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讲好运河故事,江苏自信何来?省委书记10多次调研里藏着答案
2019/09/24 22:30  新华报业网  林元沁  

  “只有真正行走在大运河上,才能切实感受大运河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深切理解大运河为什么是‘流动的文化’‘活态的文化’,充分体会到大运河的重要和文化的深厚。”

  江苏大运河故事如何出彩,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格外牵挂。9月18日至21日,他专程用3天半时间,跑了4座城市,从水路、陆路多角度对大运河徐州至扬州段进行全程考察。

  

  (2019年9月18日至21日期间,江苏省委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专题调研。肖勇/摄)

  事实上,大运河文化品牌的日益彰显,离不开沿线城市的创新智慧,更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的高度关注和布局谋划。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2017年11月2日,娄勤俭就任江苏省委书记后首次调研,就在淮安强调“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之后一年多,娄勤俭在10多次调研中,对大运河给予重点关注。他还亲力亲为动手部署研究,24次作出相关指示批示。

  让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讲好别人模仿不来的运河故事,江苏的底气和自信来自哪里?不妨跟着娄勤俭的调研足迹一探究竟。

  

  (图为大运河江苏段美丽的无锡水弄堂。曹风增/摄)

  1

  非同一般的关注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她串连起一条南北向的经济带和文化带,成为深植于人们心中的情感纽带。

  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注,都非同一般。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亲临大运河畔植树“增绿”。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率先垂范,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一马当先,在全国范围内首个提出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并提出将此建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标志性工程。

  

  (图为2018年3月,娄勤俭考察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图片来源于交汇点)

  2018年3月,娄勤俭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一次调研之旅。他先后到大运河淮安段、镇江段、扬州段考察,提出要系统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传承文明,造福人民,创造未来,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要科学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做到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娄勤俭在这次专题调研中这样指出。

  江苏有多么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项工作?从一个细节还可以看出。2018年6月7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分别担任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的不是别人,正是省委书记娄勤俭和省长吴政隆。

  娄勤俭在这次会上强调,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2018年6月28日,娄勤俭在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特别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立法作出重要指示。目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将用法律武器为千年运河“护航”。

  今年5月3日,娄勤俭在扬州调研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时再次强调,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图为娄勤俭在位于扬州的大运河文化重点展示区三湾考察。图片来源于交汇点)

  就在两个月后,娄勤俭就加强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先后前往宜兴、镇江、扬州等地深入考察。在旧貌换新颜的扬州大运河文化重点展示区三湾,娄勤俭高兴地说,大运河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和沿线环境整治,把大运河打造成体现江苏生态文化的绿色长廊。

  2

  讲好别人模仿不来的运河故事

  

  (图为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淮安主会场。朱鼎兆、葛高华、王仁梅/摄)

  不久前的央视中秋晚会,让江苏淮安着实火了一把。

  运河上摇曳的帆船,天空中皎皎的明月,将运河之都的古老与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间,许多人萌生了探究这条“黄金河道”的好奇心。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8个设区市,这些城市尤其苏锡常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创新前沿、文化重镇。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这些运河沿线的城市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参与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都颇高,且都打出了“特色牌”。

  

  (无锡水弄堂诞生了繁华的无锡水码头,是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的缩影,这里有很多大运河申遗点。曹风增/摄 )

  比如,淮安打造“运河之都”,扬州做靓“运河原点”,无锡建设“江南水弄堂”等,都迈出了可喜步伐,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先行一步。

  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已连续举办多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运河沿线规划建设了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值得关注的是,9月26日至10月6日,2019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大会系列活动,又将在扬州拉开帷幕。

  再比如周总理的家乡淮安,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明清时期全国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都驻节在此。8月23日,国新办举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江苏实践”发布会上,省长吴政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还将充分挖掘淮安的漕运文化、水利河工文化,把淮安打造成为“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的最佳目的地。

  讲好别人模仿不来的运河故事,江苏的底气不仅来源于自身的底蕴,也来自于国家的重视。

  今年2月1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炉,明确了江苏段建设的各项任务。《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把江苏段明确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就在近期,首座“国字号”——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在扬州动工。

  

  (图为2019年9月18日至21日,娄勤俭在扬州调研。肖勇/摄)

  在9月18日至21日的大运河文化带主题调研中,娄勤俭强调,要以项目化思路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打造精品、突出特色、守好红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独特的区域性标识,充分展现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高水平,努力做到不负历史、不负当下、不负未来。

  “要通过共同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让人们一提到运河想到的是江苏,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江苏,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运河形象全国向往着江苏。”娄勤俭绘就的这张蓝图,彰显了江苏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的目标追求。

  3

  连珠成线,融合共生

  作为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最多、沿线城镇最繁华的省份,江苏坚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将重要节点“连珠成线”。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8个城市各有不同的运河文化特点,比如无锡有相关的工商业经济,淮安有水利设施等。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城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让区域性的运河文化交汇发光。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各地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过程中,能否进一步做好“融合、创新”,颇受娄勤俭关注。

  

  (图为娄勤俭在宿迁皂河镇。肖勇/摄)

  此次调研中,娄勤俭来到宿迁皂河镇,在了解古镇规划建设、龙王庙历史变迁及文物保护有关情况后指出,古镇恢复要坚持“城河共荣”“景河共生”,与大运河生态保护衔接起来,与运河文化、地域文化融通起来,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使城镇风光与运河风光各美其美、交相辉映。

  

  (图为娄勤俭在淮安河下古镇。肖勇/摄)

  在淮安河下古镇,娄勤俭不仅白天走进古巷与居民面对面,还特地考察了夜晚的里运河文化长廓。“展示运河文化要拉开历史维度,反映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和适应自然的动态性。”他强调,要体现历史的纵深感,并与现代文明串联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运河文化融汇古今、进入寻常生活,更好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在最近的这次专题调研中,娄勤俭还特别指出,要以科学理念推进规划实施,文化保护传承要坚持继往开来,环境治理修复要遵循规律,资源开发利用要注重融合共生。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今年5月3日至6日,在扬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就以“融合、创新、共享”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和论坛,彰显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和文旅融合时代特征。

  江苏率先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近年来,不仅推出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还培育一批大运河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线路。同时,江苏积极推进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让南来复北往、千里赖通波的“黄金水道”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大通道。

  

  (繁忙的水上交通,京杭大运河苏州吴中段。徐军奎/摄)

  要看到的是,大运河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赋予了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的使命。

  放眼江苏版图,大运河江苏段不仅串连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还沟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

  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区位特殊、责任重大。

  从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标识的高度来把握江苏段建设的目标追求,站在建设国家工程、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高度来把握“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总体要求,立足发挥大运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来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重任在肩、使命在肩。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