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爱国情 奋斗者丨捐出全部积蓄设立奖学金 “90后”教授书写“奉献连续剧”
2019/10/23 08:00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蒋廷玉  

  两位“90后”离退休老教授,在本该享受人生的年纪,却不约而同地以各自的方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10月10日下午,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感动南医”人物颁奖典礼上,马凤楼、周士枋两位老教授用行动书写的“奉献连续剧”,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千余名师生。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到我校峨嵋岭小区,看望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马凤楼教授,向她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

  95岁高龄的马凤楼,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民族危难之际,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她发起成立江苏医学院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52年初,她参加全国首届公共卫生高级师资班进修学习,从此与预防医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著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专家,马凤楼是中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国家标准论证、起草、制定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也是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发起和创始人之一,帮助学校建立了营养与食品科技研究所。

  65岁离休后,马凤楼仍关心学校发展。1999年10月,在女儿下岗、家庭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她和丈夫戴汉民教授捐出几乎全部10万元积蓄,设立“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用作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奖学基金。2014年,马凤楼和丈夫又倡议设立“公卫人励学基金”,并要求将“马戴奖学金”纳入其中。基金成立后,她带头捐资40万元。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公卫各届校友和教职工纷纷捐资,目前基金已超过百万元。

  20年来,“马戴奖学金”共资助60多位学生完成学业。而在峨嵋岭小区老宅中,陪伴着马凤楼的依旧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简单陈设。如今,马凤楼仍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学校发展和百姓健康事业进步。

  91岁的周士枋退休多年,但每天仍研读最新期刊文献,每月往返在南京的三个康复中心,开展教学查房,与青年医生交流,给学生做专业讲座。周士枋是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创始人之一。1956年因工作表现优异,他被选派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医学高级师资班培训,从此开启康复医学事业的序幕。学成归来后,他白手起家,牵头成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疗科”,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二个康复专科门诊。

  “科室被安置在门诊旁边搭建的茅草房中,一根肋木、一个体操棒、几个医疗球,运动医学科就这样简单起步了。”周士枋笑呵呵地追忆往事。刚开始没有患者,他就主动去病房、去工厂找;没有学生,他便提议在医学院成立康复教研室,开设运动医学必修课,南医由此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康复专业的医科大学。

  缺乏教材支撑是康复教学起始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惑之年的周士枋花了整整两年编写中国第一部康复医学教科书——《实用康复医学》。这本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教科书1982年出版后一直沿用至今,被学生称为“人手必备的绿色宝典”。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是周士枋当年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周老师不仅带我入门,还甘为人梯,帮助我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励建安1992年留学归来,在国内康复学界籍籍无名。惜才爱才的周士枋不仅主动让贤,力促他尽快崭露头角。

  “衡量导师是否合格,最终就是看学生能否超过自己。”周士枋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们成长。在周士枋积极筹划、指导下,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全国首批运动医学硕士点,成为全国首批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培训基地。南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则发展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连续6年在国内康复界综合排名第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廷玉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