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农村垃圾分类怎么破?看看南京这座示范村如何做
2019/08/14 13:47  新华报业网  陆威  

    

  交汇点讯  生活垃圾究竟该怎么分类?分完类的垃圾又该如何处理?当城市居民还在为这类问题感到纠结和困惑时,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的村民们却已然习惯了每天将垃圾有序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后圩村在垃圾分类方面究竟是如何走在了城市前面的呢?记者实地走访后圩村一探究竟。

  走访:垃圾“兑换”日用品,奖励村民迈出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一走进后圩村,干净整洁的马路和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便闯入眼帘。湛蓝的天空下,古色古香的徽式建筑整齐地排列开来,家家户户的庭院中都种树栽花、郁郁葱葱。

  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几位身着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他们身旁就是后圩村的厨余垃圾投放点,里面摆放着绿色和灰色两种不同的垃圾桶,桶口画着可爱的卡通大嘴巴,分别写着“我只吃厨余垃圾”和“我只吃其他垃圾”。

  

  像这样的垃圾投放点分别在村头、村中和村尾设立的了三处,村民们可以每天早上7点至8点、晚上6点至7点就近投放厨余垃圾,每处都有工作人员称重、刷卡、记积分。而塑料、纸张等其他垃圾则可以随时前来投放。

  

  至于废旧衣物、纸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村民们则可以送到专门设立的“环保屋”里。在环保屋里,标有“利乐包”“玻璃制品”“废旧织物”“有害垃圾”的四个大筐一字排开,另一侧则是称重用的磅秤和一组货架,货架上摆满了调味品、食用油、纸巾、洗衣液等各种日常用品。村民们每次投放完垃圾之后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最后在这里兑换成实实在在的日用品。

  

  “以前我们家有了破旧的衣服都是直接扔掉,现在则会用口袋装好送到这边来,还能换点酱油、盐、香皂之类自己家里用的小东西,的确很实惠、实用。”后圩村村民邵玲告诉记者。

  “甚至连我爷爷奶奶这样的老年人,看到我们拿东西回去了,也跟着一起把家里的纸盒子、酒瓶子堆到一起送过去了。”邵玲补充道,“积分多了还能换到大米、面粉一类的东西,村民的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对比:以前垃圾随手丢进河沟,如今垃圾分类已蔚然成风

  早在十几年前,村民们家里产生了生活垃圾之后一般都是到处乱扔。“村子后面就是山洪沟,我们以前有了垃圾基本上就是随手扔到那里面。”后圩村村民陈梅坦言道。“所以河道里面衣服啊、塑料袋啊、箱子啊,什么垃圾都有。”

  后来村里兴建了“垃圾亭”,垃圾由露天乱丢变为了室内存放。但是小小的垃圾亭里却没有垃圾桶,村民们有了垃圾都是直接往里面倒,时间一久就会污水横流、蚊虫满天,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

  2013年前后,国家大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又脏又臭的垃圾亭被拆除了,定点摆放的垃圾桶取而代之。“但有的人家住得离垃圾桶比较远,或者是老年人行动不太方便的,还是会随手把垃圾扔在自家门口的路边上。”陈梅回忆道,“以前在村子里,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垃圾。”

  2017年年底,浦口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星甸是试点街道之一。适逢后圩村当时正在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村容村貌亟需改善,乡村的旅游文化价值有待提升,村民们的文明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于是,后圩村便成为了星甸街道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区域。

  星甸街道城管中队副队长赵磊告诉记者,由于最一开始社区本身也缺乏相关的经验,于是引进了市场化的企业,将垃圾分类的服务工作外包给了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我们是从2018年4月正式开始后圩村的垃圾分类服务工作的,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管王文雅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把后圩村做成了一个垃圾分类的示范村。”

  据王文雅介绍,每天定时定点收集完的厨余垃圾会被立即运送到村内的沤肥点,经过厌氧发酵之后用于村民施肥、还田。沤肥点由社区进行建设,志达公司的工作人员则会定期添加菌种、木屑促进发酵,并进行技术指导、维护和卫生运营,最终实现“厨余垃圾不出村”。

  每天早上五六点,社区的工作人员会用封闭式的垃圾压缩车将其他垃圾运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村民家中产生的可回收物、低附加值垃圾、有害垃圾则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回收和利用,志达公司的工作人员负责为村民统计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最终可以兑换成商品,从而实现垃圾分类闭环。

  由此,四种不同的垃圾都有了专门的终端处理方式,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循环体系。同时也将“垃圾”变废为宝,通过村民们自己的行动,逐步回馈给每一个垃圾分类参与者,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后圩模式”。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了。”陈梅说,“最近两年走在街上再也见不到乱丢的垃圾了,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了不少。”

  专业培训:垃圾分类并不难,村民也能学得会

  除了积分、奖励的形式之外,社区和志达公司还通过入户宣传、绘制标语、组织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还会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指导其正确分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正好赶上了志达公司的工作人员组织环卫工人、村民代表和村委会干部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在活动现场,专业讲解员向村民们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垃圾污染的危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分类,随后又对垃圾的四种分类方式进行了仔细的讲解。

  “我们南京和上海的垃圾分类方式不太一样。在上海,大骨头、螃蟹壳这类太硬的垃圾不容易粉碎和降解,因此属于干垃圾而非湿垃圾。”讲解员耐心地向村民解释道,“但我们的分类方式简单一些,不用管什么干湿垃圾,只要记得这些和果皮菜叶、剩汤剩饭一样,都是厨余垃圾就可以了。”当枯燥的规则变成了通俗的语言,村民们自然也就能听得懂、学得会了。

  讲解员还特别提醒道:“在以前但凡是废电池都属于有害垃圾,但现普通的五号或七号电池都已经是低汞、无害的了,因此属于其他其他垃圾。”类似这样的“特例”还有很多,讲解员也逐一为村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为了巩固记忆、加深印象,工作人员随即组织村民们参与了模拟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参与者需要现场把手上的塑料瓶、废报纸等不同种类的垃圾丢进相应的桶内。村民每丢一件,讲解员便带着大家重温一遍。仔细听讲的村民分起类来基本上都是游刃有余、鲜有出错,甚至全丢对之后还能拿到奖品,开开心心地回到座位上。而刚刚走神溜号的则在“实战演练”中慌了手脚,被讲解员频频纠错指正,显得十分不好意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和引导,才能让村民们真正意识到‘村子是我们自己的’——为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和后代的幸福,必须进行垃圾分类。”王文雅说,“只要够专业、有耐心、多鼓励,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未来:农村不能照搬城市,需要多方通力配合、循序渐进

  赵磊告诉记者,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保障不够充足,加之生活习惯、接受能力和垃圾种类的差别,农村不能照搬城市,不可能刚刚告别“垃圾靠风刮”,就立马直接执行复杂的垃圾四重分类。因此,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更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过程。

  相应地,星甸街道提出了“三年计划”。“通过市场化垃圾分类运作,达到第一年建设、第二年培养习惯、第三年逐步退出,由村民‘自治’。”赵磊表示,在街道、城管、村委会和企业多方的通力配合之下,后圩村目前已经形成了的较为系统化的垃圾收运体系。后续,志达公司将为街道服务3年,提供垃圾收运、分拣、末端处理一体化服务,同时负责培训该村相关人士垃圾分类工作。3年后公司退出,由街道及村民自己管理,但公司会继续提供培训服务。

  而在后圩村以外的农村垃圾分类实践中,星甸街道则采用了更为简单易学的方式逐渐推进,即第一次村民只需要将垃圾分成“会烂”和“不会烂”;第二次则由村里的保洁员再将“不会烂”的垃圾再分为“好卖”“不好卖”。最后再由保洁员把会烂的垃圾送去阳光堆肥房发酵产生有机肥,“好卖”的进行资源回收处理,“不好卖”的进入垃圾填埋场。

  “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这个过程中走得慢一点没关系,只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就一定能让农村的‘颜值’越来越高、农民的生活越过越舒坦。”赵磊说。

  交汇点记者 陆威/文 实习生 缪佳仪/视频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