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如何避免样式泛滥,设计油腻?30位传统木雕手艺人南京学创新
2019/08/12 11:14  新华报业网  陈洁  

  卢克,是南京秦淮区根雕非遗传承人。从业已30多年的他,最近却“回炉再造”,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内潜心当起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授课、现场指导下,他选择一块造型像船的树根,通过取舍、打磨等传统程序,引用非木头元素和现代艺术理念,创作了一艘古代沉船,取名《海丝遗韵》。

  这是一项名为“传统统木雕与现代创造”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卢克一起学习的其他29名同学,也都是传统木雕的手艺人,他们来自重庆、湖南、浙江等全国九个省市,有90后,也有45岁的多年从业者。不管年龄大小,地域差异,门派不同,他们到这里,都是为了搞清楚同一件事:木雕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到底应该往哪走,怎么走?

  “如果好的话,我们可能今天就不会坐在这里了!”谈及传统木雕行业的生存现状,一位学员如是说。  

  

  

  

  

  

  

  学员们正在创作

  而这也是南京林业大学策划这一资助项目的初衷。起源于新时期时代的传统木雕,眼下正遭遇发展之困:机械加工批量化生产给这一传统手工业带来冲,新一代的木雕艺人后继乏人。“木雕在延续生命的同时,必须在表现形式和思想上实现创新。”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苗艳凤告诉记者,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传统统木雕与现代创造”的项目,就是想通过60天的免费学习,培养既掌握木雕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创意设计思维和能力,且能够以创新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把握当代木雕表现形式的青年创作人才。

  除了提供了学员们互相交流的机会外,南京林业大学还邀请了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授课,他们从从历史文化、木材科学与美学、当代文创设计新观,木雕题材创新与表达、中国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带给老艺人新思考。比起一昧的引经据典,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张明院长更喜欢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传达自己观点,通俗易懂,毫不晦涩。比如通过一些“失败“的文创产品的设计案例,指出对文化的浅表解读导致了“样式”的泛滥,在《从中国样式到中国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译》主题讲座中,张明教授幽默的将这种设计称为”油腻“的设计,他认为现代工艺美术中存在许多这样“油腻”的设计,“油腻"有时也体现为一种过渡的装饰化,反观宋代的瓷器,明代的装饰,大道至简,少即是多,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平衡繁与简的关系,是学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专毕业后我学的是机械制造,因为喜欢艺术,后来就找了师父学了两年木制雕刻。一年磨刀,一年打磨……”1976年出生的杨致波,现在是青岛一家家居企业的全屋木作方案设计师。如何用传统的技艺构建带有现代符号的生活空间,杨致波一直在努力探寻答案。在这次的学习中,无论是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前院长吴智慧教授以国际大视角解读传统工艺与工业4.0的结合,还是76岁的江南大学张福昌教授一站6小时用300多页PPT带来的《传统工艺产业的传承与创新》,都让他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雕件所有的寓意,实际上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祝愿,所以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福禄寿三星以及五子登科的摆件非常多见,但在人们审美需求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木雕想要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必须拓展题材的宽度,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思维,让传统手工艺跟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关联,跟未来的生活趋势有关。

  交汇点记者 陈洁

  摄影 邵丹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