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永联村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浓墨重彩描绘乡村文化振兴图景
2023/04/28 19:11  

  4月22日,张家港市暨阳书画社在永联村正式揭牌,“暨阳三杰”作品展同步亮相,力求让书画艺术植根乡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暨阳书画社结社于永联村,在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内新建了一座专门的活动场馆,设置展览区、教学区、研学区、阅读区等区域,将特邀一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专家学者为顾问,常态化开展培训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展览,致力打造一个书画创作的共享空间、书画艺术的鉴赏空间、古风古韵的学习空间、温馨静谧的休闲空间。

  成立张家港市暨阳书画社,是永联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举措、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抓手,以及强化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永联始终秉承“带领村民群众跟上时代步伐,过上更好的日子”的初心使命,把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与发展经济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健全文化阵地,打造文艺组织团队,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乡村田野氤氲文化气息

  “村里不仅要有肯德基,也要有书画社;村民家里不仅要有存款,还要有藏书。”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的一句“口头禅”,传递着这个村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坚定态度,也正成为永联的现实模样。

  如今的永联村,氤氲着文化的气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为永联小镇增添了几分精致和秀美,保留了灵动的水乡气息;偌大的“金手指”雕像彰显着永联“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精神;江南农耕文化园展示农耕历史、农耕谚语、农业生产、传统手工艺等农耕文化元素,并赋予独具特色的创意,让“乡土不土、乡愁不愁”。

  永联的文化建设并非局限在目之所及的“环境”里,更反映在每位村民都能在这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上。

  “嘿!嘿!嘿!”走进永联文体馆拔河练习馆,便听见震耳欲聋的“号子”,永卓控股拔河队队员双脚发力,拽着麻绳完成又一轮练习。“‘拔河队’让我们这群喜欢运动的人聚在了一起。”永卓职工、拔河队男队队长杨建勋翻过满是老茧的手说,虽然训练很苦,但也让他们收获了众多成就感,学会了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目前,永联组建龙狮队、锣鼓队、舞蹈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同时成立全国首家村级文联,下设文学学会、书法协会、音乐协会、曲艺协会等6个协会,每年举办书法、征文、摄影、广场舞等多个项目的比赛,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

  书画艺术,永联也是有群众基础的。“西园雅集”进永联、中国书法进万家、“丰收颂”书画名家作品展、简帛书法研创高级培训班等等,每年永联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书画艺术活动,浓郁了乡村艺术热情。书画社的成立可谓是水到渠成之举,必将推动永联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的创作生产,激活蕴藏在永联村民群众中的文艺创造热情,唤醒人们对艺术追求的多种可能性和无限想象力。

  文化建设久久为功显成效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永联村的“魂”,并非靠“一掷千金”铸成的,而是源于十余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早在永联村打造永联小镇时,就选择村民相对熟悉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先后配套建设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戏楼、农耕文化园等设施,并邀请专业演员前来演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以此为开端,永联始终秉持“乡村振兴、文化铸魂”的信念,借助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持续引进创造高端文化资源,使村民精神愈发富足。

  下午5点,在南丰小学永联校区上五年级的沈裕婷,照例背起自己的大提琴来到音乐教室练琴。“女儿读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告诉我们可以在校免费学习一种乐器,并且有机会选拔进入管弦乐团,于是我们第一时间报了名。”其父亲沈大华说道。经过4年的学习锻炼,沈裕婷成功进入管弦乐团,并多次到上海、北京演出,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有气质了。

  永联村投资建设南丰小学永联校区,并成立荷风管弦乐团,从上海请来一流的老师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高雅艺术;建设藏书4万余册的村级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开展多项主题阅读活动;购买上海世博会门票,组织万余村民和永钢集团的员工前往世博园参观,领略世界先进文化的魅力;建成数字信用体系、数字生活馆、数字永联课堂、数字健康档案等,既给村民生活带来数字化便利,又让村民始终跟上时代步伐。

  文化服务需要“与时俱进”,使文化内容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和多元需求。走进永瓷工坊,独一无二的柴烧茶壶、绘有精美书画的瓷片、别具一格的陶瓷文创……数不清的陶瓷佳作整齐摆满了木架。永联在农耕文化园打造永瓷工坊,在传承龙窑文化、传播陶瓷美学过程中,为村民提供了解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

  创新优化文化供给,不仅要引进新平台,也要升级老阵地。永联改造升级占地8000平方米的永联文体馆,设置拔河馆、台球室、篮球馆、瑜伽馆、健身房等多个场馆,并引进幸福蓝海影院,做到与各大院线同步上映,为百姓打造了一个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村子在永联文体馆内新建了一座戏楼,并邀请专业艺术团队,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表演。“以前永联戏楼下午1点开始演出,村民早早吃完午饭就来了,位置都坐得满满当当。”永联文体馆馆长姚立海说,现在新的戏楼环境更好了,还有更多专业团队演绎经典剧目。

  现在,不出永联,村民就能享受一场好戏、一台演出、一场电影、一次展览,大大缩小了与城市的文化差距。

  “种”文化开出乡村振兴之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吴惠芳说,在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经济要发展,精神要文明,离开了文化的滋养,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何让文化的滋养持续不断?这就需要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培育“领头人”和队伍,引导百姓参与文化活动,从而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75岁的薛栋华曾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退休后担任起永联“五老”协会理事长。刚回村里的时候,群众文化活动很少,他便自发组织发起永联首届老年健身节,设计了10多个文体比赛项目,面对一开始老人们参与热情不高的情况,他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如今每年一届的老年健身节,已经成为永联的文化品牌。目前,“五老”协会已有500余名志愿者,主动为村民提供文艺、体育、帮教、读报等10多项文化服务。

  球拍兜着带有彩带的小球,随着流畅的迎、引、抛,彩带在空中闪转腾挪,划出一道道弧线……永联老年文体队队长黄毓兰带着柔力球队队员全神贯注地排练。从小热爱舞蹈的黄毓兰退休后,担任起了老年文体队队长,组织带领身边老人学练功夫扇、柔力球、太极剑等运动,并多次参赛展示。

  以文化人,以艺润心。“既比收入,也比文化”“既要穿戴好,更要精神美”的品质生活,已经成为永联人的新追求。自创自办、自编自演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永联人从文化的“观众”变为了“主角”,永联村成为“文化种子”成长的沃土,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

  文化持续滋养,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带来了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翻看永联村2022年度奖学金发放名单,这一年村子“走”出去的100多名大学生、7名硕士和2名博士,成为永联文化建设成效的最好体现。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