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这场“金环”对话让政银企手拉手,推进减污降碳、绿色发展
2021/04/08 21:3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4月8日,江苏省第六次“金环”对话会在南京举行,并在全省13个设区市设分会场。“金环”,是指金融和环境保护,自2018年10月,我省首次召开“金环”对话会以来,对话会已成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沟通交流的重要机制。

  主题演讲、学术报告、现场对接、技术路演……活动现场精彩纷呈。本次会议以“共享共治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主题,重点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绿色金融服务开展供需对接交流,旨在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共促绿色低碳发展。

  企业绿色发展,迫切需要金融和技术支撑

  融资难、融资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投入,企业迫切希望能够得到绿色金融支持。

  “我的项目符合你们的贷款条件吗?”中木元(南京)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南京一家处理乳业有机废弃物的小微企业,8日上午,公司总经理谢小勇带着项目赶到对接会现场。“公司2017年成立,一期项目2019年投入运营,全部用自有资金建设。随着市场行情见好,从长远考虑,二期越早建设越好。但目前资金不够,想要获得绿色金融支持,扩大产能。”在对接现场,谢小勇咨询了环保贷、科技贷等相关金融政策和产品,与南京银行、苏州银行等进行了初步接洽。

  “金环”对话会创办两年多来,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末,全省已有297个“环保贷”项目实现贷款投放,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76.81亿元。其中,63%为民营企业项目。此外,我省下达各类绿色奖补资金7034万元,推动首笔超千万元的排污权抵押贷款落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了治理成本。

  随着“金环”对话会走向纵深,除了绿色金融服务,今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对接也成为“重头戏”。

  今早5点,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的环保总监周海峰就从南通出发赶往对话会现场。“公司主要从事农药、医药、新材料等的研发生产,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无组织的废气。我们目前是用碳纤维吸附回收技术来处理,但是车间场地开阔、废气量大但是浓度不高,目前技术在运行成本上不划算,希望在现场找到更优、更高性价比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政府搭台,帮助企业找技术,这样的服务很暖心。”

  发布会上,我省通过视频向社会发布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需求清单。据悉,该清单通过向全省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征集减污降碳技术需求,共征集筛选出212项减污降碳科技需求,其中大气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碳中和技术需求量较多,分别为44.1%、27.6%、16.4%。记者发现,为了方便技术方能够找到相应的单位,每家企业的具体需求写得清清楚楚。

  搭建桥梁,江苏推出技术供应清单

  当天,不少企业带来了拳头产品和技术,让人眼前一亮。

  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展示了“技术担当”产品——ESEP全智能除垢防垢节碳设备。该设备以七种金属采用特殊熔炼工艺形成合金新材料,将其安装在进水口,能在不改变水体成分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新垢形成,让老垢脱落。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刘志鹏说:“管道内水垢形成后,会影响管道的能量传导效果,每形成1毫米垢,会增加11%以上的能耗、约30%的二氧化碳排放,该设备可有效地节能降碳。目前,设备已在诸多油田、发电厂、化工厂投入使用。”

  在加油站加油时,会闻到刺鼻气味,这些气味就是散发出来的油气,也就是挥发性有机物。南京都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油气冷凝回收技术,通过制冷机组可将系统温度降至-75℃,使得油气逐步冷凝成液态,减少油气挥发,同时冷凝回收的汽油还可以再次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该公司售前支持部部长陈牧之表示:“这项技术已经在码头装载、油罐储油过程中广泛使用,明显减少了污染排放。”

  这些技术是本次江苏筛选出的108项生态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当中的代表。会前,省环保集团会同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单位,筛选出108项针对江苏实际治理需求的技术。记者发现,《生态环境治理先进技术供应清单》已汇集成册,这个不到100页的小册子,有针对性地梳理出低碳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危废和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监控等5个领域的技术。翻开册子,技术提供方的简介、技术名称、应用案例一目了然。现场一家化工企业的安环部经理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册子,就可以按图索骥,上面每家企业的联系人和手机号码都有,真方便。”

  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陆继根表示,省环保集团搭建桥梁,集聚全球最先进环保技术,意在为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和技术供应方提供对接。下一步将通过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进行更新与完善。

  碳减排,关键是能源结构转换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碳减排进展明显。虽然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碳减排面临绝对总量仍然巨大、产业结构依然较重、能源转型较难的“困境”。如何减碳?对话会上,“大咖”们纷纷亮出观点。

  “中国的工业化比西方晚了100年,但是碳中和我国比欧盟和美国的承诺只晚了10年。他们是2050年,中国是2060年。所以,这里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要实现减碳,一是要做好资源利用类减碳,要加速重点部门排放的低碳转型。要在工业、建筑、交通这三大重点能耗部门中,通过引导合力需求,提升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能源结构类减碳。目前,我国的化石能源占比是85%,要实现碳减排,205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要超过85%,非化石电力在总电量中的比重要超过90%。也就是说,到205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超过60亿千瓦,约为2020年累计装机量的11倍。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相关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2度目标’,需要约130多万亿元投资额用于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前几年,绿色金融的发展较多侧重于环境保护,去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绿色金融要突出‘降碳’重点,两方面兼顾。”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建议,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建议创造新兴碳金融产品,比如国开行近日成功发行首单3年期200亿元“碳中和”专题的绿色金融债券,同时进行碳金融创新,适当放宽准入标准,在碳交易项目实施过程中,试行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王静 文/摄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