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古韵新声话长江 | 从捕鱼到护鱼
2020/01/12 21:46  新华报业网  

  

  

  在江面上出生,在江水上长大,今年46岁的杨金龙,曾是南京一名地地道道的“老”渔民。自家祖孙三代都是以打渔为生,自己打渔25年来,杨金龙常年驾船行驶在如今青奥公园至桥林这一带的江面上。

  响应国家的号召,杨金龙自2016年起便不再入江捕鱼,如今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哺育他长大的长江。

  

  “爷爷辈打渔时,一网下去,打上来的鱼特别多”,那时候还是只有六七米长的木头船,一家人吃喝打渔都在船上。“那时候我还小,记得特别是到春季,一天能打上来几百斤、上千斤鱼。等到我这一代捕鱼的时候,一天最多也就能打一两百斤。”

  除了长江鱼类数量减少,当时杨金龙还真切感受到长江上的垃圾变多了。“最早,江里哪能见得到垃圾。”杨金龙回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收网的时候同各类江鱼一起捞出的就开始有垃圾袋、塑料瓶等各类漂浮物。

  

  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让杨金龙对长江的未来和自己的生活担忧。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愈发重视,杨金龙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2016年,响应政策号召,杨金龙和长江上其他的南京渔民一样,转让了渔船,上岸安家。散落在江面上的百余条渔船不见了。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同时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对于长江流域10年禁捕的消息,杨金龙表示非常支持。以前就算是有休渔期,也无法有效缓解长江里鱼类不断减少的现状。“长江禁捕对渔业市场影响不大,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长江里的渔业资源。只有彻底没有人去捕鱼,长江里的鱼才能越来越多。”

  从不再捕鱼开始,杨金龙就“角色转换”,成为了浦口江边的一位江豚观察员。每周,他都会来到江豚观测点记录江豚出现的身影。杨金龙欣喜地看到,自2016年以来,长江的水逐渐变清了。

  杨金龙介绍,当初和他一起在江上打渔的12位渔民,经过渔政部门的统一培训,也都转型加入南京市江豚协会,成为了专职的江豚观察员。每年春季和秋季,他们都要参加两次和江豚保护有关的专业技能培训。除了日常观察江豚情况,他们的环保公益职责却不仅限于此。杨金龙说,日常大家还会在江豚观测点附近捡拾冲上江岸的各类垃圾,配合渔政部门监测江上的非法捕捞情况。如果看到江边有垂钓的市民,他们也会主动上前劝阻。除此之外,每年还会积极配合公益组织、渔政部门长江鱼类的增殖放流。

  现在没事的时候,杨金龙依然喜欢到江边来转转。用他的话说,“从小在渔船上长大,对长江有割舍不掉的感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自己会一直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来,也希望长江的生态环境能越变越好。

  相关新闻:“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专题报道(点击文字查看更多内容)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统筹 孔德信

  文字 王建旸

  视频 高鑫 陶蓉

  制图 杨晓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