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中国丝绸小镇”火起来的背后:江南乡村形态悄然演变
2020/05/07 07:56  交汇点新闻  庾康  

  4月26日,江苏省总工会干校教授丁泽英看到朋友圈一组吴江震泽老家图片时不由“蒙圈”:“这是震泽吗?除了慈云古塔,其他的‘大片’都眼生得很。”原来,这些“大片”都来自叫“谢家路”的自然村,离丁教授过去居住的宝塔街仅2公里,但是这里的形态和业态,已超出她对震泽——这个典型江南水乡的认知。

  老树逢春,江南水乡响起变奏曲

  丁教授认不出的谢家路——这里的行道树,不再是清一色的香樟,而是一行行挺拔修长的水杉;原本门窗紧闭、人去楼空的老屋,纷纷成了人气爆棚的咖啡厅、江南味道的小饭馆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恍惚间,村道上驶来一辆红色的、满载游客的小火车……

  这种有别于传统江南水乡的水墨气质、隐约带着几分工笔画精致的风貌,有专家称之为“新苏韵”——江南乡村形态悄然演变的新风貌、新味道。

  在震泽镇党委书记顾全看来,这种演变特点鲜明:

  传统但不守旧。既继承了江南乡村文化的“魂”,又有新时代田园乡村的“味”。谢家路的一座座新建筑,比如自然教育中心、蚕桑学堂等,明显带着江南苏式建筑粉墙黛瓦的底色,屋顶是苏式的舒坡瓦顶。从远处俯瞰,像一架架黛黑的古琴,错落在民居中,和谐雅致,但其宽敞、乡土的风格,又更符合农村舒缓惬意的生活节奏。顾全表示,“震泽建设的田园乡村,追求的是环境的洁净、人居的宁静和文化的意境。”

  简约而不简单。以谢家路为代表,震泽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来不是城市式绿化,极少有突兀的建筑——谢家路满眼的鲜花,源自论斤称的草花籽;两旁的行道树,也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供游客休息的凉棚,覆盖的就是秋收时割下的茅草。然而,就是这样看似颇为容易的建设方式,却饱含了震泽镇领导班子数年的心血。规划伊始,各路“高手”都来拍胸脯,有的建议,绿化要换成百万元的高档树种;有的建议,要把一条现成的苏式明清古街复制过来……如何耐心地从眼花缭乱的选项中找到最优解,考验镇党委政府的定力。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推敲与比较,震泽镇才慎重选择了来自云南的设计师。经过半年的调研考察,反复琢磨,他拿出了让人激动的“新苏韵”设计图。

  是风景不是盆景。乡村振兴,不是重金打造一座方寸孤岛。围绕谢家路,是近7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这里望不见一座工厂,只有水韵桑田、阡陌乡道,时不时错落几处烟火人家。忽然间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在水杉掩映、百花盛开的乡间小道上,一辆红色的小火车正朝着希望的田野奔驰。顾全说:“只有因地制宜、连片培育、系统建设,才能让人看得舒心、玩得尽兴、吃得开心,才能让小镇迸发持久的活力。”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在这样的田园乡村,振兴之路自然越走越宽。

  另辟蹊径,田园乡村到处是宝贝

  谢家路周边153户村居中,有近三成的房屋长期处于空关、闲置状态。这些老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本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破补丁”,现在每一栋都成了宝贝。顾全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各类项目,如果都推倒重来,不仅报批手续繁杂耗时,而且建设成本高昂。但是如果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创造性、诗意化的改造。

  江村饭店,是本地企业太湖雪丝绸向村民朱学明兄弟俩租用的房屋。两栋原本逼仄狭窄的老楼,已闲置多年,但经过巧妙翻建,如今已成一幢融合江村元素、蚕桑风格的风情“网红”餐馆。

  “籽庐”,是上海生态人文摄影师孙晓东的震泽新家。村民们对这位新邻居很是热情,见他入住村里已经弃置多年的三间老屋,主动要帮助吊顶。他婉拒说,“就是喜欢尖顶屋檐,那种老村屋的韵味。”震泽的生态让他着迷,有时不惜凌晨4点从上海出发,就为记录香青菜挂霜的动人时刻。孙晓东说,现在有了这座精心改造的田园新居,他可以优哉游哉地一边享受田园生活,一边继续他的摄影事业。

  还有韵味十足的苏小花田野餐吧,原本是一间破旧的谷仓,被本地餐饮企业相中租下,经过专业人士“妙手回春”,现在成了苏州金牌餐馆之一。远近游客到此,起坐竹篱茅舍,漫步千亩花田,品尝地道太湖农家美食……每逢周末都是一座难求。

  几次成功试水,震泽镇对统一长期租用闲置农屋、再交第三方专业运营的模式更加了然于胸,这也已经成为当地村庄富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产融合,丝绸小镇圆梦“新丝路”

  从高空俯瞰,谢家路的形状宛如一片桑叶。选择从这里启动震泽乡村振兴的步伐,是为了留住蚕桑的根脉、丝绸的灵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种桑养蚕效益日减,蚕农们纷纷另谋职业,有“蚕丝之乡”美誉的震泽镇,原有的两万多亩桑田锐减。在“中国丝绸小镇”居然难以见到成片种桑养蚕的景象,让震泽镇上下忧心不已:农耕文化的“根”一旦被拔,丝绸产业的“花”又如何能常开不败?

  十年光阴,震泽历任党委政府都在为一条“新丝路”努力:把丝绸产业链条涉及的蚕桑农业、真丝家纺生产和文化旅游业融合在一起。让每个环节都互相支持、各自精彩,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苏州太湖雪丝绸,成为开路的先驱。企业与政府携手,把“一根丝”的事业做到了极致:桑园既是原料基地,又是风景林、采摘园,桑叶既能喂蚕,又做茶叶。通过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一年四季,游客都能看到软萌萌的蚕宝宝,亲眼见证吐丝结茧的神奇过程。眼见为实,“震泽丝绸”这块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又独特的印象。2019年,震泽丝绸产业销售已经达到16亿元。

  震泽旅游公司导游陈丽介绍,今年震泽新推出的研学之旅——“全景式蚕桑文化体验”颇受欢迎,虽因疫情影响限制了成团人数,但是30人一批次的游客团每天都络绎不绝。记者看到,研学团上午在“太湖雪”体验蚕桑文化,尝试植物拓染和叶脉书签制作,下午坐着小火车观赏田园风光。累了,在“苏小花”田野餐吧喝茶赏景聊天。陈丽说,等在建的几处民宿开业,游客能在震泽足足玩两天。

  顾全说,谢家路目前的业态和形态只“布局”了30%,就已经声名鹊起、令人向往,而且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正在谋求合作:本地的新旗艺旗袍、仁昌食品和苏州的台湾农产品协会跃跃欲试,社会资本也纷纷前来汇合。震泽谢家路田园乡村文化旅游业态将越来越丰满,“新苏韵”——“水韵桑田村”的美好蓝图,每一天都在接近现实。

  交汇点记者 庾康

  通讯员 谈燕 沈国强 王锦源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