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江苏探索“1+4+1”模式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乡村善治,江苏路径“接地气”
2020/10/28 20:20  新华报业网  吴琼  

  交汇点讯 去年12月,中央农办等6部委确定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阴市、邳州市等7个县(市、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近一年时间过去了,试点情况如何?放眼江苏省,乡村治理又有哪些新变化?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四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南通市海门区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之一,该区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不久前,由于合同租期已到,海门区悦来镇万忠村部分村民想收回原本出租的土地,抢抓秋种好时机,但种植户所种蔬菜还没成熟,不能及时退还土地,双方互不退让。后经当地村民评议团现场评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村民同意种植户续种半年,等蔬菜收获后再收回土地,避免了种植户的损失。

  悦来镇是海门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镇,目前已在全镇39个村居建立了矛盾纠纷评议团,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悦月评”品牌。经村民代表大会确认通过,一些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能人等被聘为村居评议团成员,前三季度共公开评议39场。

  疫情防控期间,海门区近两万名志愿者参与信息排查登记、卡口值守、代买服务等,解决实际问题超15万个。家住海门港新区六甲村的村民党员徐森付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回家都化身村里的志愿者。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申请加入疫情防控工作队伍,在多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坚守卡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心企业家捐资为村民装路灯、退役军人带动四百农民再就业、邻居帮助重病村民抢收农作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引领着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海门区委副书记毛炜峰说,该区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打造“智治”新模式。今年6月10日,海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启用,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全区千余名网格员行走在网格里,开展日常巡查、知识宣讲、矛盾调解、安全排查等工作,已成为最基层的安全卫士。在该区指挥中心和11个镇级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下,网格员累计流转办理社会治安、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类事件29.9万余件,办结率达99.9%。

  优化环境,创新生态空间治理

  南京市江宁区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硬件设施投入超100亿元,去年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县”。

  在打造提升硬件之余,如何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发挥村民在村庄清洁行动中的主体作用?江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焦珍山介绍,今年该区通过与第三方合作,选取秣陵街道祖堂社区善南村试点推出“村民·恒星计划”,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发光发热,探索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江宁模式。

  “围绕善南村村情民情,我们因地制宜推出了环境叠加、经济驱动、文化滋养、多元合力‘四线联动’机制,通过提升景观建设、打造特产助销渠道等方式,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构建党群共建模式,增加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从而推动村民共建自治,共同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来。”焦珍山说。

  在祖堂社区工作的金玥两年前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网格员。“两年间我看到家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沥青马路、废弃角落变成优美的村心花园,也见证着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维护环境、垃圾分类队伍中,助力家乡越来越美。”

  江宁区创新实施生态空间治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全面推进,打造了黄龙岘等17个中国最美乡村等“国字号”品牌村、徐家院等1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8个省级水美乡村等典型村。

  在同为全国试点的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邳州探索”被写入今年省委1号、3号文件,全省推广。

  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单永说,该市一手抓村庄内公共空间治理,一手抓全市范围内“三清”专项行动。“治理村庄内道路及空闲地上乱搭乱建、私植乱种等行为,对村民房前屋后的畜禽圈舍、露天厕所以及河渠、池塘等进行清理,加强公厕、小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水平。在全市开展以‘清洁乡村、清理田园、清扫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专项行动,向环境卫生顽疾发力,463个行政村全覆盖、不留死角。”

  “1+4+1”,以“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善治”

  “乡村治,郡县稳;郡县治,天下安。”有乡村的地方,就有治理。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是重要内容,更是基本保障。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探索了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机制模式,形成了当地鲜明特色与工作亮点——

  宿迁市宿豫区持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一委两站五岗”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了基层党建和组织基础;江阴市“户户通”平台推行“三务”公开;溧阳市深入培育百姓议事堂、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道德讲堂、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五堂一站”品牌;东台市积极探索“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为根基、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底色”的“1+4+1+1”乡村治理路径;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一委三会”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促进基层党建与村级治理的深度融合;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一年多来,我们不断丰富完善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在总结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县级试点和示范村镇创建活动经验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这就是我们近阶段抓好乡村治理的‘纲’。”28日在海门区召开的全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季辉表示。

  “1+4+1”,概括来说,就是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菱形模式”。即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居于领导地位,注重智能化手段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互促,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治理实践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

  “在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上,要善于创新运用试点示范、积分制管理、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方法,有效破解乡村治理实践中的难点堵点,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季辉说,比如在化解乡村治理突出难点问题上,可以聚焦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大操大办、留守儿童关怀缺位等本地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乡村治理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出解决方案;再比如通过“积分制”对农民日常行为或村镇具体事务进行积分评价,既可以打破条条块块的限制,又能很好地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交汇点记者 吴琼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吴琼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