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答卷

  

  江苏,是一方不断书写梦想与传奇的神奇土地,是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江苏以勇于进取、开放包容和创新创业精神,努力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努力不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5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于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以“强富美高”为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对标嘱托,孜孜探路扛重任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发展任务,深刻揭示了落实新发展理念、走向“强起来”的内在逻辑。“经济强”是物质基础,突出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百姓富”是价值所在,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环境美”是基础条件,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综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四个方面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顺应了发展规律,是江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嘱托就是使命,指出了新时代江苏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江苏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江苏以“高水平”为鲜明导向,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突出“全面性”“广覆盖”“高质量”,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实在丰厚。

  这是持续强化“答卷”意识的5年。江苏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总纲,全省上下时刻保持“应考”心态,对照“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总体定位,提升目标追求,展开工作布局,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嘱托就是标尺,明晰了新时代江苏发展要求。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没有先例可循,也无经验可鉴,惟有开拓创新,才能继续走在时代发展前列。江苏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时时拿“强富美高”标尺审视自身,拿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先行者的责任要求自身。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5年。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江苏以系统性思维、整体性谋划,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展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工作布局,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把实践探索上升为长效的制度性安排。

  嘱托就是动力,点燃了新时代江苏发展激情。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江苏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难点、痛点,为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提供了“发力点”,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燃点”。

  这是充满奋斗精神的5年。江苏省上下紧紧围绕更加具体化、更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激发新动能,凝聚创造力,一步一个脚印将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确保展现的小康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5年间,江苏“强”的成就更加显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富”的成果更加可感,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增长1.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1下降至2.26:1;“美”的成色更加鲜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68%,提高7.7个百分点,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3.6%,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生态市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高”的成效更加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7个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数量居全国第一。

  新征程上的风景更美。在跑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后一公里”之时,江苏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正在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为“中国之治”作出新的贡献。

  奋楫潮头,破困攻坚勇当先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江苏在快速发展中,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遇到“成长的烦恼”。对照“强富美高”新要求,江苏奋力补齐发展短板,破解深层矛盾,有效化解发展之困。

  挖出思想根子,树牢新发展理念。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来源。2018年,江苏省委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初步解决了一些制约江苏发展的深层次思想观念问题。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针对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思路谋划和工作推进上存在的偏差和误区,江苏省委提出对照自查的“九个有没有”,振聋发聩:

  有没有因为过去发展中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就认为可以轻轻松松走在前列的盲目乐观?

  有没有认为经济好就一好百好,看不到其他方面发展短板的认识盲区?

  有没有满足于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做法,不研究规律甚至不按规律办事的路径依赖?

  ……

  一条条对照下来,江苏省各地党员干部汗涔涔、坐不住,解放思想更进了一步。

  挖出了“对新思想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的思想根子,找出系统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药方,也就找准了思想“深拓”的发力点、工作“深抓”的突破口,攻坚克难的办法就有了,也多了。

  激活一池春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思想一变天地宽。江苏把改革的刀刃向内,聚焦利益掣肘的领域,坚持集成超越的方法,全力攻坚克难,推动改革往深处走。

  发挥好监测考核的“晴雨表”和“指挥棒”作用。细化落实“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以考核结果为“鼓励激励”和“能上能下”提供依据。

  政府加速“瘦身”,主动亮出权力“家底”,出台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权力清单,省级层面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擦亮“不见面审批”名片,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90%事项可以通过网上办理,“3550”改革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9月,江苏省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0万户。

  新获批的江苏自贸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撒手锏”。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分类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拆除“准入不准营”天花板。

  种好创新“试验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的要求。

  摆脱高耗能、高污染、“散乱污”,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成为江苏的坚定选择。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承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使命,努力打通从科技到产业的转化通道。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该院视察,强调要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五载时光,江苏省产研院已拥有51家专业研究所,累计转化成果37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750余家,创新“苗圃”里长出众多“大树”。

  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加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芯片之城”“基因之城”规模效应凸显。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的南京超级算力中心,将为构建核心技术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实验室里的事业”,正裂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南京市政策扶持下,“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团队与江北新区、江苏省产研院发起设立创新科技公司,共建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短期内就实现1.6亿元融资。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市场需求,近两年新型研发机构在南京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累计引进和孵化企业3000余家。创新试验田正加快转向“大田耕作”。

  铁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字千钧。

  在江苏,涉及长江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于生态这个前提,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控空间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打折扣。严控长江岸线资源利用,近两年拆除取缔国家下达的违规利用项目68个,腾退岸线14.2公里,恢复绿地150万平方米。2018年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7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300多家。

  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江苏能源消费总量2014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仅1.3%,低于同期现价GDP增速7.5个百分点,实现了“好环境的地方有好产品”“好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

  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解决了一批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民生为本,发展成果更合“民愿”。民生“关键小事”,件件都是“头等大事”。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成为江苏攻坚重点。2018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实现度超过90%。

  居住条件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决不让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江苏把苏北农房改善当成推动苏北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工程”,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建成后可改善36万多农户住房条件。

  为了让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江苏系统谋划教育改革,实施全面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等重点工程,努力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等扎根生长,标注出教育国际化的新刻度。

  敢担当才能善作为。8年前,无锡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仓促建设点火,酿成群体性事件,使项目搁置5年。痛定思痛,党员干部理清思路,不回避矛盾问题,以扎实细致的群众工作、贴心务实的惠民举措,该项目最终在99.7%的群众支持下复工投产。项目运行两年来,没有一起环保投诉。

  大地蝶变,万千气象赞今朝

  人人争为先,事业必有成。推进“强富美高”建设,给江苏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如今的江苏,发展质量更高,治理效能更高,生活品质更高。

  产业形态之变:踏出转型坦途,新经济新业态迭代涌来。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完善,让江苏成为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2014年至2018年,江苏研发投入占比由2.5%提高到2.7%,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9%提高到63%。

  面对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重大机遇,江苏本土企业先声药业凭借前瞻性布局研发,与多家国际医药巨头展开合作,在国际精准医疗领域迅速崛起。零售巨头苏宁加快布局智慧零售,打造跨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消费环境,更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商业新业态发展的引领者。

  “美丽古都”南京,多了一张“创新名城”的名片。得益于强劲的创新驱动,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6个产业年营收规模均超千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12月,共有10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投资设立法人企业、分公司及分支机构共计215个。近两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8%,增幅持续领跑东部城市。

  “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在这里,物联网产业已长成“大块头”,聚集企业超过2000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全国领先。

  两年前,苏州率先建设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试验场,打造国际化社区“链谷”。石墨烯光环初露时,常州先人一步开建产业园,目前已培育出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

  镇江的航空航天产业、连云港的生物医药产业、徐州的半导体产业等加速崛起,以徐工、亨通、法尔胜等名企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联合体不断涌现,构筑起了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个高地。2018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2%、43.8%,比2014年的30.4%和39.5%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

  发展格局之变:融入国家战略,百舸争流当好新示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江苏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建设“交汇点”,关键是强“支点”。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打造区域发展中心、重点产业中心、综合枢纽中心;徐州抢抓高铁和互联网带来经济地理格局重塑机遇,加快建设“国际陆港”;盐城聚力建设“中韩产业园”……江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明确发展定位,全省各地差异发展,百舸争流,万马奔腾。

  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积极主动服务上海、携手浙皖,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的“六个一体化”。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任务,江苏既干好“自己的事”,也做好“咱们的事”,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江苏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彻底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积极探索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新路子。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实质性推进,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提速。2019年7月,南京、淮安突破“行政区经济”,共同成立宁淮特别合作区。面向安徽,南京创新合作方式,与滁州、马鞍山等地携手,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生态环境之变:践行绿色发展,绘出“水韵江苏”最美颜值。环境就是民生。新时代的江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江河湖海,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2018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比实施“大气十条”的2013年下降34.2%;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69.2%,比实施“水十条”前的2014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工业锈带”华丽转身为“生活秀带”。徐州马庄村周边的采煤塌陷区,变身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曾经“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南通,通过沿江生态修复,让一个“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走入市民生活。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活在“美丽画卷”中的江苏人,生活方式逐渐绿色化。扬州5年建成350多个公园,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景区”。邳州银杏林“时光隧道”四季宜游,溧阳“1号公路”、365公里“句容福道”人气爆棚。东台数十年培育出4500公顷的黄海森林公园,演绎出江苏版的“塞罕坝精神”。

  文明风尚之变:弘扬时代新风,匠心锻造高品质生活样态。富起来的江苏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江苏注重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

  紧扣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着力打造大运河、江南文化等文化名片,托起“高原上的高峰”。制定首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让“流动的文化”更加熠熠生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将成为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

  江南,梦里的水乡,精神的故乡。江苏协同沪浙皖共办江南文脉论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品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获评“世界文学之都”,扬州获评“世界美食之都”,充分展现了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消费,印证了江苏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在“双遗产”地苏州的沧浪亭推出,成为大批青年人的打卡地;无锡拈花湾、灵山胜境成为网红度假地;江苏大剧院等超越地域的文化地标,每天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观光。

  高品质的生活,必然是文明的生活。在江苏,808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基层,成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美丽风景线。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享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突出,27个全国试点、21个省级试点县(市、区)率先推进。

  精神状态之变:燃烧奋斗豪情,实干奉献换来“岁月静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从严治党”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并列提出,希望江苏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江苏干部“不须扬鞭自奋蹄”,用“负重前行”换取群众“岁月静好”。“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已成为苏州党员干部的“口头禅”。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在江苏省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

  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江苏涌现出了一批家喻户晓的榜样楷模。“守岛英雄”王继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赵亚夫,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奋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在江苏已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广泛弘扬。

  坚定探索,大道之行日日新

  大道之行,时序轮替,镌刻着先行者的身影、奋进者的足迹。

  新时代江苏发展的高度,取决于贯彻落实新思想的深度。江苏的实践说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中的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发展实际寻找答案。越是形势复杂、局势多变,越要从中找方向、找定力;越是矛盾交织、问题难解,越要从中寻出路、寻办法。

  新方位蕴含大逻辑,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规律。适应新方位新变化,江苏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集聚高端要素、积蓄新的势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要义就是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大不大”转向“强不强”。坚持系统性思维、规律性把握、趋势性研判,深刻把握方向方位,主动适应变化变局,采取科学战略战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时代的呼唤。

  大格局承载大作为,必须提高发展站位、强化战略定力。面对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江苏强化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拓展了发展空间,破解了发展瓶颈;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江苏把污染防治作为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推进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真正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导向。“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一重要论断在江苏得到有力印证。

  重改革方能得善治,必须彰显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江苏因改革开放而兴,也总能领改革开放之先。进入新时代,江苏聚焦发展实践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充分展现了江苏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有些改革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政策,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激发担当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5年来,江苏坚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拧得更紧,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坚强,把党员干部这个“决定性因素”锤炼成为制胜未来的可靠力量,初步趟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江苏的实践充分表明,新时代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能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起新时代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

  朝着“强富美高”的美好蓝图砥砺前行,江苏一笔一画地把“大写意”绘制成“工笔画”。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生动实践,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新征程的鲜明注脚,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无穷潜力、光明前途!

  (原载《求是》2019年第24期)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