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程桥街道:擦亮优质生态“名片” 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2020/09/09 16:35  学习强国  

  池杉湖湿地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占地面积近6000亩,拥有华东面积最大的池杉林和上百种野生鸟类,被誉为“水上森林”“百鸟天堂”。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池杉湖湿地保护开发为契机,主动加强与池杉湖湿地安徽段所在地滁州市来安县雷官镇合作,探索形成了共建、共保、共融、共享的生态资源跨区域保护开发“四共”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区域共建,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制

  程桥街道立足池杉湖湿地独特地理位置,建立跨省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湿地规划布局、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共同守护珍贵的生态资源。首先,系统谋划,明确发展定位。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江苏、安徽两地的湿地公园规划有效衔接,依托华东面积最大池杉林、一千多种荷花睡莲、上百种野生鸟类等独特的资源禀赋,明确生态保护、科普宣传、观光旅游三大发展定位,为有序实施湿地保护开发提供支撑。其次,一体推进,做好开发建设。在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的基础上,积极与雷官镇合作,加快完善湿地周边供电、供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400多万元建成1.7公里的入园主干道,开通池杉湖公交专线。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完成景区电子票务预订、电子导览地图、旅游攻略等智慧旅游功能开发,建成中小学生科普宣教、动植物生态科研、文学艺术创作、生态旅游体验和湿地森林康养五大中心。再次,高效管理,提升运营水平。按照湿地保护的有关要求,共同制定池杉湖湿地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权限和范围,加强人员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培训,实现制度化管理。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建设和活动筹备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湿地建设运营有序推进。近年来,两地共同举办了“关注湿地 保护鸟类”高峰论坛、“池杉湖杯”国际自然与风光摄影大赛、中国鸟网年会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活动,池杉湖湿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环境共保,打造高颜值的湿地公园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雷官镇达成思想共识,对园区进行生态性修复与保护性开发,打好生态底色、打造最美颜值。在增绿上“做加法”,全面退耕还湿。引入社会资本先后流转土地3600亩,通过减少农田耕种面积、增加湿地植物栽植等举措,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结构,丰富湿地生态景观。认真做好湿地周边农田“两减”工作,引导村民改种无需使用化肥农药的籽莲、藕莲和茭白,有效扩大鸟类的安全活动半径。加大池杉树种植力度,先后补栽池杉树两万余棵,景区树龄近40年的池杉树达五万余棵,成为国内稀有的水上森林资源。在修复上“做乘法”,提升生态功能。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对园区建设进行指导,通过铺设涵管、修建水道、种植水生植物、改建千亩荷塘等方式,充分畅通水系循环、保证湿地水质。加快构建天然生态保护屏障,沿池杉湖外围修建隔离水带,加固沿河两岸路梗并栽种意杨等树木,更好保护动植物资源。在保护上“做减法”,促进和谐共生。严格执行“人退鸟进”策略,积极推进保护区范围内村民搬迁工作,坚决不在湿地外围两公里内搞房地产开发和工业生产。严格控制每日参观人数上限,通过门票价格杠杆鼓励游客预约参观,为鸟类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栖息环境。经过不间断的保护和修复,如今的池杉湖湿地公园,千亩荷塘,花开绚烂,碧叶连天;万株池杉,矗立湖面,蔚为壮观;野鸭嬉戏于湖边,百鸟争鸣在枝头,成为长三角地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产业共融,发展高效益的绿色经济

  以池杉湖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街道优质生态资源、独特人文底蕴,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文章,走出一条绿色经济新路径。发挥品牌效应,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围绕“一心两轴十园”布局,打造南京程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沿西部干线纵轴、沿扬滁公路横轴特色产业体系,建成金陵中学学生教育园、600亩樱桃园、600亩石榴园、600亩红枫园等十大园,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整合街道优质农产品资源,培育壮大“水八仙” “河四鲜”、有机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全力提升“原乡程桥”公用区域品牌影响力。强化项目支撑,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充分发挥良好生态对优质创新资源要素的吸附效应,积极推动昊天、奥威等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力度,今年已完成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达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693.79万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联合相关部门启动应急审批通道,仅用1个月时间完成喜马拉雅医疗器械公司从注册到正式投产。培育拳头产品,下好全域旅游“一盘棋”。发挥池杉湖“网红景点”撬动作用,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基本建成投资5.4亿元、占地6平方公里的“水韵原乡”市级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以肖王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为代表的美丽村庄,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以节为媒,成功举办池杉湖荷花文化旅游节、全国荷花节等节庆活动,推出红莲湾灯光秀、啤酒音乐美食节等夜间消费场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

  利益共享,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将湿地保护开发与周边环境改善、富民增收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强化环境整治,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农村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成果,突出“四清一治一改”,完成自然村整治262个、户厕改造9614个。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白鹭小村”“欢乐水乡”“耕读人家”“归园田居”“棠邑美村”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美丽乡村宜居村,打造独有的美丽乡村图景。强化利益联结,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径。依托池杉湖景区以及外围市级田园综合体,吸纳周边村民就地就业,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目前在景区稳定就业的村民达60多人,每年临时用工8000人次。积极盘活农户手中闲置的土地、房屋资源,通过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民房回购、租赁方式,获得33户农户宅基地、13户农户20年房屋使用权,既释放了旅游发展空间,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基层治理,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因地制宜推进“党建引领、网格为基、三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成立水韵原乡网格党支部,创建薛山农民法治广场、清荷法律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打造“薛山古文化遗址”、元佑古井等文化景观小品,营造基层善治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庭院美化、村居清洁等活动,从村民关心关注的生活小事入手,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让美丽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推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标签:
责编:孙亚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