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南京发放超3亿元消费券!优秀作业也不能盲目抄哦……
2020/03/14 22:52  交汇点新闻  洪叶 颜颖  

  南京将发放超3亿元消费券的消息刷屏了!

  3月13日,南京发布称,将向市民和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通过政府引导与商家促销相结合,形成现实购买力,推动服务业全面复苏。

  自2014年以来,消费已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

  疫情期间,商家暂停营业、消费者宅家不出门,消费的“哑火”必然会拖累经济增长。

  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工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优化市场供给、推进文旅消费、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体系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五个方面推出19条举措,多方并举刺激国内消费。

  南京“放大招”,刺激消费拔得头筹

  南京此次发放的消费券总额度3.18亿元,主要包括餐饮消费券、体育消费券、图书消费券、乡村旅游消费券、信息消费券、困难群众消费券、工会会员消费券等7大类。为体现差异化,消费券面值根据不同类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设定。

  其中,困难群众、工会会员、乡村旅游等三类消费券按照系统内有关要求发放,餐饮、体育、图书、信息等四类消费券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面向全体市民公开发放。南京市民可以通过App“我的南京”进行线上登记和摇号,目前登记和摇号功能尚未上线。

  梳理后,不难发现,最近多地政府已经开始把“发放消费券”作为刺激消费的手段之一。

  2月13日,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宣布,在疫情缓和后向每个居民发放3000澳门元电子消费券,必须在本地消费,限定在3个月内使用。

  2月26日,香港财政司宣布,将推出高达1200亿港元的大规模逆周期措施,包括向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发放1万港元现金,以鼓励消费、纾解民困。

  3月2日,山东济南市委、市政府印发相关文件,推出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主要用于拉动文旅消费。

  3月5日,浙江建德市宣布,将向外地游客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每人可领面值500元,可用于住宿、景点、餐饮等,外地游客扫码即可领取。

  3月6日,辽宁省政府发布《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鼓励向大众发放惠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进行重点支持,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

  3月11日,珠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有效降低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实施意见》时,提到“支持商贸服务业做大做强,探索发行消费券、惠民券等政策手段,鼓励商贸文旅企业组织开展美食节、购物节、文化旅游季等促销活动,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3月12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武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将推出总价达10亿元的文旅消费券和一亿元的文旅消费大红包。

  3月13日,宁波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宣布,发放1亿元消费券,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实现消费恢复增长,还将推出健身消费券,市民凭券可免费使用场馆场地设施健身。

  与此同时,江苏互联网龙头企业也开始积极响应,提振消费,扩大内需。3月14日,苏宁易购率先发布消息称,将面向全国用户发放总面值500元全民消费券,涵盖家电、手机电脑、服饰鞋帽、珠宝配饰、生活电器、超市等诸多商品及到家业务品类。消费券总价值共计5亿元。

  消费券发得好,但要注意“因城施策”

  提振消费在当下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作为2020年开年的重磅“黑天鹅”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给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消费更是首当其冲。疫情防控期间,餐饮、住宿、旅游、体育健身等行业损失巨大。

  比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2月,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2%,其中,2月汽车销量下跌近8成。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将分别下降56%、15.5%,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减少69%、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消费券并非新鲜事物。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部分省市就推出过“消费券”鼓励居民消费。2009年,南京曾发放过总额2000万元的“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

  公开信息显示,发放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公安部门提供的89万家庭的户籍编号中进行摇号,根据被摇中的号码选出相应的家庭。然后各区县旅游局将券发放给中奖家庭所在的街道、社区,再分批送到市民手中。

  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五升三降”,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消费指数出现3.1%、3.5%和1.1%的降幅。

  据《农民日报》和央视报道,乡村旅游消费券反响平平,南京市旅游局统计数字为:全市3月份应发放的5万份消费券,最终还剩下8900份没有人领取。一位南京市民表示,位于长江以南的鼓楼、玄武、秦淮等“老八区”市民较多收到南京市乡村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的使用限制很大,只能用于部分偏远景区,吸引力不大。

  而南京此次计划发放的消费券种类,与11年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发放了主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困难群众消费券”,还针对消费领域发放餐饮、体育、图书、信息等4类消费券。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撰文表示,发放消费券推动消费是一个常见的办法,消费券可引致消费,从“时间窗口”与“收入”两方面创造“报复性消费”的条件。同时,消费券可精准刺激特定领域的消费弹性,利用大数据、电子支付的优势,可迅速掌握居民的消费热度,及时应变,精准施策。更重要的,在财政可承受的基础上,促进服务业复苏,拉动更多投资,有利于稳定就业。“从疫情中走出来的中国人,经历了各种情绪的激荡,现在,他们需要一些额外的欢乐、聚会、美食、娱乐。这是他们应得到关怀与感谢。”他说。

  尽管消费券是刺激消费回升的一大良方,但也有不少分析师指出,财政压力之下全面派发消费券不现实,政策可能要向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特定人群倾斜。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表示,不能盲目地大规模发放消费券,而是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落实,以防止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加。同时,应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证产能的恢复与产品的供给,以供给侧的复苏来配合需求侧的提振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消费券本身占用了政府财政,不同地方应根据自身的财政情况来“因城施策”。

  “这些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大城市,做起来后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但中国600多个城市,有大量三四线城市、中小城市的财政压力很大,能不能做不知道。”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也提醒各地需要量力而行。

  消费复苏战,江苏这么打

  根据最新通报,2020年3月13日0-24时,江苏省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例重型病例转为普通型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中,在院病例1例,为普通型病例(无锡市)。

  疫情的良好控制,给江苏复工复业复产带来先机,除了发放消费券,江苏各级政府近日针对消费领域频频“出招”,打出促进消费“组合拳”。

  3月10日,秦淮区发布倡议书,倡议区机关干部带头消费支持企业共渡难关,倡议书中指出,区领导本周要消费不低于100元。

  南京鼓楼区市场监管局正式发布“餐饮复业保障险-康保保”,为餐饮企业、从业员工和就餐消费者三方提供疫情保险保障。其中,在投保的餐饮单位就餐的消费者,将被提供最高1万元的保险保障。南京某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此前非常纠结是否恢复堂食,这个保险对食客、员工、饭店都有了保障。

  一向敢于为先的苏州,响亮地打出了“夜经济”牌。姑苏区围绕“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计划构筑“一极一环三板块多节点”的空间发展布局,推动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夜消费活动,力争到2022年底,姑苏区夜间经济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5%以上,增长速度年均10%以上;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人均花费金额每年同比增长15%以上。

  为了推动复工复产复市,让经济尽快“苏醒”,让市民尽享美好生活,这一周,江苏各地书记市长们纷纷成为“带货达人”,打响“经济复苏战”第一枪。

  3月9日下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夫子庙景区内的一家餐饮店“下馆子”,品尝鸭血粉丝汤等小吃。

  3月10日傍晚,苏州市长李亚平,逛起苏州最繁华的商圈观前街,还走进老牌餐饮松鹤楼。

  3月11日晚,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走访考察大众书局新城市广场店,买了两本书——《南京传》和《浮生六记》......

  3月12日上午,无锡市委书记黄钦亮出绿码,接受体温检测显示合格后,走进一家餐饮店,点了“春季套餐”和一份特色小菜。

  3月13日,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市长陈之常分别到市区交通路浦楼面馆和蒋坝镇调研餐饮业恢复营业情况,品尝淮安特色小吃——长鱼面、小螺蛳。

  同一天,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来到“三珍斋”和位于市区的购物中心,调研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复工复产情况,并扫码付款购买了一杯奶茶打包带走,以实际行动支持商家。

  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各市书记市长带头走上街头消费消费,传递出稳稳的信心。各地纷纷使出招数欢迎居民“花钱”。

  那么各位读者,你,准备好花钱了吗?

  交汇点记者 洪叶 颜颖

  图片 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