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为时代潮流增色 为百姓生活添彩——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
2021/09/27 21:21  

  “爷爷,这个是花瓶吗?您是用什么材料编的呀,我可以学一学吗?”在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非遗展区,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熟练地把柳条编成形态各异的造型,吸引许多观众围观。

  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沭柳编山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通过博览会这个平台,他把临沭柳编制作技艺带到义乌,让大众感受非遗魅力。

  “临沭杞柳栽培和加工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非遗技艺。”杨进邦说,“像这种比较大的柳编花瓶可以放到桌子上当摆件,还有比较小一点的柳编挂件,可以挂在车里、包上。”

  非遗展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负责,设置诸多板块。其中,临沭柳编制作技艺所在的板块为“经纬乾坤”。除此之外,“雕福塑瑞”板块展示木雕、瓯塑等非遗作品与制作技艺;“文房弄浆”板块展示笔、墨、砚台、宣纸等制作技艺;“玉润金辉”板块展示金镶玉、玉雕等制作技艺;“锦绣霓裳”板块展示粤绣、苏绣、蜀绣、京绣等作品;“抟泥成器”板块展示紫砂陶制作技艺、陶器烧制技艺等。6个板块对不同类型的非遗进行展示,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到观众面前。

  义乌市民吴建中说:“非遗展区虽然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非遗类型多种多样,全是精品,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

  在“锦绣霓裳”板块,河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宫传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王亮带来了一件“龙袍”,刺绣精致、色彩鲜明,吸引不少观众拍照。

  “非遗要保护传承,也要创新发展,我们在传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让非遗产品更受欢迎。”王亮说,“清朝传统服饰偏肥大,为此,我们对传统服饰从版型到配色各方面不断改良,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比如,创新后的清宫传统刺绣坎肩更加修身,加上寓意美好的刺绣花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亮也在寻找非遗与旅游结合的路径。“我们现在与北京北海公园合作,在公园内设置了展销区域,为旅游发展增添文化内涵,也借着旅游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参加本届博览会,也让清宫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播范围更广了。”王亮说。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非遗生活馆也在本届博览会上精彩亮相,该馆以“百年遇鉴”为主题,以“百年匠心—百年传承—百年创新”为主线,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要求,进一步融合跨界资源,用创意设计赋能传统手工艺,助力非遗创新发展。非遗生活馆重点突出了非遗保护成果转化利用,展示各地优秀非遗项目、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场景等。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老虎鞋制作技艺、锡器制作技艺……吃的、穿的、用的,各种非遗产品一应俱全,让观众目不暇接。

  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老虎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健飞带来了形态各异的虎头鞋产品,以及孔雀、骏马造型的摆件和挂饰,引得观众连连称赞。“制作虎头鞋的材料以红绿软缎为主,体现着浓浓的中国味儿。”蒋健飞说,“希望通过本届博览会更好地宣传推广浙江的非遗项目,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近几年,国风、国潮产品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深度挖掘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更多中国品牌崛起。”非遗生活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馆面向全社会邀请了各大文创品牌、设计机构、设计师参展,让设计语言成为非遗与现代潮流的沟通桥梁,让文创品牌承载非遗,让创意设计更具潮流,让非遗更具时代活力,走入百姓生活。

  来源:中国旅游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