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文旅担当!
2021/09/07 17:19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文化和旅游行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剪纸、农民画、腰鼓……陕西安塞“幸福圆梦”有技艺

  剪纸和农民画在陕西安塞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坚实的群众基础。1986年,安塞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1993年又被命名为“剪纸之乡”……

  小康圆梦少不了文化的支撑,特别是这一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及产业价值时。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的相关政策,在建设文化强区的同时,不忘利用民间艺术、非遗技艺的力量,引领人民走上致富的小康路,以剪纸和农民画为代表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创收。

  用一技之长打开致富之门

  “我们从小跟着母亲和周围的人学习剪纸和农民画,对此有着深厚的感情。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经济和就业的保证,也成为我们事业起航的力量之源。”剪纸艺人白菲菲表示。

  安塞剪纸和农民画的发展不仅成为全区百姓的自觉文化行为,也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目前,安塞剪纸和农民画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创作群体,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10多岁,主要分布在安塞区8镇3个街道办事处,有民间艺人千余人,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剪纸,以前太忙了,没有时间画一画、剪一剪,现在孩子们都大了,我也可以重新拾起我的爱好,好好学一学。”不久前参加当地免费剪纸培训班的姬文艳表示,要认真学习、用心领悟,早些把自己的作品变成商品。

  安塞的剪纸和农民画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更重要的是为百姓带来实惠。当地文化馆每年定期举办公益性剪纸和农民画培训班,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人们参与其中,通过掌握一技之长,为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致富小康路上不掉队,安塞区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门不断强化自身主导和引导作用,积极为有基础、有队伍、有作品的剪纸和农民画村引入先进经验,帮助这些村发展创作队伍,提高作品质量,当好产品进入旅游与交易市场的红娘。当地陆续成立剪纸和农民画合作社和工作室,以传承人带头、抱团作业打出组合拳,吸纳低收入家庭人员,帮助他们创业、增收、致富,朝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前行。

  如今,安塞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剪纸或绘画,剪纸和绘画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为当地带来声誉的同时,也为家庭带来可观收益。不断发展壮大的安塞剪纸和农民画创作人才,形成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队伍。

  让传统技艺更具时代特色

  在安塞区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引导下,农民画作者紧紧围绕黄土文化、红色文化、“三农”新气象等一系列题材进行创作,不断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让剪纸和农民画更具时代特色。

  “我们开发了以安塞传统剪纸和农民画为主题的丝巾礼盒、靠垫、手提包等,比如将代表安塞文化的打腰鼓图画印到丝巾上,既宣传了安塞独有的文化,也扩展了销路。只有不断提升艺术水准,才能更受消费者喜欢。”安塞王西安手工艺品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胡晓珊表示。

  近年来,艺人们纷纷结合传统技艺,开发和剪纸、农民画相关的文创产品。目前,有的作者已经开发出带有剪纸和农民画图案的遮阳伞、丝巾、桌布、冰箱贴、布包等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剪纸和农民画不仅提升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农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情怀。”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全区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助力文旅事业蒸蒸日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文旅发展树起鲜明旗帜

  “安塞的民俗文化气氛浓厚,我体验了剪纸,还购买了一些准备带回去送亲朋好友。”一位来安塞旅游的北京游客表示,当地的剪纸和农民画极具地域特色,让人一看见就想到安塞文化。

  目前,安塞区积极探寻和总结文旅融合在小康致富路上的经验,使其真正、持续成为文化致富的重要抓手。安塞区大力发展当地文化和旅游,将剪纸和农民画元素渗透到安塞区的大街小巷,用剪纸雕塑装饰景区窑洞和建筑墙壁,使外来游客一到安塞就能感受到当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比如,在大力发展窑洞住宿的同时,安塞积极引入民俗体验项目,让民间艺人进驻民俗村镇,让游客在感受陕北黄土风情之时,也能动手跟着艺人学习剪纸和绘制农民画。

  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安塞积极探寻文化致富创新路径,让传统技艺绽放出激动人心的产业魅力。目前,以安塞剪纸和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力和产业生命力不断彰显,铺就了来自传统又与当代无缝对接的致富路。

  此外,安塞还是“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以剪纸、绘画、腰鼓、民歌、曲艺五大艺术品类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拥有五张文化名片的县区。凭借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安塞正在让民间技艺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产业。(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赵明楠)

  回家乡做旅游这条路子我是走对了

  讲述人: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邵庄子村旅游从业者王占民

  我做旅游是新手,之前在北京做水产生意,去年回村了。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希望能好好照顾家人,同时琢磨一下在村里发展的思路。

  回村后我发现村里的面貌变化很大,特别是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后,村里环境好了很多。全村共500多户,除去外出打工的,还有八九百人在家,七成以上村民都在从事旅游业,日子过得不错。

  邵庄子村地处白洋淀核心地带,是淀区风光最好的地方,游客也最多。在村里,年轻人通过抖音直播、快手带货等方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老人通过家里的小木船在白洋淀带游客游览,一天收入三四百元,节假日一天至少挣六七百元。于是,我也萌生了从事旅游业的想法。

  通过对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全村有近100条游船,多数是木制小船,最贵的是机动船,大概1万元一条,但没有高品质游艇,周边村庄也是如此。我想,如今游客出游比较看重安全性、舒适性与品质性,因此,可以做一做高品质的游艇旅游,不仅能提高收入,还能提升邵庄子村旅游的软硬件水平,带动全村旅游业向高品质发展。

  今年6月,通过考察对比,我到江苏采购了两条豪华游艇,总价30多万元。所谓“豪华”,我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我买的游艇个头大、马力足,有围栏和遮雨棚,应对风浪能力强,安全性也比一般的小船好。按照厂家规定,每艘游艇载客不超过12人,如果出现超员情况,我会严格按照规定“拒载”——这完全出于对游客安全的考虑,当然也有一部分游客不理解,这时我会耐心向他们解释“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豪华”游艇能满足游客个性化、舒适性出游需求,比如游艇上可以设置沙发式座椅、仰椅、水果桌等,游客还能在船上用餐。

  今年六七月旅游高峰期,我的两艘游艇一天能赚2000多元。

  近年来,村里还引进了部分旅游投资项目,如高端康养民宿项目,目标客户是京津冀的中老年人。项目落地后,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吸纳了村民就业,也带动了邵庄子村旅游业提质升级。

  受这个项目启发,我也想把家里的两层楼房进行装修、改造,开办高品质民宿,并在卧室、卫生间和厨房添置智能化产品,让游客住得舒心。

  总之,回家乡做旅游这条路子我是走对了,在家门口的芦苇荡里就找到了致富路。(中国旅游报 任英文 高越)

  梦泉村:“幸福嵧”上开出“幸福花”

  石墙、老屋、古井、泉水……每年七八月间,山东省淄博市太河镇梦泉村绿树掩映、山房错落、林果飘香,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梦泉村地处太河镇幸福嵧最顶端,全村海拔600米以上,是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近年来,该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形成了集吃、住、游、采摘、拓展、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业态,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梦泉模式”,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文化兴,“乡村记忆”为发展赋能

  在梦泉村南头,有一处刻着“梦泉”字样的雕像,记述了这个村的命名和发展历程。相传孙膑在马陵战役胜利后,带兵途经此地,时值正午,士兵们口渴难耐,孙膑命士兵原地休整,自己则躺在一块巨石上,不久就进入了梦乡,梦中得一老翁指点“神泉”,战士们因此寻到了水源。人们仰慕“神泉”,纷纷搬到其附近居住,久而久之就成为村庄。这就是“孙膑梦泉”的传说。

  梦泉一带还是国家级非遗“孟姜女传说”的发生地。村民们介绍,在梦泉村西南劈山岭上有一处孟梁台,就是为纪念孟姜女及其丈夫杞梁而得名并流传下来的。现今,该村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会吟唱《孟姜女哭长城》小调。

  除非遗、民俗外,梦泉村还有齐长城遗址、古兵营遗址及碧霞祠、玉皇庙、孙膑书院等一批文物古迹。为更好地展现传统村落历史人文风貌,梦泉村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新建梦泉乡村记忆博物馆,每年还出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环境,进行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修缮等。

  另外,梦泉村新建或扩建了村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妇女儿童家园、红白理事堂、长者食堂等一批公共服务场所。每有闲暇,村民在村文化广场唱老曲时调、演小戏小品、跳广场舞;年长者还可入住村里的“幸福院”,享受基本照料和用餐服务……村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村民生活健康有序。

  生态美,小山村吃上“旅游饭”

  梦泉村三面环山,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有各种古树2000余株,包括古柿树、车梁木、古杏树等,森林覆盖率达90%。依托丰富自然资源,2019年,淄川太河镇委托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梦泉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山水环境、田园生态、有机林果为基础,以生态养生、禅意养心为主线,将梦泉村打造为乡村旅游度假胜地、淄博市乡村旅游新高地的发展思路。

  如今,全长4.5公里的梦泉生态旅游区游览线路,已串联了梦泉山庄休闲区、孟姜女文化区、齐长城游览区、福寿文化区、寻古探幽区、农家乐民俗风情区、原生态自由采摘区和梦泉拓展训练区八大区域30多处景点。其中,农家乐民俗风情区以梦泉村石头房、四合院为主体,展示了石碾、石臼、古纺车等传统生活用具和乡土风情;原生态自由采摘区既可为游客提供柿子、山楂、海棠等特色林果采摘,是一处近郊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我们严格实施建设管控,已对2000余株古树名木加强看管,对村内石板路、石阶、石墙等传统街巷样貌和周边劈山、凤凰山的山水格局进行了整体性保护。”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业波介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该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古村落风貌与自然、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比如,该村现已建成的40处“乡村记忆”民宿,均采用红砖、老木等作为基本元素,与周围民居连成一片,既重现了“齐国故地”民居的原生态,又凸显了以乡村记忆、农事体验为主题的休闲理念,让好看的乡村变得更好玩。

  产业旺,村民致富奔小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门看风景我更愿选择短途自驾,另外,私密空间较好的精品民宿是我的住宿首选。”游客王小洋坦言,来到梦泉村这样山清水秀的古村落,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购土特产,能与大自然亲近,让身心归于宁静。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我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开办的民宿一年营业额有十几万元。”2019年,梦泉村启动发展乡村民宿时,村民李兴斌瞄准了这个好时机,把自家兄弟四人的老院落改建成现代民宿,可同时容纳20多人居住。随着一拨又一拨游客的到来,石头房子有了生气,李兴斌的日子也更有奔头。“怎么也没想到,很多过去像我一样靠种地为生、经常为收入发愁的农民,如今一下子变成了拿房屋租金、务工薪金和收入现金的‘三金农民’。”他兴奋地说。

  梦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村集体+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该村成立山东梦泉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园区经营、民宿经济、研学旅游等多元业态,培育种植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拓宽周边村民就业渠道,帮助贫困户优先择业、就业,以分红、经营、薪酬等多样化方式实现增收。2020年,梦泉村实现民宿收入9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万元,同步带动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此外,梦泉村还通过线上、线下售卖旅游产品及举办消夏避暑节、金秋采摘节、福寿文化节等民俗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梦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0年,梦泉生态旅游区实现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景区年收入达180多万元。(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