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大河奔涌,700多年时光里黄河曾在江苏“入海流”
2021/10/28 19:42  新华报业网  

  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强调,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如今的黄河主航道河道并不流过江苏,但在江苏的苏北地区,却有一条名为“废黄河”的河流。“废黄河”与“黄河”有怎样的联系?在历史上,黄河与从南向北流过江苏的大运河又发生过怎样的渊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视觉中国 供图

  流经四座城市,江苏为何有“废黄河”

  “废黄河,又称黄河故道,系黄河夺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条河道。”淮阴师范学院李德楠教授说。

  据《江苏江河湖泊志》载,废黄河,又称黄河故道。在江苏境内,废黄河上起丰县二坝村,流经丰县、徐州市区、睢宁、宿迁市区、泗阳、淮安市区、涟水、阜宁、响水、滨海等市县,最终汇入黄海。这一段废黄河全长484千米,流域面积1720平方千米。

  “黄河”为何会出现在江苏?这要从黄河漫长的历史说起。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长达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万多平方公里。在漫长岁月里,黄河曾多次发生决溢和改道。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一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四千年内,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河道也曾多次大幅度改道,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

  万古流淌的黄河。视觉中国 供图

  学者们将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黄河由渤海湾入海时期;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黄河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黄河下游河道单股“汇淮入海”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一般认为,黄河主河道经过江苏,集中在第二、第三时期,前后时间长达七百多年。

  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命人在今河南滑县以西扒开黄河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再由泗入淮,夺淮入海。此后,黄河下游分为数股汇淮入海,干流逐渐南摆,主河道进入今江苏境内。元至正十一年间,水利专家贾鲁采用疏塞并举、先疏后塞的方法,对黄河进行治理,形成了一段从河南封丘至徐州夺淮入海的黄河故道。明嘉靖年间,出于治河需要,黄河南岸诸口被堵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此后一直到清咸丰年间的三百多年时间里,黄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今废黄河一线,曾经多股入海的黄河,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

  如今的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视觉中国 供图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古铜瓦厢决口,分成三股洪水,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下游主干道结束了七百多年来夺淮入海的历史,干流从此离开江苏,但昔日的黄河故道并没有淤塞,这就是流经如今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地的废黄河。

  大运河历史上,黄河扮演什么角色

  翻开今天的江苏地图,可以看到,在苏北大地上,废黄河、京杭大运河、淮河彼此交错。在大运河的历史上,黄河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体系。

  从元代开始,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当时从徐州到淮安的一段黄河“借黄行运”,其实正是运河的河道。因此,明代后期治河原则,一是“保漕”,即通过治理黄河,保证运河安全和漕运畅通;一是“护陵”,即防止黄河决口倒灌洪泽湖,淹没盱眙的明祖陵和凤阳的明皇陵。

  大运河淮安段。视觉中国 供图

  “黄、运关系密不可分,不能离开黄河谈运河。”李德楠介绍,早在明代初年,漕船行至淮安,要通过在末口“盘坝”的方式进入淮河的一段——山阳湾。自南宋黄河夺淮以后,淮河下游河段同时也是黄河的河道。山阳湾波涛汹涌,行船危险,常有事故发生。明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为了解决漕船盘坝以及在山阳湾中逆行的困难,循着北宋开通的沙河故道,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引水入淮河,开了一条傍着山阳湾南岸延伸的新漕渠——清江浦河,隔绝了黄河“倒灌之患”,大大方便了漕运的航行。清江浦镇后来又成为漕运咽喉,其繁荣持续至今。

  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运河的开凿也与黄河有关。如前所述,大运河曾长期以黄河故道为运道,也就是所谓的“借黄行运”。桀骜不驯的黄河常发生决溢,屡屡中断漕运。从明代开始,将运河与黄河分离,“避黄行运”成为重要的治河方针。明代中期,开南阳新河和泇运河,实现了邳州以北运河与黄河的分离,也拉开了运河与黄河分离的序幕。

  今日清江浦。视觉中国 供图

  “大运河彻底脱离黄河,是随着清代中运河的开通而实现的。”李德楠说,中运河北接会通河,南连里运河,因位于黄河北岸遥堤和缕堤之间,故曰中运河。 中运河由通济新河、皂河、中河、新中河等组成。天启五年(1625)开挖了通济新河,康熙十九年(1680)开皂河四十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开中河,避开了黄河之险。后来于成龙弃中河下段,开挖了新中河,前后近80年,中运河最终形成。中运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完全脱离黄河河道,结束元代以来漕船借道黄河航运的历史,也完成了京杭大运河自身的最终定型。行驶在中运河上,不论是漕船,还是商贾客船都感到方便与安全。康熙皇帝因此对靳辅赞赏有加:“至于开创中河,以避黄河一百八十里波涛之险,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济,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远且大。”

  洪泽湖大堤。视觉中国 供图

  明代,运河与黄河或合一,或相邻,治理运河,往往就是在治理黄河。在这方面,有“千古治黄第一人”之称的水利专家潘季驯做出杰出贡献。他在《河防一览》中如此阐述黄河、运河与淮河的关系:“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他认为,保证运河畅通,就要治理黄河,治理黄河就要治理淮河,治理淮河就要修堰堤,让黄、淮同流入海。

  李德楠介绍,在黄、淮、运交汇处——淮安清口,为了防止黄河泥沙淤积和倒灌,影响漕运,潘季驯修筑高家堰大坝,他提出“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思路,抬高洪泽湖水位,利用洪泽湖蓄积的淮河清水蓄清刷黄,以七八分冲刷清口以下河床中淤垫的黄河泥沙,排入大海,二三分则用于补充运河水。

  在潘季驯的治理下,黄河下游由多股分汊河道演变成为固定的单股河道,加速了泥沙在河槽中的堆积。这条明清黄河故道,正是后来的“废黄河”。

  “废黄河”不“废”,黄河故道展新貌

  清咸丰五年(1855)之后,黄河主河道“离开”江苏,改由山东入海。这一次改道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堆积的泥沙加剧了土地盐碱化,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绿地变成了荒漠,形成很多断续的沙丘与沙堤。

  一百多年过去了,黄河依然在中国北方奔腾不息。流过苏北的这条“废黄河”也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在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和环境整治后,正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废黄河徐州段。视觉中国 供图

  在徐州,234公里的黄河故道畔,分布着众多历史人文胜迹,有苏东坡治水所修建的黄楼(如今的黄楼为重建),有诞生“汴水流,泗水流,留到瓜洲古渡头”名句的古汴(河)泗(河)汇流处,有湮没于地下的“百步洪”。如今的徐州废黄河两岸垂柳林立,风光旖旎,完成了从“废河”到“美河”的蝶变。

  像一条飘逸的项链,黄河故道环绕在宿迁城区。宿迁的古黄河风光带分为印象黄河、雄壮河湾、水景公园等版块。天蓝、水清、岸绿,沿线一个个公园串起了宿迁黄河故道的亮丽风景线。

  废黄河宿迁段。视觉中国 供图

  位于淮安市区西北部的古黄河生态民俗园是淮安城区的“绿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淮安境内的黄河故道沿线文脉深厚,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废黄河南岸的今淮安区宋集镇地区就出现了著名的“青莲岗文化”。

  古云梯关。视觉中国 供图

  盐城是废黄河进入大海的最后一站。位于响水的“云梯关”曾经是废黄河的入海口,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曾是江淮漕运枢纽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享有“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在滨海,黄海边的海湾广场上,一座石碑上刻着鲜红的大字——“古黄河入海口”。如今这里蓝天碧水,花木成荫,瓜果飘香,往昔黄河沙滩,已成锦绣良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