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传承200年的江苏“梅家小院”,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1/06/01 18:1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76岁的梅应恺是扬州市江都区龙川老街的梅家小院的主人。具有200年历史的梅家小院,中堂上方悬挂“木本水源”四个大字与《梅氏宗谱》中的家训:“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读乃传家之要,勤俭乃资身之策,谦厚乃处世之法,名节乃立身之道,亲贤乃成身之要。”格外引人注目。

  梅应恺将这座小院改造成“家风记忆馆”,记录和传承家庭的红色基因。5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梅家小院”,听梅家讲述红色家风的故事。

  梅应恺一家

  战火四起的艰难岁月,血与火的生死考验

  梅继光

  解放前,梅氏第十代后裔梅应恺的父亲梅继光开办健康药房(后改名国泰药房),这个西药房在龙川老街赫赫有名。梅应恺回忆,父亲当年提着小包坐船去上海进货,来来往往,忙忙碌碌。

  1932年,中共地下党员陈世德在上海身份暴露,到江都发展地下党组织,宣传抗日,落脚点就在健康药房附近。陈世德作为发起人,创办世界语学会,先后吸纳20多人发展为共产党员,梅继光和梅应恺的叔父梅练就在其中。

  1937年底,日军烧毁河北老街,梅应恺外婆家化为灰烬,一家8口人搬进梅家小院,梅家人将国恨家仇铭刻心中。

  “抗战期间,我父亲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新四军购买盘尼西林等药品,运送到解放区。”梅应恺回忆,当时这类抗菌药被列为禁运品,为躲避日军搜查,梅继光将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大茶壶里,绕过敌人警戒线,与联络员约定晚上在坟堆碰头交接。

  1946年夏天,新四军(当时还称“新四军”)与国民党队伍在江都一河之隔,形成对峙局面,新四军常深夜渡河,袭击国民党军队。在敌军据点附近的一户人家长子陈久安1945年参加新四军,其父亲蒋芷泉受到怀疑,与一名高姓通讯员被国民党士兵绑走。

  蒋芷泉的妻子尤玉佩走投无路,向梅继光求助,梅继光不顾个人安危,出面向国民党反动派承保,将两人救回。尤玉佩在后来的一份材料中写道:“梅继光同志明知我是军属,他的行动很危险,但他还是主动承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梅练年轻时,自学成为无线电专家,曾与许晓轩烈士等一同参加世界语学会,并在仙女庙双桃会馆合影,留下珍贵史料。抗战爆发后,梅练被推选为江都县“抗敌后援会”五名委员之一。梅应恺介绍:“现在,江苏首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许晓轩故居那张许晓轩青年时代的照片,就是我叔父提供的。”

  1937年,当时还不满20岁的梅练与许晓轩一同辗转至重庆,利用无线电方面专长,打入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

  由于地下工作采用单线联系,梅练在苏州的上线离世后,无人证明梅练身份。1948年,梅练回江都后,经时任江都县长的张少堂证明,革命经历才被承认。1949年,解放大西南时,梅练又参加维修电台、破译电码等一系列工作。

  梅继光的笔记本

  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梅继光一生节俭,勤奋谨慎,办事低调,热爱学习。他随时随地记录名言警句,保留下来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两尺高。他的品格深深影响子女做人做事。梅应恺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大学。

  解放初期,血吸虫病是我国长江沿岸流行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梅应恺的大哥梅应良高中毕业后,前往条件艰苦的宝应开展血吸虫防治工作,进疫区、搞测绘、查螺情、访百姓、查病情。因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上表现优异,梅应良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先后在北京俄语学院、天津大学学习,后被分配至苏州从事教育工作。

  解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发展工业。当时已被镇江医学院录取的梅应恺大姐梅应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工业,希望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作贡献。1954年,在扬州华东第二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制造加工专业的梅应雯毕业后,被分配至骨干军工企业东方机器厂工作。1966年,组织将梅应雯从东方机器厂调到湖南新邵红日机械厂。梅应雯接到调动通知后,她立即赶赴新邵,参与建设红日机械厂。

  梅应恺二哥梅应宽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勘探专业,是一名地质学者,曾获国家遥感技术一等奖,常年工作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勘探矿藏。梅家小院保存的一块4亿多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就是梅应宽在外出勘探时发现的。

  二姐梅应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在宁波镇海炼化任工程师。在镇海炼化扩建时,梅应娴赴日本考察购买设备,没有出现过差错。

  梅应恺说:“我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不嫌苦叫累,一生为党为国贡献己力,并觉无比荣光。”

  梅应恺1966年中断学业,但没有放弃学习。他在工厂做工期间,奋发努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前几年,区法院招聘人民陪审员,梅应恺主动参加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在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他参与审理各种刑、民案件几百件,他还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参与、主持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在社区“温馨驿站”坐堂值班,接受法律咨询,义务宣传法律知识。

  梅应恺的妻子王成霞是一名教师。王成霞在执教期间认真钻研教学业务,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激发学生对自然课的学习兴趣,王成霞千方百计设计实验、准备材料。王成霞的学生参加竞赛,曾获全国一等奖。退休后,王成霞仍旧热心教育事业,帮助多名外地民工子女实现入学梦,她还主动关心街坊邻居孩子的成长,特别关爱有困难的留守儿童。

  梅家以孝治家,子女团结友善,孝顺恭敬。梅应恺兄妹五人,哥哥姐姐在外地成家立业。父母年老后的照料,落在梅应恺夫妇身上。老太爷卧床五年,老太太常年有病,梅应恺夫妇任劳任怨,几十年从未与长辈发生口角,没有抱怨其他哥哥姐姐一句。

  梅应恺宣讲党史

  安度晚年的幸福岁月,赓续初心再作新贡献

  得益于好家训、好家风,梅应恺家庭成为市民熟悉的模范家庭。梅应恺参与撰稿、编辑社区简报——《禹王宫风采》,他的不少文章被区、市报纸录用;前几年,他协助社区兴建社区文化中心——禹怀楼,与其他文友绘制“仙女庙老街地图”,为研究老街历史文化东奔西走;梅应恺现在还担任《仙女镇志》副主编,动员全家收集整理资料,目前已完成初稿数十万字。

  “梅氏家风家训深刻影响了梅家的祖祖辈辈,赓续红色血脉更是重中之重。”在梅应恺的影响下,子女都考上大学,第三代也都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外孙女王梅玥关爱社区老人,多次参与面向聋哑人的志愿服务,曾被评为“市级道德标兵”,孙女梅静言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如今,梅应恺继续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努力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梅应恺加入党史宣讲团,宣讲百年党史,凝聚红色奋进力量。梅应恺说:“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把党史讲给更多的党员群众听,让他们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工作动力,壮大企业,带动产业,以实际行动为江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梅应恺一家几代人,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再到如今幸福安宁的新时代,始终秉承家国情怀,为祖国和人民甘洒青春热血,在坚守信念、为国为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通讯员 江萱 李文亚 金典

  交汇点记者 汪滢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