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医卫 > 正文
今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致敬护佑生命的你们 !
2020/08/19 07:03  新华报业网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师便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对全国医师的尊重和关爱,更是医者对职业的自律自省。

  8月18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走近江苏的医者。这即将到来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一切如常”,大多数人都将在出差、手术、急诊、门诊、会诊中度过。对他们来说,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终身学习、日常忙碌。每一个因护佑而绽放的生命之光,就是他们的职业欣慰。“医治、安慰、帮助”,他们在学医宣誓时,就对自己说:仁心护佑,是对医生职业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1天、16年、56年……

  医师的时间里写着“护佑生命”

  凌晨1点完成手术,5点半起床,7点50分飞往北京……这个医师节怎么过?当记者联系上今年“中国医师奖”候选人、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时,他正在准备下午4点的肺移植工作会议。

  6月19台、7月15台、8月至今已经完成了18台……如今几乎每隔一天,陈静瑜就要进行一场肺移植手术。从医30多年,陈静瑜主刀的肺移植手术已经不下1000台,患者生存率达国际一流水平。今年抗疫期间,陈静瑜团队历经5个小时鏖战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

  “我和每一位患者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陈静瑜说,“医生这个职业带给我很多改变。30多年来,我从一个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内向小伙子,变成一名非常乐于也很擅长和别人交流沟通的专家型医生,可以说,这份职业成就了现在的我。”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李军

  无畏逆行是医者的担当。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在病毒防控的第一线,有一位白衣执甲的女战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李军。守好江苏防线之后,她又受命转战吉林、四川等地,远赴委内瑞拉指导当地抗疫工作,与新冠病毒直面较量。

  “医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在李军的心目中,医生有着特殊的职业荣光。李军总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特殊的患者,他们可能因为疾病产生自卑心理,也担心着自己的疾病是否会传染给他人。存一颗同理心,医病也“医心”。“我看见很多患者埋着头来找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要帮助患者抬起头。”因此,李军被患者称为能够“带给他们希望和幸福的人”。

  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唐蜀华

  “行医56年,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幸运。”已经80岁高龄的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唐蜀华依然奔波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步履稳健,神采奕奕。“每周一、三、五要上门诊,每周抽一天查房,带着我的研究生做课题,充实得很!”在唐蜀华看来,退休之后可以选择在家养老,但他还是选择继续服务患者,“我要对得起我的职业,不负我的专业,也不负大家对医生的尊重。感觉身上的担子挺重的。”

  “您都退休了,为什么还压着担子?”面对记者的疑问,唐蜀华说出了心中的责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老中医更要活到老学到老。”1958年,原本想学建筑的唐蜀华受父亲影响,踏入了南京中医学院的校门。“在中国,中医是我们的特色。以前我们中医是要让老百姓都看得起病,现在也是这样,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中医的服务。”

  记者发现,在唐蜀华的书架上,既有中医经典,又有着现代医学关于药理学的书籍。“中医讲博采众长,辨证施治,也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以定量的形式确定疗效。”唐蜀华和自己的徒弟们说。

  做一件好事,能坚持多久?扬州市广陵区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付宝鼎的答案是:16年。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付宝鼎时,他正在上门诊。“你知道你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吗?”“我只是听同事们告诉我的,具体情况我还不清楚。基层医生少,因此特别忙,内外科的病都得看,今天上午我看了20多个病人。下午医院要开会,对上半年的抗疫情况进行总结,我手头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从学校毕业后,付宝鼎分配到头桥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一干就是20多年。2003年,付宝鼎碰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人——低保户范某。范某因左胸肿瘤术后并发了支气管胸膜瘘,胸口留下了拳头大小的伤口一直未能愈合。在扬州住院时范某往返于头桥与扬州之间奔波换药,40公里路途的颠簸使他难以抵御,儿子正在上学,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济,使这个贫困的人家风雨飘摇,难以维系。

  后来他找到了付宝鼎。患者贫困的家境和这份信任,让付宝鼎无法拒绝。于是付宝鼎每天下班后到范某家去换药,一坚持就是16年!他用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干好就是不平凡。

  医师节,一个问候,更多自省

  每一天的平凡里绽放职业荣光

  “‘医师节’是人民赋予医务人员的特殊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如我在《给实习医生的一封信》中写道:祝贺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医生了,尽管是实习医生。从今天起你有了你的病人,这个世界上有人把生命托付给你……”江苏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原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系主任苗毅感慨万千,他说,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治病救人的向往。医生这份职业是崇高和神圣的,“如果让我重新作一次选择,我这辈子仍然会选择做一名医生。”

  “儿科医生给我一种特殊的成就感。因为患儿和成人不同,每一个患儿背后一定是一个家庭。”董隽是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五年前,儿子的出生让他对儿科有了研究的热情。随着孩子的长大,董隽把对儿童心理、行为的理解体会也渐渐带入工作中,“为人父母后,你特别能理解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急切。”

  “昨天晚上的手术到七点,今天一天门诊,明天是医师节,但对我来说就是一天手术。”董隽说,强度最大的时候,有一次在医院连着工作了三天。即便如此,面对恐惧紧张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董隽还总是能保持耐心的微笑。“你要讲孩子能懂的语言,和他们解释看病的步骤,让他们以做游戏和学知识的心态看待治疗过程。”这是董隽和小患者们沟通的秘籍。在他的办公柜里,至今还收藏着小患者们送给他的各种“宝贝”。

  “医师节,是体现医师群体价值的一次郑重仪式。”从医13年的石中华是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科医生,也因为这份职业,他亲手接生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天都能迎接新生命,这份职业带给我惊喜和幸福。”

  作为为数不多的男性妇产科医生,如何和孕产妇沟通成了一门学问。“只要你有绝对专业的技术以及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就一定会赢得她们的信任。”在石中华看来,男性在体力和精力上更有优势,对女性的关爱和照顾也会更加周到。也正因为对岗位兢兢业业地坚守,石中华获得了医院在医师节的特别表彰——这是医院给一年夜班超过50次的医护的特殊荣誉。

  “产科医生都是胆大心细,身上肩负母婴二人的生命安危,责任重大。这份职业越来越让我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敬畏之心。”十几年来,石中华收获的信任和感激是他前行的动力,也更加坚定了他对职业的认同。

  在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看来,“润物细无声,有时,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抵得上千军万马。”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震后心理干预,到今年上半年奔赴武汉战“疫”一线,李箕君和战友们是白衣战士中的“特种部队”,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重建,让医护人员持续产生战斗力,为社会抚平“创伤”。

  “小时候农村卫生条件差,孩子们经常会有个头疼脑热的,但到村赤脚医生那里打一针或服几片药,很快就好了。那时我就觉得当医生真好。”刘光香说,长大后,高考就报考了医学院校,后到南京鼓楼医院当医生,在泌尿外科一干就是16个年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又医治好一个病人,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变成甘甜。”

  韩克是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妇产科主任,从医超过30年。“女性患者失去子宫将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创伤”,韩克总是不断探索,在治愈疾病的基础上为女性患者寻求保留子宫的方法。有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可以生存10年甚至20年,也有些晚期患者经过多种方法治疗,仍然会复发、加重,她们同样都是韩克关怀的对象。“生命流逝的自然规律我们难以阻挡,但医生能做的是减少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韩克总会尝试帮助患者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对医者的理解和尊重

  回归理性,回归日常,回归本源

  昨天,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小视频“刷屏”,引发社会公众的共鸣。10秒视频里,是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数次哽咽。她说:“希望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赞扬、关心、尊重、理解、爱护不仅仅是在疫情期间,也强烈呼吁能把这种尊重、支持、理解延续下去。即便有一天我们完全战胜了疫情,也希望全社会继续关心、爱护医务人员。”

  今年上半年的疫情让更多人更加理解医生这个行业,也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愿意将医生作为自己人生的职业选择。而还在学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们,对这份未来的职业也多了一些思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王翰的专业是重症医学,也一直期待着能够成为一名重症医学医生。这背后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王翰一直记得在医院实习时导师曾说过的一段话——作为重症医学的医疗人员,关键时刻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勇挑重担,承担起这份责任,“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导师的这番话让我真正从另一个高度看到了自己未来所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医生是掌握特殊技能、特殊知识的群体,医生这个职业比大多数职业接受训练的时间都要长。”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院长陈家应教授说,“本科5年,硕士3年,不少人还要读博士,即使这样进入医院后,还不能立即进行临床工作,还必须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

  医者也需要更多的理解与空间。“医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医生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仙,也是普通人。”南京医学会秘书长李玉海表示,希望社会多理解医生,理性看待这个职业人群,因为他们脱下白大褂也是普通平凡的人,也要天天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多给医护人员一份关爱,就是多对病人一份关爱,社会就多了一份和谐、少了一点矛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叶 真 王 甜 仲崇山

  树立尊医重卫社会风尚

  今天,中国医师们迎来了第三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里,我们要由衷地说声:感谢中国医师们所做的一切,致敬中国医师!祝福中国医师!

  “中国医师节”是广大卫生和健康工作者的节日。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党和人民给予医务人员的特殊荣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充分肯定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作的艰苦努力和重大贡献,期望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将激励广大卫生和健康工作者再接再厉,在护佑人民健康中作出新作为。

  湖北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全国多地医护人员成为战“疫”中的“最美逆行者”。那时,钟南山院士刚刚在电视上呼吁民众不要前往疫区,自己就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那个坐在餐车上仍然在工作的八旬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全国人民心里。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共有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用奉献和奋斗书写“大医精诚”的真谛。从专家教授到普通的社区医师,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今天,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医护人员仍未有丝毫懈怠。高温之下,很多人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医师群体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论是狂风巨浪还是风平浪静,中国医师始终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用坚强的脊梁、辛勤的汗水乃至无价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我们所应该做到的,就是充分地理解和尊重,让尊医重卫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尊重医师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医师,打击医闹、伤医等违法行为,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才能凝聚起建设健康中国的宝贵力量,护佑百姓健康,提升百姓幸福感。新华日报评论员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