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走近城市护鸟人:你的“好心”救助可能会让野生动物丧命
2020/05/22 21:26  新华报业网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推进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备受关注。在此之前,交汇点记者跟随南京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经历了一次野生动物救助。5月15日晚,在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大陈庄一位农户家的后院,志愿者卞金明躲在不远处,紧盯着眼前被黑暗笼罩的树林,仔细分辨不时传出的声音。他要帮助一只猫头鹰幼鸟找到亲鸟。近年来,随着公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增强,城市里有许多像卞金明一样的志愿者,默默地守护着大自然的精灵们,同时也给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一份“民间思路”。

  一次“好心”的救助可能会让学飞中的猫头鹰丧命

  夜深了,小猫头鹰瞪着一双懵懂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卞金明担心:亲鸟会不会出现并接走自己的孩子?从接到救助电话,卞金明放下手中的生意,围着小猫头鹰忙活了两天。当晚,在黑夜里苦等数个小时,亲鸟没有出现!这让卞金明一下紧张了起来。

  每年的五六月,都是幼鸟离巢学飞、长本领的时候。有些幼鸟可能一时贪玩暂离父母的视线,有些可能因为学“艺”不精,飞起又跌落,偶然出现在人们身边。这时,千万不要将它们带回家饲养,因为此时,幼鸟的父母可能就在不远处。人为的过度干预,可能会让幼鸟彻底离开父母,又或者因此断送生命。

  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摄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让幼鸟停留在原地,等待亲鸟。因为亲鸟肯定没有走远。”卞金明说,因为极少遇到这种情况,捡到幼鸟的好心人,往往会把幼鸟带回家饲养,或者送至派出所等,这样,亲鸟寻找幼鸟无果后,会造成幼鸟和亲鸟的永久分离,如此一来,很多幼鸟无法正常成长,从而丢掉性命。

  蹲守到深夜,城市护鸟人没有等来“鸟爸鸟妈”

  卞金明是一名护鸟志愿者,在“圈子”里小有名气。5月15日晚放生的小猫头鹰,是5月13日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大陈庄的一位农户在自家院子里捡到的,因为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便送到了当地派出所。卞金明接到派出所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仔细查看了小猫头鹰的健康状况,详细询问出捡拾地点后,决定原地“放生”。

  为了这次“放生”,卞金明准备了两天。“原本昨天(5月14日)接到幼鸟,确认健康后就应该放生的,但是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雨。幼鸟的翅膀还没长成,被雨一淋,可能又要跌下来。”卞金明的话语间有着一丝担忧,身旁的妻子接着他的话,悄悄地说了句:“他就是爱捣鼓这些。”

  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摄

  亲鸟迟迟没有现身。无奈,卞金明只能把小猫头鹰转移到农户家的阳台栏杆上后离开。几天后,卞金明告诉交汇点记者:“救助人说我们走后不久听到几声较大的叫声,应该是亲鸟和小鸟(猫头鹰)的交流。再出去看,小鸟(猫头鹰)已经飞走了。”他解释,“不管有没有看到亲鸟,只要那里是第一救助地,都大可放心的。亲鸟一定就在附近。”

  受救助的野生动物回归自然后依旧面临生存挑战

  可以顺利回到亲鸟身边的小猫头鹰是幸运的。让卞金明担忧的是2019年5月救下的一只小猫头鹰。

  2019年5月下旬,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位市民,在一座完成清塔作业的高压电塔下发现了5只刚出生的猫头鹰幼鸟。可惜的是,它们中只有一只存活了下来。在上海、新疆、江苏、浙江热心志愿者的网络接力下,这只幼鸟在浙江初长成。

  当年的6月,志愿者将猫头鹰幼鸟送到南京,交由卞金明进行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卞金明告诉记者:“小猫头鹰从幼鸟开始养大,回归野外需要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采用渐进式野放。鸟在未来活动的区域适应一段时间,我们不断去评估它的生存状态,比如补饲、称体重等,直至最后撒手。” 当年7月,最后一次看到小猫头鹰在山林中翱翔的身影后,卞金明再也没有见过它。“夜行性的猫头鹰,无法戴太阳能的GPS。”卞金明说,“即便我们如此用心让一只幼鸟回归,它被淘汰的概率依然还是很高的。”

  卞金明供图

  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猛禽。“国外有研究数据,猛禽幼鸟的第一年存活率低于30%。”卞金明进一步解释,“猛禽毕竟是掠食性动物,不是吃吃果子捡捡种子就能活下来的,救助、野化的难度比普通鸟类要高。”

  民间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有优势但需要科学施策

  猛禽保护、救助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知识、技术,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帮助它们适应自然、回归自然。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做与保护鸟类有关志愿工作的卞金明更加关注猛禽的保护,通过网络,他开始参与到民间猛禽的保护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救助技术。“希望民间保护与救助能够成为官方保护与救助的有力补充。”卞金明说。

  对于自己花费大量精力在做的猛禽保护与救助工作,卞金明这样认为:“民间保护最大的优势是自主性比较强。在被救助个体最需要的时刻,我们可以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只虚弱的猛禽被我们救下,这时候可能最需要的除了医疗上的救护,更多的是需要补充一口水以及食物上的少食多餐。民间保护的形式相当于专人一对一的康复服务,对于难度非常大的鸟类救助来说可以算是最大的优势了。”

  时不时丢下生意,去外地救助猛禽,有时还会把受伤的猛禽接回家。“接到家里救助,训练、吃东西,家里脏不说,还浪费时间和钱。”一开始卞金明的妻子很不理解。“那就只能‘做工作’了。”卞金明笑言,“这需要艺术。”慢慢地,看着被救助的小猫头鹰等猛禽长大,又通过野化回归自然,妻子也能慢慢理解他。有时候卞金明出去,妻子也会跟在身边。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让卞金明高兴的是越来越多“身边人”开始重视起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救助了。不久前,湖北的一位网友通过网络求助,对一只受伤的猫头鹰进行科学救助。也参与到其中的卞金非常感慨,他说:“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对野生动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聚焦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呼吁推进修订,以加深对野生动物保护科学规律的认识,促进科普和普法的协同,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保护自觉性,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近几年,在江浙沪地区,因为执法力度的加强,饲养售卖猛禽的事情少了很多,大家保护猛禽的意识强了。”但是卞金明也坦言,“日常的科普宣教、普及保护是必须做的,需要持续加强。”

  卞金明供图

  卞金明在救助猛禽时,有意无意间,会给女儿讲讲那些关于鸟的故事。他认为最好的护鸟科普就是言传身教。2019年救助猫头鹰幼鸟时,卞金明用图像记录下了这样一个瞬间:清晨,他的小女儿站在窗前,凝视着被救助的小猫头鹰。卞金明给这张照片写了一段话:“两个‘雏鸟’阶段的小家伙打了个照面。这应该就是‘自然教育’最初萌芽的模样吧。”

  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