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江苏表彰的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故事多多!
2019/11/25 21:21  新华报业网  

  村书记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主心骨”,是实施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现基层良序善治的“当家人”,在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月25日,全省“老支书精神”传承——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举行。会上受表彰的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充分展示了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示范作用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吧!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2005年9月,我从驻杭州某部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当起了村干部。我坚信,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为人民服务;当好一名村干部,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也是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事业,同样光荣。十几年来,我把“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带领村民们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奔向文明、和谐、富裕的好日子。

  尽管我有25年的军旅生涯,但对于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一时无从下手。当时,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标准。我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永联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与村党委一班人经过学习研究,提出农民过上城里人好日子的具体目标: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收入方式多元化等。

  2006年,国家在苏州推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我感到这是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居住方式城镇化的大好机遇。经过宣传动员,当时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人家,搬迁热情高涨,我们借助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规划建设了安置房、小学、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一座现代化的永联小镇拔地而起,很快这些村民陆续搬进新家,享受到城镇化的生活环境和条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我们以“城乡一体化,农民更幸福”为主题,代表中国展示了农村城镇化的风采。

  只有大家来管,才是最有效的。农民们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美好生活才更有奔头。这些年来,我们建设了村民议事厅,制定了村民议事规则,分别选举产生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议事团,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团,形成了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等村民自治办法,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了村党委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永联村还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 吴惠芳(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做群众“主心骨” 当致富“引路人”

  我到村里工作,至今已有37个年头。有人说,农村工作难做。我的体会是,确实难,但只要用心干事业、用情待群众,收获远比付出多。

  发展生产,让钱袋子鼓起来,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我刚到长圩村担任书记时,村里负债高达30多万元,群众手里也没什么钱。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家家户户的日子好起来。

  2004年,村班子结合实际,在多次考察后决定推广蔬菜规模种植。但动员就遇到了阻力,老百姓不看好,怕承担风险。我带领村干部先行先试,投资建设了50多亩的连片示范区,成功以后,指导村民学技术,和村民签订包销协议。在“零风险”的保障下,全村共种植了500亩露地蔬菜,由村里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包销,当年亩均收入就达5000元,比传统产业增加近5倍。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我们建成了千亩高效设施农业园,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197名村民加入合作社。

  除了蔬菜产业,村里还积极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项目选址、用电、招工、生产等“帮办”服务。现在的长圩村,有个体工商户200余户。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9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

  都说群众工作难,其实,说难也不难,以真情服务群众,他们的心里暖和了,脸上的笑容就会越来越多,对党的认同也会越来越深。在我看来,村干部应该在田间地头办公,脚上的鞋多一层泥土,和群众的心就拉近一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按照海门市委统一要求,我们开展了“情系民生小事、检视为民初心”惠民行动,村里把群众问题、解决情况都晒出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我的联系本上,记满了老百姓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划掉一条,我的内心就多一分满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村容村貌也得到根本改观:全村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安装路灯210盏,村级绿化率达45%;投入30万元建起乡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文化活动,邀请市级剧团下乡演出,极大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为全村16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为20户低收入户安装光伏发电,每户每年可增收1200—4000元。

  ——戴美英(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党总支书记)

  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村书记

  我自2009年起担任村书记,到今年刚好十个年头。记得任前谈话时,我定下目标:“用十年左右时间,让五星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五星村’”。

  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牢记自身带头人角色,和党委一班人积极践行“星心相印、星新相吸、星幸相随”党建工作法,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工业强村、三产富村、生态美村、文明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18年底,村集体净资产已超8亿元,村组集体年收入已达17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3.5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盐城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圆满实现全面进步和全面过硬“双提升”目标。

  我一直难忘老村书记张志广在交棒时跟我讲的话:“现在村民的口袋富起来了,但脑袋还没有富起来,村党委这个主心骨还没有强起来,你这个新书记依然任重道远啊”。我始终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创新实施五星“十个一”党建工作举措,让村民看党员、让党员看党委、让党委看“头羊”。我的“书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四室合一,常年开放,成了听群众之声解群众之难的“初心驿站”。先后建成“村史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馆”“党史国史馆”三个展馆,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党员教育实境课堂”,被市、区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员寻初心悟初心践初心的“初心课堂”,参观人数超5万。

  面对村民变市民的变迁,我们及时开展“土地换保障”试点,成为全区第一家整村实现失地农民有保障的村。记得当时赵士成老人拉着我的手说,“每个月都能到村里领到钱,家里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踏实了,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这还是头一回!”老人笑得很幸福,我也觉得很开心。在“土地换保障”试点成功后,我们随即启动了“福利五星村”计划,每季度向村民免费发放大米,60岁以上村民按月发放200元补助金,医疗、养老保险由村统一缴纳,重大疾病由村实行专项补助等等,累计共推出28项“福利反哺”,村里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达到600多万元。

  ——孙维亚(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五星村党委书记)

  不改初心二十载 带领村民谋发展

  20多年前的西棘荡,满眼泥泞路、遍地土坯房,当时周边流传“嫁女不嫁西棘荡”的说法。1998年,在乡党委诚意说服下,我放弃县城养殖场稳定的“铁饭碗”,回村担任村书记。

  回顾任村书记的这20多年,我时刻不忘反哺家乡初心,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把一个穷村、乱村发展成为苏鲁交界的小康村、样板村。

  农村要想富,必须得有产业支撑。为了找出路,我们也曾走过弯路,种过红提,栽过洋葱,因水土不服,均以失败告终。但我坚信,只要迈开步子,选对路子,就一定能有发展。我带着村干部跑市场、搞调研,最终选择利用离海近、废旧渔网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尼龙颗粒加工业。2000年,全村第一家颗粒加工厂投产,当年就盈利40多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建厂办企业,是为了带领村民干。我喊出“你办企业我贷款”的口号,个人为83户担保贷款332万元。就这样没几年,村里就有了140家颗粒加工厂,每年“吃”掉全国80%的废旧渔网。

  富一时,更要富长远。粗放型生产、作坊式加工,已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为落实省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其间也遇到村民对关厂停产的不理解。群众的牢骚,将心比心,我是理解的。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关停小加工厂120多家,转产10多家,引进深加工企业,初步实现转型升级。为放大规模效应,我们投资1.2亿元,建成棘荡农民创业园,实行“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吸引包括山东等周边农民1600人创业就业。今年,园区预计产值逾3亿元,上税超16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达600万元。

  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党委发挥“兜底”作用,把全村93户有劳动能力低收入户安排在园区工作,率先实现脱贫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村民关心的住房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规划20亩地用于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改善住房条件。

  为做好传帮带,我发挥书记工作室“灯塔”功能,设立“粒动青创”空间,为全区200名回本村任职的乡村振兴专干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同时,用好村“两委”队伍研判成果,结对本村3名后备人才,让他们挑大梁、担重任,村干部队伍得到优化、更具活力。

  ——钟佰均(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

  做一颗乡村振兴的“螺丝钉”

  石塘村地处江苏西南角,紧邻安徽马鞍山,这里青山环抱、竹海连绵,号称“南京小九寨”。2012年,我走进石塘村,开始与这里的党员群众一同奋斗,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党建引领,积极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新业态。石塘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这七年,我见证了石塘村的蜕变和发展,也收获了个人的历练和成长。

  我第一天到村里报到时,进村只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沙石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是远近闻名的空巢村,人均收入不足一万元。面对发展的困境,我想起了中组部组织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华西村学习老书记吴仁宝的精神,华西村从过去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村”。我下定决心,要以老书记为榜样,既然来了,就要干出点名堂。当时,江宁区正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跑区里、跑街道,下田头、访农户,最终确定走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子。2016年,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规划建设互联网小镇,为休闲旅游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村干部的初心,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里以前穷,不是穷在资源,而是穷在观念。我们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走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可没想到,连续跑了十多家都吃了“闭门羹”,村民们担心没客源,怕辛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班子决定,党员先干起来。我们租了村民的房子开了3家农家乐,两个月就赚了10多万元。看到生意这么红火,村民纷纷加入进来,不少在外打工的陆续回来,我们把最初的3家农家乐也转给村民经营,当年全村人均收入就实现了翻番。

  从村里发展的大规划,到家长里短的小纠纷,对我来讲都是新领域新课题。我遇事向老书记老前辈多讨教,和班子成员多商量,白天跑现场,晚上看图纸,周末马不停蹄到苏州、到浙江学习取经,一个难关接着一个难关闯,逐步把纸上的“施工图”变成了现实的“工笔画”。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近9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5.2万元,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还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会址。

  ——郑涛(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党总支书记)

  一心为民,做服务群众的“领头雁”

  谭港村是海安高新区项目落户集中区,项目落户需要征房征地。只有将心比心,真心对待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理解支持。全村864户村民,820户拆迁集中居住,2800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村里先后落户了80多家项目,没有出现一次集体上访。

  群众住进了新楼,村里有了资金,但我认为不能坐吃山空。我们邀请在外能人、村里德高望重的党员组成智囊团,一起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从打通出行路、建好创业路、家家通水泥路开始,我们村先后实施了幸福党建七大工程,在省内外产生了示范效应。我们主动对接落户企业,开展“幸福党建来敲门,工作岗位送上门”活动,介绍3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在集中居住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推广电商创业。

  现在全村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电商创业的村民超过300人。2018年,谭港村村营收入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村集体净资产达8553万元。

  我们坚持难点工作从党建入手,重点工作从党建抓起,以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我们邀请专业研究院为谭港村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设了服务功能一流的党群服务中心。2014年在全市成立了第一个村级文艺宣传队,让村民白天随时可以充电学习、休闲娱乐,节假日有戏有演出看。至今,村级文艺宣传队已演出了200多场次。

  我们倡导率先成立村级慈善工作站,发动村民和爱心企业等捐助爱心基金30多万元。目前,这个“家门口的慈善工作站”已拥有爱心基金70多万元,累计助困500多人次,发放善款30多万元。谭港村被评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水美乡村、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

  ——张勇(海安市西城街道谭港村党总支书记)

  带领乡亲打造世外“梨源”

  只有深深扎根泥土,才能更接地气、嗅到泥土的芬芳。在基层一线工作的这些年,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2010年,我接到组织任命,前往恒北村任党总支副书记,经过连续10多天的调研、与大伙儿一次次商讨后,我下定决心:吃生态饭,做纯农业!当年除夕,刚建好的乡村客栈爆满,400名上海游客走进恒北过新年。2013年4月,恒北首届梨园风光乡村旅游节开幕,4000多亩梨园花开如雪,数万名游客闻“香”而来,旅游收入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富村民,也要富集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之后,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我们想到了打造以合作社为架构的产业发展体系,为村民解决从果园到市场的后顾之忧,并通过社会资本引入创建全域旅游。2018年,我们实现村集体收入3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下一步,我们恒北村还要引进“外脑智库”,推动科研创新与基地实践相结合。

  如今在村里,已有10多户果农自办民宿,“归园居”成为民宿最大的卖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0%全覆盖,村民医疗、养老、大学生入学享受额外补贴……恒北村已成为集梨园风光、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为一体的苏北沿海果香特色村。

  ——李晓霞(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恒北村党委书记)

  交汇点记者郁芬 卢晓琳 摄影 郁芬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