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江苏“双创计划”火热开评,海内外近1300名英才角逐“王牌工程”
2020/08/24 19:24  新华报业网  

  启动13年,累计引进1.2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45%自带技术、项目、资金到江苏创办企业,43%为企业高薪引进服务创新。

  1.2万人中,90%拥有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学位,9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80%活跃在企业或园区,成为江苏创新创业的重要主力。

  2007年启动以来,江苏省级王牌引才工程——“双创计划”,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带动全省各地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3万多人,其中仅创业类人才创办的企业1年的纳税额是13年省级财政投入总量的4倍多,妥妥成为人才投入产出的“绩效工程”。

  8月23日,在热浪依然袭人的处暑时节,江苏“双创计划”迎来了热腾腾的第14届答辩评审。一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球近1300名英才带着项目、携着团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探访评审现场,共同感受创新之热、发展之热、报国之热。

  01

  关键词:安全

  疫情之下,抓好防疫无疑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参加评审的人才,既是科技领域精英,又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确保安全更显重要。

  此外,如何真正做到“评审安全”,公平公正、科学专业地遴选出真正先进的项目,更好地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也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两个“安全”,组织部门会同省科技厅,多次与卫健、疫控部门会商研判,台前幕后下足功夫,努力做到一丝不苟紧抓防疫、一如既往严格程序。

  8月23日上午,“瞭望君”来到位于南京邮电大学的评审现场,看到教学大楼的入口处同时设置了5条通道,各路英才正有条不紊地陆续前来报到。

  在报到之前,英才们已经提前安排好答辩时段,实行错峰报到,避免门口人员聚集。进入排队通道后,每个人都要测体温、查验苏康码和疫情防控行程卡,外籍答辩对象还要出示入境人员防疫健康信息码,个别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才在前期一律按要求进行了隔离观察和核酸检测,确保所有进场人员都达到防疫要求。

  而所有专家评委都从国内低风险地区邀请,且近期无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或国(境)外旅居史。

  实际上,从今年“双创计划”一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就已开始统筹谋划。

  7月9日,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才办联合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卫健委就印发《关于做好省“双创计划”答辩评审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平台部门及时提醒答辩对象,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安排、及时来苏,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每日监测。从答辩前14天起,以日报制形式,对全体答辩对象及其翻译、工作人员实行健康状况监测,对监测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状况的,均须开展核酸检测,确保万无一失。对入住的评审专家,每日例行开展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

  做细预案。成立疫情防控组,对评审前监测、评审当天、评审结束后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推演,会商研究制定应急预案,设置紧急处置绿色快速通道,组织开展现场演练。

  “我们充分借鉴全省公务员面试以及南京创新周、苏州精英周、太湖人才峰会等地方大型人才活动疫情防控经验,集各家方案之所长,稳妥审慎推进。考虑申报对象层次高,且海外人才跨国数较多、时差较大,仍以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江苏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本着爱才、重才的理念,对确因疫情无法参加答辩的,将保留答辩资格至2021年。

  02

  关键词:公正

  “双创计划”之所以被称为全省人才引领发展的“牵引工程”、人才评价改革的“示范工程”、人才投入产出的“绩效工程”、人才项目管理的“放心工程”,就在于有一套公正严格的评审制度和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让江苏真正需要的英才和项目脱颖而出、重点扶持、快速成长。今年的评审,依然沿袭了成熟有序的一套流程,确保资金资助用在锋刃上。

  凝聚工作合力——省委组织部主要做好顶层设计、过程监督和协调服务,宣传、发改、教育、科技、工信、财政、人社、农业农村、商务、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资格审查工作,省科技厅负责答辩评审具体组织,省疾控中心现场指挥防疫,独立第三方负责后勤保障,各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合力推进。

  强化公开透明——对省“双创计划”基本评价条件、遴选计分办法、时间程序等能公开的内容,在申报之初就开诚布公。

  科学划分组别——根据人才填报的产业或学科领域类别,划分成评审小组,每组人数相对均衡,并安排相应类型评审专家,最大限度做到差异化、科学化评价。

  实行权力分置——项目受理、评委邀请、评审组织、工作监督等由不同主体实施,通过权力分置实现相互制衡、互相监督。

  规范专家邀请——明确评委邀请方为第三方,采取临时指定、专人负责、全程封闭、单线联系的方式进行。

  实施“双盲评审”——评委现场临时抽签分组,答辩对象和评委专家实行物理隔离、互不相知,评审现场评委席卡不具名,只以“几组几号”代替。

  严格现场管理——评审过程实行全封闭,所有人员手机集中保管,纪检人员全程监督,公安民警站岗警戒,确保组织程序严密,过程公平公正。

  可以说,答辩人员答辩之前不知道在哪个“考场”答辩,评审专家进场抽签后才知分在哪个小组,甚至人才办“核心”工作人员进场后都不知道请了哪些专家评委,这种信息的“隔离”也有效地避免了人情评审、招呼评审,能否过关,全凭实力说话。

  如果说,政府对人才和项目的资助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这种“隔离”也是对财政资金安全的高度负责。

  03

  关键词:三高

  疫情阻碍了出行的脚步,却阻挡不了全球英才来江苏谋发展、创事业的热情。这次评审,在疫情背景之下,仍然呈现出三个“高”的鲜明特色。

  申报数量创新高——今年省“双创计划”从3月份开始启动实施,在控制申报数量、精简项目类别的前提下,仍有3740人(个)申报人才或团队,同比增加766人(个),其中:双创人才2360人,同比增加65人;双创团队170个,同比增加3个;双创博士1210人,同比增加697人,增幅达135.9%。经地方和部门择优推荐、专项办资格复审,最终通过资格审核为双创人才1021人、双创团队128个、双创博士1110人。其中绝大部分人才具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

  申报层次再攀高——申报双创团队的对象中,由国内外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杰青、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等领衔的达到75%;双创人才中,企业引进人才占比84.6%,其中92.2%为我省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双创博士根据工程项目整合优化要求,仅保留世界名校类和县级医院类,实行审核认定制,对1110通过资格审核的博士直接给予支持,其中世界名校类均为世界前200强高校博士毕业。

  评委水平层次高——303位专家评委均来自省外,既有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咖,又有知名企业家、风投专家等业界大拿。其中两院院士、双一流高校及知名院所负责人等47人,国家级人才167人,省部级重点人才111人;风投专家58人,均具有8年以上从业经历,其中公司副总以上55人。技术专家、行业专家均具有正高级职称。

  正是因为这“三高”,评审答辩现场出了台上院士答辩、台下院士评审的难得场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2017年加入昊石新材料南通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开发的碳化硅涂层石墨基座产品,相关技术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先进,有望打破半导体行业国外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来南通创业后,董绍明带领的团队已经先后获得南通的区级、市级人才计划资助,这次对进军省级“双创计划”充满信心。“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在人才、资金方面都有需求,我们也要向政府多年关心支持交一份答卷,同时对公司未来发展提振一下士气。” 董绍明说,中美贸易摩擦后,国内的半导体行业需要跨越式发展,对相应材料的需求非常迫切,如果不能自主开发的话,不少产业发展将被制约。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离批量供货已经非常接近。“跨过长江,看中的是南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在南通还是在上海已没有太大区别。相信有好的材料、强的团队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一定能顺利晋级。”

  04

  关键词:发展

  窗外,热浪滚滚;评审室内,发展的雄心和创业的热情逼人。

  “当前,人才回流期、项目窗口期、企业并购期‘三期叠加’,是引才的有利契机。江苏抢抓人才回流机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为了能筑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人才基础。”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财政吃紧情况下,省“双创计划”专项经费保持持续投入定力,确保引进力度不减、资助数量不减。

  同时,统筹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严格把握评审标准,进一步提高资助项目质量,聚力引进资助“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人才,优先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更加注重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集聚度、产才匹配度和发展后劲。

  除了给予优厚的资助外,为了让人才受益于市场活力,江苏拟对参与二轮评审的金融机构,实施“拨+贷”“拨+投”相结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良好的创业环境,让科技人才们在江苏如鱼得水,干事创业的激情满满。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李志刚博士,去年刚刚落户无锡,创办了帝尔激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从事激光光伏装备的研发生产。落户一年多,对无锡的产业配套、人才环境、政府服务都非常满意。“在我们创业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政府都能及时跟进,安排团队想办法解决,为我们创新创业扫清了很多障碍。江苏是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

  李志刚说,经过一年多研发,已成功开发出多款产品,累计获得订单5500多万元。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创新型应用产品在研发中。“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未来对新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多。现在我们以激光技术为基础,在各种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路线里开发新的产品。每开发出一种新的激光应用,对应的设备的市场空间有5至11年,我们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这次应邀来到南京担任医疗卫生组评委,对本次参加评审的项目人才给予高度评价。“这次评审看到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人才都来到江苏,他们不仅具有很高水平,而且还有很大的抱负,我也发现了不少新的成果。江苏历来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相信今天评上的项目和技术,再过上几年或者稍长一段时间,一定能在生物科技革命中显现地位,在江苏掀起科技的热浪,为全国人民带来福祉。”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郁芬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