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敦煌写经、宋元善本、明清彩色版画,南京大学珍藏古籍首次大规模展出
2021/11/22 20:35  新华报业网  于锋  

  11月22日,“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在南京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二百余种珍贵且极具特色的古籍文献,展现了这所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著名学府丰富的古籍文献收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是国内知名的百年学府,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南大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古籍文献。南京大学图书馆程章灿馆长介绍,作为南京大学图书馆重要的特藏之一,南大古籍线装书收藏量近四十万册,其中善本图书有三千余种,三万余册。南京大学图书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南京大学收藏的古籍四部皆备,尤以古代地方志、目录学文献、边疆图籍、明清别集、丛书的收藏为特色,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古籍界均有相当的影响。

  100多年来,南大这批珍贵文献与学校一起经历了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动荡时期的颠沛流离以及和平年代的紧荣发展,是几代南大人历尽劫难、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南大一个多世纪的学术发展史中,这批文化瑰宝发挥过重要作用,充当过重要角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一直藏在深闺。鲜为人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他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该校博物馆、文学院、历史学院等收藏单位,全面整理馆藏善本古籍,遴选出二百余种珍贵且极具特色的古籍文献,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支持下,举办“册府千华·南雍撷珍一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

  展览以古籍书写和刊印年代为轴线,力图系统勾勒从唐人写经到宋、元、明、清雕版印刷共计一千三百余年的发展脉络。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唐钞宋椠”展示从唐代写本到宋元刻本的转变;“明清佳刻”勾勒明清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演变形态;“异彩纷呈”专题呈现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等古籍的刊印技艺;“纸色斑斓”以特展形式将明代万历至今的70余种彩色套印版画图籍集中亮相。四者结合,为观众描摹出中国古代书籍的发展简史。展览还对南京大学的藏书特色、藏书体系辟专题进行介绍。

  “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是南大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品最精的古籍展,很多难得一见的善本都是首次展出,有来自敦煌石室的唐代写经、稀如星凤的宋版元版、多姿多彩的明清版刻,还有南大特有的孤本秘籍、先贤手泽,珍善并陈,满目琳琅。

  展览上,来自敦煌、编号为473、474号唐代血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朱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两件珍贵写卷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大概时代为唐代吐蕃占领河西时期(786-848),上有段祺瑞、郑孝胥等人题跋。程章灿教授告诉记者,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人们才得见大量早期写本尤其是唐代写经的实物。南京大学收藏的唐代写经数量不多,但十分稀见。血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朱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均极为罕见。473号血书写经与474号书写经实为同一卷,从字迹看,又不是同一人所抄,且用纸有别。通过题跋的内容及印鉴可知,这两件写经为晚清举人廉泉与才女吴芝瑛伉俪珍藏的旧物,原是廉、吴的表兄孙寒厓在赴甘肃、新疆任职途中所得,原有数件,但南大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报恩经“尤为第一稀有”。1931年,廉泉死后,两件写经转归金陵大学创始人、美籍传教士福开森所有。1934年,福开森又将多年收藏的千余件古物悉数捐赠金陵大学,这两件写经也在其列,并由此在南京大学珍藏至今。

  展览中很多著名的古籍善本,来自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那些名教授的旧藏。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旧藏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鹦鹉洲二卷》,书前十八幅版画插图,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精品,其细致入微的精细刻画令人啧啧惊叹。《鹦鹉洲》是明代剧作家陈与郊所作的四种传奇之一。此原刻本仅国家图书馆与南大图书馆有藏,南大胡小石先生的这套旧藏更胜一筹。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史梅介绍,本次展览还得到中国古版画研究会(筹)的大力支持。研究会诸多成员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珍藏的古籍插图版画,特别是明代以来出现的彩色套印版画,助力南大的这次古籍大展。这批套色版画多达七十余种,种类之多,规模之大,海内外罕见。这些彩色版画图籍代表了中国传统水印技艺和古人的审美情趣,显示中国雕版印刷的高光时刻。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始于唐,兴于宋,历经元明清,迄今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之先河,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从现存实物来看,早在公元9世纪,中国就有绘刻精美的木刻版画作品——唐咸通九年(86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画。伴随着造纸、制墨技术的成熟,雕版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在复制文字和图像的同时,更追求纸、墨、印三者间完美的融合,从而催生出彩色印刷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版画制作中,使之成为一种独创的艺术形式。

  明代彩色版画图籍留存至今者,早已是凤毛麟角。本次展览集合自明万历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70余种彩色版画图籍,包括明崇祯刻本《十竹斋笺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程氏墨苑》、明天启七年(1627)刻《十竹斋画谱》、明崇祯五年(1632)刻《古本演义三国志》、日本铜印本《文美斋笺谱》、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芥子园画传三集》、清乾隆间姑苏丁亮先制版画《腊转春回》、清代康熙年间刻本《西湖佳话》等,时间跨度近400年,尺幅间尽显传统印刷技艺之魅力。

  主办方表示,中国版画的再创作从未停止,把这些文彩绚烂、雅趣盎然的图籍当作资源来利用,一定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在展览展出的一套1933年荣宝斋木版水印初印本《北平笺谱》上,人们看到了鲁迅的签名,旁边还有一个名字“西谛”,这是著名作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的笔名。

  “鲁迅和郑振铎为什么会在这套《北平笺谱》签下名字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李丹介绍,笺纸是印有诗画的信纸,上常印有淡雅的图案,如山水、花鸟、人物等,既有作信纸用的实用价值,又可供艺术欣赏,历代受到文人雅士钟爱。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1933年合作编选《北平笺谱》,收录陈师曾、齐白石、吴侍秋等书画大师作品三百多幅,由荣宝斋采用木版水印印制。最早的一批《北平笺谱》共印了100本,每一本都有编号。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收藏了其中编号为“99”的这一套,完好地保存至今。

  “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展期一个月,将举办至12月21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