴赏碑帖是他们的日常雅事之一。整张拓片经过剪裱,装潢成册,形制近似书籍,更加典雅美观,便于欣赏临摹。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碑帖也被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播惠益广。这次展出了欧阳翥、胡小石、刘稻秋等老先生捐赠的拓本、印本,名碑善拓,满目琳琅,拓印精美,剪裱工致,气韵盎然。

  东吴“天发神谶碑”拓本

  “金陵石语丨南京大学藏南京地区历代碑帖展”展出的南京地区拓片,尤以六朝陵墓石刻、栖霞山摩崖题刻碑记、府州县学贡院碑刻等最为系统,绝大多数是晚清、民国以来的旧拓。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讲座、研讨会、教授导览等活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夏维中教授、南京博物总馆邵磊研究员等学者,向观众细细讲解展品,充分展示金石碑刻的魅力。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南大人的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