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千问千寻,让运河篇章在“掌上”奔腾、“云端”绽放
2020/08/28 22:19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8月28日,新华报业传媒广场西大厅里热闹非凡,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主办的“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启动暨系列专题片首发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同志“把运河文化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实践掰开来、揉碎了加以展示”的要求,历时大半年广泛调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精心策划组织了“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现场,一杯杯从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汲取的运河水,被嘉宾们庄重地倒入启动装置的水槽中,宣告着“千问千寻大运河”项目正式启动。

  薪火相传

  黑白光影定格运河旧貌

  现场,精心设计的水波纹样随处可见,如千年运河无处不在的滋养;一幅幅摄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大运河江苏段图景,被制作成巨幅黑白照片、次第伫立于阶梯之上,诠释着一代代新闻人对时代的记录、对文脉的追寻。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今年87岁的晓庄老师,是新华日报老报人、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头发花白、思路清晰的她,总是随身斜挎着一架照相机,随时准备记录眼前鲜活的一切。自上世纪50年代起,她在深入江苏各地采访的过程中,拍摄下运河沿岸的生产生活风貌:苏州市郊农民摇船从运河进城、宝应县广洋湖公社社员挖淤泥筑堤抗洪……从精巧的光影构图、绝佳的拍摄视角和多幅照片连缀起的运河风貌中,年轻记者们体会到了杰出前辈兢兢业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晓庄回忆道:“当年运河沿岸的水利建设工地条件非常艰苦,民工身上都生了虱子,但正是在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我才捕捉到了热气腾腾的工地图景、运河人家、水乡生活,为大运河江苏段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

  正在摄影的正是随身斜挎照相机的晓庄。

  如今,新时代的“晓庄们”整装待发,一面旗帜在手与手之间传递,昭示着新华报人身上的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

  启动仪式上,副省长马欣笑意盈盈,眼含期许,将一面象征运河的蓝色旗帜郑重交到了《千问千寻大运河》融媒体寻访组的代表成员手中。这些新华“后浪”们将沿着新华前辈们行走大运河的足迹,遍访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用镜头记录、用心去聆听大运河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音符。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离不开沿线城市的共同努力——“我们共同构筑融合创新的跨界平台,致力于开展对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传播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汇智聚力,共襄伟业……”在交汇点播音员庄重的播报声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全省13个设区市文旅部门签约,共建“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平台。闪光灯与快门声交错,记录下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刻。

  千问千寻

  展示江苏的运河华章

  新时代的运河篇章已不再是晓庄镜头里的模样。无人机俯瞰下的城市楼群枕着运河碧波,巍峨的吴王夫差像矗立于古邗沟故道,“95后”年轻记者与运河专家侃侃而谈,探寻运河起点,追溯文脉之源……现场播放的专题片《千问千寻大运河》第一集《中国大运河第一锹在哪里挖下》,与晓庄定格的朴素光影形成鲜明对比。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个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承行动,更是体现我们主流媒体价值与担当的一件盛事。”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说。他介绍,系列专题片将从开凿变迁、水利工程、政治军事、漕运盐业、行旅移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古村、建筑园林、运河生活、文学诗词、当代价值等多方面讲述运河故事,展示时代风采。“千问千寻大运河”将同时秉持众筹、深耕和服务的理念:众筹,与各地各部门群策群力;深耕,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聚合和传播平台,形成多内容注入、多方式融合、多平台互动的传播态势;服务,主动及时向心系运河的各界人士提供优质、精准的服务,打造大运河文化的最强“朋友圈”。

  林则徐为什么6年只修了800米大堤?历史上的瓜洲渡到底在哪里?淮安为什么被称为“南船北马”之处?“水下庞贝”泗州城今何在?……现场,一面密密麻麻的“问题墙”,生动诠释了此次传播行动的“千问”底色,体现了新一代新华报人扎实的提问能力、提炼能力和趣味化的传播能力。吕梁洪、三河闸、古邗沟、清名桥、毗陵驿……在另一面展板上,分布于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一连串地名,则浓缩了记者们“千寻”的足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样不少,赓续82载红色基因,运用融媒体手段,新华报人与时偕行,让动听的运河声音在“云端”绽放,让精彩的运河故事在“掌上”奔腾。

  共绘蓝图

  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

  如何把大运河这张“江苏名片”擦得更亮,凸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智慧和江苏经验?“运之河”思享汇上,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和行业人士俱怀逸兴,一起寻溯大运河历史,展望大运河未来。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大运河文化这样,深刻地塑造了江苏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大运河文化一样,对今天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一语道出了大运河对江苏的独特意义。他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解决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均衡问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相重合,能为实施这些战略提供来自历史的深层次的动力;大运河文化带更覆盖了江苏的所有城市,将拉动各市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全方位领域,实现江苏的一体化发展。”

  扬州与淮安,是运河“玉带”上的两颗明珠。淮安为何在全省首创设立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为“大运河办”)?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大运河办主任张建闯说,淮安地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明清两代成为漕运总督驻地,其特殊地位呼唤着新历史条件下的新作为,当代淮安通过设立大运河办,积极发挥淮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牵头作用。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季培均介绍,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扬州及时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了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为主干的专题综合发展规划。目前,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于10月份主体完工,未来将成为全世界游客了解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一扇窗。

  125年前,南通实业家张謇来到位于运河畔的唐闸,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厂。如今,唐闸古镇通过企业化运作,初步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南通唐闸古镇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兵说,古镇修建起了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汤家巷文化街区、新民巷美食街、复兴巷茶文化园等,在这里,古镇旧踪可觅、新颜渐展。

  “古时有一幅趣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此时此刻,我们有了一个最佳下联:‘古运河今运河古今运河运古今’!”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幽默地说。在嘉宾们的思想碰撞、美好蓝图中,运河正从传统走来,向现代奔去;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