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医卫 > 正文
解码青年力④ | 肿瘤科医生魏嘉,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2020/04/21 22:07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从4月15日,新华日报交汇点陆续推出“新时代江苏青年精神”的海报人物,通过记者对话,专家解读,网友参与解码他们的青春力量,欢迎广大网友发送您的解码到邮箱xhrb2018@163.com。

  截止日期:4月28日,邮件内请注明参与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

  【人物档案】魏嘉 女,1983年1月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记者解码】在不少人眼中肿瘤科多少有点压抑,但与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女博导魏嘉聊了几句,记者就很快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她温柔而理性,克制而进取,充满着对职业的强烈自豪感,跟她交谈,能深切认同她的观点,“医生应该是年轻人首选的职业之一”。

  1.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你每年为8000余名肿瘤患者服务,最近有没有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提到肿瘤科多少觉得有点可怕,你平时怎么去看待这份工作?

  其实年后我们就正常上班了,完全没有间断过。肿瘤病人跟其他病人不同,他们没有等待的时间,除了一些外地病人在特殊时期只能“云咨询”,总体上来说大家工作如常。

  我当时在南大读书时候很快就决定了选择肿瘤科,因为这个学科当中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需要有好奇心的人去探索。

  我的专业是胃癌治疗。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在中国,国际上相对少一些。因此在国际范围内,相对其他类型的肿瘤,胃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治疗手段也比较少。

  而另外一方面,肿瘤病人却越来越多,胃癌的病人不断年轻化,尤其年轻女性的病例比较常见。随着肿瘤成为常见病,我们有时候还会碰到自己的老师、同事、朋友,确实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特别难过无奈甚至无力的时候,但每一次都尽可能去调整,这就是我们当初选择了肿瘤科就必须要面对的情境。

  我们很多病人非常乐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团队的氛围其实也是很阳光的,对肿瘤的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

  2. 这种面对生死的冷静客观,是来自于天生的理性还是工作使然?

  其实我作为一个双鱼座,泪点特别低,在家里面看电视剧都会哭,但是在工作上不是那么回事,内心的波动会比较小。

  在整个过程中,病人得了肿瘤的事实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地是最大化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是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活得更长,帮助病人在通过治疗后改善生活质量。

  有个前辈告诉我,“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其实工作上所谓“无力感”的这种刺激,会不断转化为我们做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3. 尽管说不要跟病人成为朋友,但是您又会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基金,怎么去看待这种医患关系?

  我们工作需要帮病人去想各种办法,我有位女病人是胃癌晚期,由于经济困难负担很重。我们帮她在医院申请两次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

  她才20多岁,特别开朗乐观,感染到病房里很多人。跟别的病人不同,她有不太在乎化验单上那个小数点的变化。

  她这种情况国际上平均存活时间也就一年不到。但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中间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办法,她一直支持了三年多时间,上上个礼拜还是去世了。她的妈妈上周还来我的门诊,跟我说起她去世前的一些事情,说代替女儿来表示下感谢。其实这么长时间,无论如何双方都是倾注了一些情谊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我们科室体现得特别显著,因为我们针对的是肿瘤病人,平常有很多时间需要跟病人及家属沟通,聊病情、治疗计划、解除他们的顾虑,包括后面如果没有办法做任何治疗了,我们专门有安宁疗护的一个团队,帮助病人和家属更好地去面对这一刻,有尊严地离开,所以科室很多年都是“0投诉”。

  4. 作为肿瘤科医生,你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

  在我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

  现在很多病人很有主见,比如我记得一个从外地过来辗转多处治疗的青年人,大概40岁,他了解很多国际的相关疗法,知道我们这边有一些新的免疫治疗技术,后来这个技术在他身上效果确实特别好,癌细胞完全消失了。

  这个病人之前跟我聊过,他说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家里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他说我要让我的儿子去学医,女儿就不让她学了,当医生太苦啦!儿子无所谓,我让他考你的研究生!我说您儿子多大了,他说5岁啊,我说那好啊,我争取到时候还能带学生(笑)。

  这个人还是个患者群的群主,后来就到处给我们“带货”(推荐),好多患者过来咨询和寻求帮助,这种成就感是职业所赋予的。

  5. 身兼一线临床工作和科研任务,您觉得医生的工作状态是不是高负荷?您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我爱人是骨科医生,我的父母也是内科医生,如果我的孩子未来想要去学医,我肯定会支持他的。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职业是很光辉的。如果要说有缺点的话,真的是太忙了,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只能拜托爸妈照顾了。

  我平时除了上班时,其他碎片化的时间会抽空做临床研究,回家工作也是常态的。从读研究生开始,我就跟着刘宝瑞副院长做胃癌临床治疗研究,针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欠佳的现状,开展分子标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根据患者基因、肿瘤组织结构的差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因为你现在不能完全消灭掉肿瘤,全世界也没达到这个水平,但我们去一点点去努力,提高疗效让病人获益,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经过10多年努力,我们目前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

  6. 5岁上小学,16岁就进入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如今你是医疗行业年轻人的一个典范,你对年轻人从事医疗行业有什么建议?

  我感觉,可能因为医生的工作环境、压力和社会上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至少在去年之前,医生并不是一个让大家首选的职业。这几年我自己也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医学生质量跟过去比有点不太一样。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会选择学医,医学教育毕竟是一个精英教育,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整体素质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这真的是一个好的职业,会带来很多职业不可能会有的一种满足感。

  所以现在我特别愿意给南大的一些年轻学生去“洗脑”(笑),现在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家会有很多徘徊犹豫的瞬间,学医真的很不容易,稍微一点犹豫可能就放弃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00后”提问可尖锐了,都直击痛点,我很高兴,这说明他们有思想,对这个领域还充满了真诚的热爱。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会很辛苦,也一定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觉得年轻人肯定是要努力奋斗的,努力不一定成功(笑),但努力一定有回报,成果也好,中间的满足感也好,都非常之珍贵。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策划 沈峥嵘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