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阿加莎经典改编翻车,新版《尼罗河》为何“遇冷”?
2022/03/03 22:10  新华报业网  

  2022版《尼罗河上的惨案》

  相比旧版,新版《尼罗河》更注重视觉效果,景致、人物美轮美奂,在大银幕上观赏,的确是一种享受。对于没看过原著和老版翻拍的观众来说,它并没有那么“难以下咽”,可惜有原著和旧版珠玉在前。

  《尼罗河上的惨案》可谓推理小说一代经典。故事中,富有又美丽的年轻女郎琳内特,与好友杰奎琳的未婚夫西蒙结了婚。去埃及度蜜月途中,他们与一群心怀不轨的人登上同一条游轮,惨案接二连三地发生。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对事件进行调查,最终将游客召集起来,揭示了三起谋杀案真相。这是因“爱情”和“金钱”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有别具特色的情节设置:一个移动的封闭空间内,人人都有充分的杀人动机,而真正的凶手却有无可辩驳的“不在场证明”。

  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

  为此,由约翰·古勒米于1978年执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注重展现所有人物杀人的可能性,影片中每次对话,甚至一举一动都意味深长、意有所指。1978版《尼罗河》借助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还原了侦探波洛每一个推理线索,抽丝剥茧般的破案过程、精确的时间线和缜密的破案逻辑,让它赢得了观众的好感,艺术魅力至今不衰。

  推理作品就应该这样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要是破案线索”,然而新《尼罗河》似乎有些抓错重点。故事前期铺垫了大量歌舞烘托和不重要的桥段设计,到了后半部分叙事节奏变得有些失控。凶案接连发生,最重要的破案环节,影片让重点集中在让嫌疑人都聚集在一处的仪式感上,侦探陈词总结只是仓促地把所有线索吐露出来。1978版《尼罗河》在这个部分特意使用“闪回”,让波洛在解释凶手犯罪手法时,画面就重现当时场景,观众随着波洛的讲解恍然大悟。新版既没有情景重现,也没有另外呈现精彩的推理,全凭波洛一张嘴,不免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1978年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当时,为了增加影片吸引力会采用手绘剧照进行宣传

  除了解谜,好的推理小说常以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打动读者。《尼罗河上的惨案》不可错过的精彩之处,就是作者阿加莎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观察和刻画。在游轮上,作家、寡妇、女仆、大夫、律师、护士,每个嫌疑人都和女主角琳内特有仇恨纠纷,都是假装随意、实则有意来到埃及接近她,造成一种从一开始女主角周围就危机重重的紧张感。新版在这一点上的改动比较失败,一上来就用台词介绍了每个人的身份和来历,而且他们都是琳内特主动邀请来的,相比原著悬疑效果大打折扣。

  “推理女王”阿加莎

  从琳内特一人,可以延伸出一套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这是阿加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巧妙观照和深入思考。阿加莎写这本书的年代,是距今大约一百年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当时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现代文明蓬勃发展,许多新职业或行业大量涌现。但是由于行业发展不成熟不完善,从业者的素质良莠不齐,职业道德缺乏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原著中的医生,因一起医疗事故被琳内特到处宣扬,导致执业面临风险,因此踏上游轮,想要说服她停止对自己的不利言论。信托律师本应该忠诚尽职,但是原著中职业道德缺失的律师想借机侵吞琳内特的财产,为此精心布局,甚至意欲置人于死地。新版没了这些角色和女主角的冲突和较量,丢失了原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悬疑氛围被冲淡,思想性也降低了。虽然新版添加描述了同性恋现象、种族问题,但在阿加莎的时代这些不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加入更像是导演为了迎合当下而作的考量。

  对当下的观众而言,即使在电影艺术中不再过分追求逻辑严密的整体感受,共情和情绪反馈仍是不可缺少的。翻拍一部经典,很像表演一个已经揭秘的魔术,更需要精准把握社会价值痛点,有表达,有思考,让观众有代入,有切肤之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