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满血复活!全面复苏!这座千万人口特大城市靠什么?
2020/03/23 08:24  交汇点新闻  

  据公安部门最新统计数据,到去年底,南京实有人口已达1031.22万。疫情发生以来,这座千万人口城市全面建立“防疫+”战时工作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复苏,奋力夺取抓防控和抓发展的“双胜利”。

  截至3月20日,南京已连续30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累计复工企业10.2万家、复工职工214.8万人,已复工企业职工返岗率81.2%。1-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社零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总体好于预期,部分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8.1%。

  南京,正展现出一座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首破千万背后的人口结构优化

  实有人口是城市当下实际的人口数,主要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由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能准确反映人口实际变化情况,直接体现人口发展情况和城市活力。

  近年来,南京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人口结构和质量变化不断向好。

  从主要构成看,截至去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9.82万、流动人口321.4万,其中经济发达的江宁区就有流动人口近100万。

  从学历结构看,去年南京实有人口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3.35万人,本科137.09万人,大专89.58万人,大专及以上占比24.25%,江苏第一,全国前列。南京学历人口占比逐年增加。

  人口密度和主城区人口往往比人口总量更能体现城市的集聚力和活力。目前,南京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500人,主城区人口达600万,在同类城市中均居于前列。而增长最快的是江北新区,2015年新区设立以来累计增加人口80万,显示出国家级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

  雄厚产业成为引人强磁场

  南京上千万人口中,产业人口超500万,其中有300多万流向服务业。在这座服务业占比高达62%的中心城市,除了服务业这座巨大的人口蓄水池,制造业正成为吸引新增人口不可忽视的阵地。

  南京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产,工业用电量恢复到去年同期91.4%。

  恢复经济活力,南京制造业冲在最前面。

  “南京这座了不起的城市,以有力的组织发动、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强的企业职工,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3月18日,南京市工信局副局长陶磊用“满血复活”来形容全市的工业生产。

  来自云南石林的杨韬,一个多月前乘南京包机回到南京上班。他说,前些年他来自西南的老乡们倾向于去苏南找工作,那边的工资高一些,而他到南京后发现这里处处不错,先后介绍几十位同乡到南京工作。

  疫情期间,南京较早出台率先落实扶持企业政策,补贴人力中介,江苏汇金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士波跑到云南、贵州、山西“抢人”,行情最火爆时,每招到1位工人,工厂就给1万元。他还投入19万元从云南包机接工人返岗,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补贴一半费用。

  常规在岗员工超过6000人的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用工大户之一。“政府第一时间返还39万元稳岗补贴!”企业负责人石继锟说,江宁区“惠企”专员隔几天就要来一趟,帮助企业加快恢复产能。

  南京在全国较早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预计今年2-6月,减免社保费用将超过130亿元,惠及近16万户参保单位。

  企业挺住,才有人员流入。

  “满血复活”不光是指疫情之下的南京工业。这几年,南京重新重视制造业的经济“压舱石”作用,高扬制造业大旗,把工业经济摆上突出位置。去年,全市五大地标产业有四个增幅超20%。台积电、LG电池、中兴通讯、欣旺达等产值百亿级旗舰型项目达产。南京拿出超常规举措大力推进“小升规”“高升规”,确保规上企业数大幅增长;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提升地标产业比重。今年,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地标产业争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20亿元,增长15%以上。

  用工需求看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近南京昭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洁和团队一直出差“找人”。过年以来,沈洁接到来自基蛋生物、健友药业、诺尔曼生物等药企超过千人的用工需求。她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尤其新冠疫情发生后,南京医药行业在加快发展。她说,南京产业门类丰富,汽车、机械类企业用工有减少趋势,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又增加用工需求。

  南京现有158家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52家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信息企业,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从业人员超120万人。目前,全市已有224个重大项目复工建设,项目建成日,又是一大波新南京人出现时。

  人才新政持续“发酵”争夺年轻人

  这阵子,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陈栾东正在焦急地等用人单位回复。他把简历投向十几家企业,互联网、媒体、电商、在线教育,他都愿意,“哪家通过了就去哪家”。所有企业无一例外都在南京。为此,他要承受不小的压力。远在山西阳泉的家人,每隔几天就会打电话催他“回家工作”,甚至都已为他备好买房子的钱。

  陈栾东在南京读书4年,挤满了年轻人的地铁,高校林立的仙林片区,都让他心生欢喜。他一心想留下来闯荡。

  今年毕业季,全国应届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人,比去年增长40万。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招聘名额大缩水,毕业生们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南京租房补贴是陈栾东和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代办房补业务的人活跃在学院的各个同学群。南京推出的“宁聚计划”备受全国关注,连续两年实施青年大学生租房补贴(学士、硕士、博士每月补贴分别为600元、800元、2000元)、一次性面试补贴(来宁面试即补1000元),开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直接落户等引才政策,惠及30多万大学毕业生。

  “南京房价高,但我是本科生,每月可领600元房贴,快顶一半房租了。”陈栾东说,至少眼前几年没有“住”的压力。

  这几年,各地争相出台“抢人”政策,相对于其它政策热度的“昙花一现”,南京人才政策持续“发酵”。在2018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的基础上,去年,南京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达39.13万人,其中超八成是外地户籍。

  “穿越南京主城区的小街小巷,市民生活舒适安逸,各大产业园区平台,你争我赶,充满蓬勃生机。”这是90后清华大学博士王翔眼中的南京。南京市主要领导连续两年进京吸引顶尖学子。去年10月,南京江北新区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定向选聘“名校优生”,首批签约清北两高校21名应届毕业生,王翔就是其一。

  南京有普通高等院校53所,在校大学生80多万人,科教资源集聚度为全国前三。今年毕业季,南京举措不断。联合南京高校相继发布“告用人单位书”,举办大型网络线上招聘会,人才中心开通“南京人才驿站——春季空中招聘”,多家教育机构举办在线公益讲坛,把往年人满为患的远程培训和就业指导搬到直播间。

  “南京是我最愿意落脚的地方”

  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中的核心酶原料、新冠肺炎人工智能CT诊疗系统、高频交换等离子电场杀菌净化装置、远程智能电子封条、口罩型号与真伪鉴定App……南京新型研发机构与孵化企业以及众多人才企业大显身手,早已复工在线,频频被媒体热捧的高科技“抗疫”显示出南京特有的创新名城质地。

  这背后是南京高层次人才数量爆发式增长。这座城市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44家猛增到4593家。

  南京已集聚140名科技顶尖专家、340名创新型企业家、2860余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并有5名诺奖及图灵奖得主、86名中外院士选择在南京创新创业。

  去年,南京PCT专利申请达1400件,增长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0亿元,增长31.5%。

  完整的创新链条,趋浓的创新氛围、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质的民生资源,精准的配套政策,都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分”。

  “南京足够吸引一批初创型的人才团队。”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熊永平,来宁奋斗一年半。“这里大氛围非常好,无论是创新还是人才政策,都有竞争力。”去年底,熊永平参与筹建的南京视觉与网络智能技术研究院成功备案新型研发机构,依托自己在科技创新圈的资源,已经有一批企业和人才在这个平台上集聚。一个新的念头也在他头脑里成型:“成功备案后我们能享受一系列的安居政策,在南京买房安家已提上议事日程。”

  曾经处于南京人才末梢的溧水、浦口等区,正在扭转人才流失之势。

  回到家乡高淳创业,孙捷成立南京众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他很庆幸选择在南京发展信息安全行业,既有政策扶持又随时能找到相关人才。“南京的创业扶持政策明显优于一线城市,创业成本低,发展前景广阔。”去年,他的企业销售额增长近3倍,并获评第二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南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的人才为23.18万人。南京还把触角伸到全国高校院所,去年底,启动“百校对接计划”,准备用3年时间,选派百名干部担任科技人才专员,“生根”全国百所重点高校院所,把南京的政策、项目带进高校,把人才和技术带回南京。“蹲点”复旦大学的徐丹说:“我们就是时刻活跃在校园里的‘南京大使’,不少专家学者表达合作的兴趣。”

  从2018年开始,南京市人社局与人力资源企业建设“人才驿站”,陆续成立国内9个城市站点和3个海外站点,为重点行业企业猎聘顶尖精英。今年,人才驿站已征集发布20家新研机构的人才需求信息113个,为16家新研机构匹配63名人才。

  不仅仅是科技人才,越来越多的各路精英被南京吸引。中建二局华东公司的方志强,是南京万科G31项目的项目经理,去年6月,他才到南部新城半年,就把户口迁到南京。最近,他又在江北购置房产,准备扎根南京。他看中南京丰富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喜欢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城市环境。

  “跟着项目飘了那么多地方,南京是我最愿意落脚的地方。”方志强说。

  就在3月21日,南京防控指挥部发出第17号通告,宣布在继续严把入境关口的同时,市域内各类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公园景区、农贸市场等场所以及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取消扫码和体温检测。南京在“两手抓、两手硬”的过程中,摁下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快进键”。

  【记者手记】 千万人的惦记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被春风春雨春光吻过的城市,处处是新鲜,时时见美好。

  没有哪个春天,像今年这样被渴望、被珍视。

  这个周末,南京鸡鸣寺的樱花迎来赏花人潮,各个郊野公园,包括商场,到处是跃动的身影,“摩肩接踵”这个词又回来了。

  回来了!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城市回归,最硬核的指标还是人回来了;不仅回来了,还有新南京人纷纷涌入。从这两个多月人口增加看,南京已经实现全面复苏。

  还在过年前后,有朋友担心,他原先的房客留在老家暂不外出,房产要闲置了。不料,出租信息最近一挂出去,就有人回应。不到十天,房子被人租走,新房客是一位前来南京建设城市综合体的项目经理。

  年后南京复工复产刚启动,就有多位朋友为外地亲友打探南京有无出台落户和购房新政。他们期待着政策进一步松动。即便在非常时期,不少人谋划到南京买房落脚的心思,仍未见有动摇。还有人想着法子,要让孩子在南京上学,从小学、初中开始,寄望下一代能尽早融入这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这座城市就这么一直被很多人惦记着。

  疫情在国内蔓延时,我们以“城市停摆”应对,强行让人流、车流、经济流断“流”,给经济社会摁下暂停键。而现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是时候摁下快进键,放手让经济复苏,让城市回归。

  把握时机,立足一个“早”。全市大排查、落实惠企政策、带头消费、有选择地摘下口罩……在这“疫情+”时期,南京“出手”频频先人一步,动静不大,反响很大。而就人们关注中,南京又“踩”着自己的节奏,走出下一步棋。

  把好时机,“危”中藏“机”。最危险时期,“博爱”待人;最严峻时刻,不“拒人于门外”;启动复工时,凡有外地求助协调原材料,想尽办法解决;复工艰难际,狠抓惠企政策条条落实到位;商家开门经营遭遇“寒冬”,领导干部带头消费;百姓疑惑要不要摘口罩,又是党政会议传出鲜明导向……

  在南京,有的区当省内复工刚启动时就部署全面复工复产,在其它地方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时,这个区已基本恢复到位。何以决策能跑在前面?当地主政者回答,决策只占1%,99%来自调研。此前,他和班子成员跑遍数百家企业,对企业的隔离场所、防控物资、返回人数和产销现状了然于胸,及时做出全面复工的决策,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各地条件有异,情况有别,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才是真正的对城市负责,对百姓负责。

  每一纸通告,一字一句关乎千万百姓;每一个决策,枝枝节节关乎城市生活。城市与百姓的连接,从未如此紧密。

  实有人口突破千万,南京站上新起点。

  非常时期,城市承载容量、应急处置能力、社会治理水平,在大战大考中接受检验,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实现深化和升华。以此为契机、为起点,一座座城市将从量的变化走向质的跃升。

  经历这一段非常时刻,再谈起南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这是一座和诸多美好紧密相关的城市,是一座处变不惊很有办法的城市。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归来,这是一场影响未来的改变。这场改变,和千万人息息相关。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