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连云港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看先锋②丨“党建+产业”,渔村黄窝走出小康路
2021/01/05 10:31  交汇点新闻  卢晓琳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连云港市最东端的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曾因神话传说中凤凰在此搭窝筑巢而得名。

  岁末寒冬,记者走进黄窝村,只见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中。84岁的胡希伦正兴奋地和访客讲述村庄的变化,“我十几岁起就在家乡附近海上捕鱼了,那时候我们村是周围有名的贫困村。”作为土生土长的黄窝村人,胡希伦感慨万千,“这二十年村子的变化可大啦!现在手头宽裕了,吃不愁穿不愁,还买了小汽车,盖了新房子。”

  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是黄窝村2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到2019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2万元,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黄窝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由贫困小渔村到美丽小康村的华丽转身,也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全村凝心聚力的小康之路。

  一张紫菜撬动村庄的发展

  20年前的黄窝村,村民主要靠捕鱼为生,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村民生活陷入困境,黄窝村成了连云区三个贫困村之一。

  “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村集体更是没有钱。再这样下去,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祥说。2001年,黄窝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必须通过发展改变村庄的样貌。

  由于当地生态环境不适宜,加上缺乏经验,黄窝村经历了网箱养鱼、种植羊栖菜等尝试。愈挫愈勇,张立祥又将目光放在了养殖紫菜上,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冲在前面带头干。

  “张书记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了30万元,和村里没有能力出海的困难户结对,率先养殖了100亩紫菜给我们作示范。”村民金立贵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张立祥等人在养殖紫菜的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不仅还了贷款,给工人们发了工资,账面上还盈余1万多元。

  就这样,在黄窝村“两委”成员、党员的带头示范和大胆探路下,黄窝村人找到了“靠海吃海”的正确打开方式,用紫菜养殖产业替代传统捕捞渔业。从最初的10家到如今近百家紫菜养殖户,2017年黄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第一村”,紫菜养殖面积从起初的500亩发展到3.6万亩,目前年产值突破1.9亿元,村里90%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

  随着紫菜养殖产业渐成规模,张立祥也开始更多的思考:单一养殖紫菜抵御风险能力低,万一出现问题,将导致村民全部遭受损失。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经过和村“两委”班子的讨论,张立祥决定借助科技创新,全方位拓展养殖空间,使有限的近海养殖不断增产增效。一方面,黄窝村主动与市水产研究所等本土科研单位对接,在养殖户中积极推广海参、江蓠、坛紫菜等新品种,实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刺参沉箱式养殖等新模式,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黄窝村开始为规模化养殖探路,从紫菜玻璃钢插杆试验开始,经过反复和改进,探索扩展紫菜养殖海域。

  一张紫菜,撬动了这个昔日贫困小渔村的发展。为了增加紫菜的附加值,确保村民增收,张立祥又带领村民新建了占地2600平米的紫菜加工厂,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102万元,使黄窝村从紫菜养殖向紫菜深加工转型。

  美丽乡村,软硬环境两手抓

  产业兴旺了,还要村庄更美丽,乡风更文明。通过发展紫菜产业走上致富路的黄窝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改善村庄面貌。2015年,村“两委”带领党员和全体村民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主动开展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拉开了环境整治的序幕。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黄窝村开展“民居出新”工程,对全村民居2600平方米瓦面和2900平方米墙面统一刷新,凸显“红瓦白墙”苏北民居特色,靓丽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使黄窝村成为连云港市乃至苏北知名的美丽宜居村庄。

  “我们开展最美党员、最美村民评选点赞活动,对村里好党员、好村民进行海选评比,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善行义举,达到无形中教化党员群众的目的,凝聚起建设‘美丽黄窝’的精神动力。”在黄窝村新建的凤仪广场,党支部委员刘晓丽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更换典型宣传版面。

  美的不仅仅是村庄环境。近年来,黄窝村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在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2016年,黄窝村还投入120余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打造党员教育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要管好党员、建强支部,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增强村庄发展的后劲。”张立祥告诉记者,结合黄窝村渔民党员多的实际,村里还打造了“海上红帆实境课堂”示范点,在建设海上红帆党组织、拓宽党建服务领域的基础上,将渔业生产现场变成党员教育课堂,将党员带头致富和示范表率作用延伸到海上一线,让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让渔民时时刻刻感受温暖。

  绿水青山,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张立祥代表黄窝村全村党员给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写了一封信,汇报村庄的发展。“娄书记的回信肯定了我们的发展成绩,勉励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张立祥一脸自豪地说,“当时我给党员和村民们念回信的时候,大家都很骄傲,说一定要继续奋斗,把黄窝村建设得更好!”

  “努力把黄窝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海滨风情小镇,让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娄书记的鼓励让黄窝村人建设美好生活的干劲更足了。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的同时,黄窝村积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旅游,持续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的民宿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是环境好、性价比高,平时有不少游客来住,周末和节假日如果不提前预定都住不上。”顺着张立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掩映在山间树木中的一个个民宿。当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的农家乐,当地也叫“渔家乐”。“我们村山海结合,环境好、空气好,等到春暖花开时,景色更美!让游客来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够、尝不遍,穿越时空感受‘乡愁’。”张立祥说。

  黄窝村“两委”重点引导、扶持村民发展民宿、渔家乐等休闲服务项目,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使乡村休闲观光游在黄窝村落地生根,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引领村民勤劳致富。如今,作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黄窝村全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对于下一步发展旅游的计划,张立祥和村“两委”已经有了更多的思路:“我们计划新建集渔村赶海、海上垂钓、海上观光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休闲体验游项目,建设紫菜二次加工厂等,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更大程度满足游客需求。”关于未来,张立祥和黄窝村人信心满满。

  交汇点记者 卢晓琳/文 张琦/视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