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创新无处不在,这座城“剧透”无限可能
2021/06/16 21:27  新华报业网  胡安静  

  交汇点讯 自2019年南京提出打造创新名城以来,南京高科技企业集中发力,用累累硕果展示创新热度。在2021南京创新周到来前夕,跟随记者一起去感受这些创新企业拼搏奋斗的激情。

  气象精细化预报助力企业受益

  气象,只是电视、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么?气象商用有市场么?气象服务哪些领域?又是如何助力相关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告诉你答案!

  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苗春生介绍,气象不只是手机、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方方面面。

  信大气象以南信大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为支撑,以南信大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研发国内领先的气象预报预警关键技术。拥有自建的超算中心,为政府、航空、海洋、能源、环保、交通等领域提供精准气象解决方案。

  苗春生说,这些气象精细化服务,从结果来看不仅是减少了社会财产损失,更是提高了地方企业的经济效益,如2020年8月26日台风“巴威”在辽东半岛登陆,信大气象为某电场提供精准气象保障服务,在其他单位均停机的情况下,该电场台风期间满发412万度电,直接受益375万元人民币。

  通过“小原子”看见“大未来”

  纵观人类文明史,每次时代变革离不开技术革新,每次技术革新可以说是“制造”精度的进步,从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到原子尺度,在浦口区江苏集创原子团簇科技研究院,你将通过“小原子”看见“大未来”!

  据了解,江苏集创原子团簇与器件制造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加强原子制造的前沿基础研究、科学仪器研制、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器件研发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提升和转型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据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宋凤麒介绍,目前公司的代表性产品是“2020年南京市十项重大创新成果”——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装置,该装置使原子团簇产量突破了可观测量的关键阈值,比国际传统方法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实现了宏观量团簇的普适制造。通过该装置可制备上万种新材料,用于建设团簇新物质数据库,可为我国建立全新的材料基因组提供关键的设备支撑。

  此外,在实验室里宋凤麒教授拿起一壶水分别在两块外形、颜色、质量相似的立方体砖块上浇水,其中一块上的水迅速浸入砖内,另一块上水则凝成水珠。

  “这种水珠凝而不散的材料便是我院研发的合晶石,这种新材料高强度、轻质、绝热、防水、防火,可用于房屋的装配式墙体,可以达到承重、保温、防水一体化效果。”宋凤麒介绍,像这种在原子团簇宏观量制造研发过程中衍生出的产品,目前正作为南京绿色建材产品的一部分在建厂投产。

  看不见的水印守护地理信息安全

  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这对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件喜事。在此之前,地理信息数据面临盗版、侵权、非法获利、泄密等安全问题,危害国家政治、国土、军事等安全领域,侵害商业利益和个人权益。

  “我们地理信息数字水印系统能够在地理信息数据中不可见地隐蔽嵌入数据的版权、用户、发单编号、分发人员、时间、备注等信息,一旦发生数据泄露,便能通过这些嵌入的信息,追溯到数据违法和泄密源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朱长青说,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军事、测绘、国土、规划、地质、勘测、公安等行业的数据对外分发、提供和安全管理工作中。

  位于栖霞区南大科学园的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朱长青教授自2006年起,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后成立南京吉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研发了“吉印”地理信息安全软件系统,由此实现了我国地理信息安全产品的自主可控以及地理信息的“版权追溯”和“权限控制”。

  “针对地理信息安全这一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吉印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以解决国家重大应用需求为己任,不断学习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朱长青教授如此说道。

  美味小龙虾、螃蟹离不了它

  六月虾十月蟹,作为南方人饭桌上的常客,虾蟹等水产养殖这几年发展迅速。

  位于六合区的南京奇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伟表示,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针对这些指标,奇崛公司推出智能水质传感器,如智能PH传感器、智能电导率传感器、智能ORP传感器、智能溶解氧传感器等产品。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智能PH与溶解氧二合一的传感器,其结构为太阳能板提供电源,通过内部的无线采集盒将PH、溶解氧数据传输到手机终端对养殖主进行提醒显示,从而提高养殖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21年新发展新格局,在双循环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响应南京创新周,争前沿、做表率、创佳绩,为南京产业发展创新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与自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