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那些红色舞台剧,闪耀着初心光芒
2021/04/14 21:05  新华报业网  

  江苏是戏剧大省,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回望江苏的艺术舞台,那些闪耀着初心光芒的红色舞台剧正是从江苏走向全国的。话剧《雨花台下》《霓虹灯下的哨兵》、京剧《沙家浜》、锡剧《红色的种子》、昆剧《活捉罗根元》……它们或发生在江苏,或由江苏人创作;它们用唱念做打、声台形表的独特张力,再现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时期的动人红色故事,也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史”。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拒腐蚀、永不沾的模范集体

  提到《霓虹灯下的哨兵》,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无人不知。1962年,当时的南京前线话剧团首演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举成为现象级作品。自那以后,“南京路上好八连”叫响全国,“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也广为流传,刻在人们心中。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艺术地反映了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战斗。

  据介绍,“南京路上好八连”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队: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1949年6月,改编为某部三营八连,向上海进发,开始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

  1956年,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南京路上的哨兵》,让“好八连”进入更多人眼帘。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战士手握钢枪正在站岗,神情威严……后来,沈西蒙、漠雁、吕兴臣三位编剧在八连一住就是40多天,“剃了光头、背上背包、登上草鞋”,于1961年共同完成了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刻画出在大上海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八连战士“拒腐蚀、永不沾”的集体群像。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推出,就引起了极大轰动。出演“春妮”时,著名演员陶玉玲才29岁,如今87岁的她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她说,后来总政话剧团、战友话剧团等剧团全都排了这出话剧,有一次在北京开会,出现满满一桌“春妮”、一桌“赵大大”。

  周总理对《霓》剧关怀备至,对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效果台词等,都作过极为宝贵的指示。沈西蒙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本来有一段阿香送衬衣给赵大大的戏,经总理指出后给删掉了。另外,为了使赵大大捡到一个过路女人的钱包能及时交还她,保持我军拾金不昧的声誉,而又不影响情节的进行,总理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直到想出了妥善的方法,立即告诉我们作了改正。”

  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主席在看了好八连事迹报道后,挥笔写下了这首后来名扬天下的《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50多年来,《霓虹灯下的哨兵》久演不衰,除了话剧、电影、电视剧、实景演出外,今年新创排的歌剧版也将与观众见面。在不断更新的文艺作品中,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从未褪色。

  锡剧《红色的种子》

  群众是土壤,阳光是亲爱的党

  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华小凤告别爱人,只身前往敌占区。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她像杨柳一样坚强而灵活,到处发芽、生根、播撒红色的种子………上世纪50年代,由秦怡主演的电影《红色的种子》,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将共产党人的坚贞、乐观、机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红色的种子》其实最先是由江苏的地方剧种锡剧唱响的,其他剧种纷纷移植,后又改编成了电影!”省演艺集团王军回忆说。

  1958年,一向重视现代戏编演的江苏省锡剧团得知江苏编剧夏阳正在创作《红色的种子》剧本,觉得这是个好题材,便与他联系,率先推出了锡剧版,并由“锡剧皇后”姚澄饰演华小凤。

  锡剧《红色的种子》很快成为我省五十年代现代戏创作的代表性剧目之一,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这部戏无论是编、导、演,还是音乐、舞美,都很好。”今年75岁的锡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倪同芳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上世纪70年代末,江苏省锡剧团复排《红色的种子》 由当年的年轻一辈担纲主演,倪同芳扮演的正是华小凤。“老百姓真是喜欢这部戏,排队买票,场场爆满,我记得光常州一地我就去演了20场 。”

  “我是一颗革命的种子,群众就是我的土壤。水份就是共产主义的信仰,阳光就是我亲爱的党。我要在此播下种子,我要发芽,我要生长,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献给人民献给党……”这是《红色的种子》的核心唱段,倪同芳说,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之歌。

  据编剧夏阳自述,《红色的种子》故事源头来自于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听来的一个故事:一名被组织派到敌占区开展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因故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身处十分危险和困难的境地。但是她以革命的智慧,最终成功地组织农民进行敌后武装斗争。

  《红色的种子》让追捧它的戏迷收获了澎湃的精神力量:坚守初心使命,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

  京剧《沙家浜》

  回响在芦苇荡的烽火战歌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家喻户晓,“沙家浜”故事深入人心,沉着聪明的阿庆嫂、勇敢机智的郭建光、无微不至照顾子弟兵的沙奶奶,已成为中国京剧舞台的经典形象。

  首演于1964年的京剧《沙家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江苏水乡常熟的烽火故事: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芦荡遍布的沙家浜地区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

  “《沙家浜》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了抗战期间,新四军在常熟地区坚持抗战,立下的赫赫功勋。”常熟市党史办副主任张军告诉记者,早在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就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江南抗日。1940年4月,谭震林同志到达常熟后,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沙家浜周边地区,新四军多次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同时也给假抗日的“忠义救国军”部队以沉重打击。

  1939年9月初,准备西进的“江抗”主力部队在江阴顾山与“忠义救国军”发生激战,“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胸部中弹,受重伤送到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养伤。1957年,刘飞将军回忆这段在阳澄湖畔养伤,坚持敌后斗争,军民鱼水情深的往事,写成10万字的回忆录《火种》,先后在上海的《萌芽》和江苏的《新华日报》上发表。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陈荣兰,打算写一部反映新四军在江南艰苦奋斗的现代沪剧。他们阅读了刘飞将军的回忆录和战地记者崔左夫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后,决定以两部作品为素材,创作一部抗日传奇剧。

  “很快,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的现代沪剧《碧水红旗》诞生,后改名为《芦荡火种》。剧中‘郭建光’的原型就是新四军指挥员刘飞、夏光;‘阿庆嫂’的原型则是常熟的中共党员范惠琴和地下交通员陈关林的妻子陈二妹。”张军说。

  沪剧《芦荡火种》获得很大成功,其他剧种纷纷移植改编。1963年,北京京剧院将《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1964年7月,毛主席在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张军介绍,从沪剧到京剧,负责改编剧本的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他将改编的功夫放在剧本的文学性上。如阿庆嫂回斥刁德一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极为精彩,汪曾祺后来回忆说,这段唱词是从苏轼《汲江煎茶》中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中脱化而来。如今,《沙家浜》中的《智斗》《授计》《斥敌》等脍炙人口的折子戏,都已成为京剧经典唱段,常演不衰。

  《雨花台下》

  黑牢中的革命者“永是勇士”

  196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江苏省话剧团排演了八幕十场话剧《雨花台下》,这也是最早反映雨花英烈的话剧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雨花台下》的影像资料已很难找到。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找到了当年的剧本,为记者还原了这部话剧的故事梗概:

  《雨花台下》的主人公是被国民党通缉在案的南京共产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宗国华。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他在党的指派下来到南京,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国民党的警备司令何范钟展开坚决斗争。宗国华一面办《救亡周报》,揭露反动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阴谋,另一方面抓住东北流亡青年金长存遭国民党拘捕在押的事件,发动群众,点燃起大家的爱国热情。剧中宗国华由当时江苏省话剧团著名演员张辉扮演。

  《雨花台下》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在狱中,难友们传递着一枚镌刻有“永是勇士”的纪念章互相激励。宗国华带领着大家高唱:“生死平常,我们有崇高的理想:情愿用生命栽培,幸福的花,百世芬芳,让鲜花开满雨花台!”女监里,奄奄一息的革命者郭莉文鼓起最后的力气,领着女同志们唱:“英勇冲锋,我们会最后的成功,甘心用热血洗染。革命的旗,千古鲜红,红旗插上南京城——总有那一天!”唱完,郭莉文永远闭上了眼睛。

  郭莉文的原型是雨花英烈郭纲琳(1910—1937),胡卓然告诉记者,在郭纲琳留下的遗物中,就有一件镌刻着“永是勇士”的铜元,目前收藏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郭纲琳出生于句容一个富裕家庭,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会,1931年底入党。1934年,郭纲琳不幸被捕入狱。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她在枕套上绣“为真理而战”,在手帕上绣“红星万岁”。她还将随身携带的铜元磨成了鸡心状,刻上了“永是勇士”四个大字,她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1937年7月,郭纲琳高唱着《国际歌》,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昆剧《活捉罗根元》

  革命时代的“女汉子”,不朽的芳华

  位于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省昆的主创们,正在紧张排练原创昆剧《瞿秋白》。事实上,这不是江苏昆剧第一次触碰革命题材。1960年,在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观摩演出大会上,省苏昆剧团演出的《活捉罗根元》,就获得同行与观众一致赞赏。

  1959年创排的《活捉罗根元》,根据话剧《两个女红军》改编而成,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饰发姑,吴继静饰秋姑。作为昆剧独幕剧,它短小精悍,呈现出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譬如镇定自若、巧舌善言的发姑,狡诈的反面人物小狗子等等,用戏剧化的形式,再现了1934年秋江西红军女游击队员的斗争缩影。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李鸿良曾在朋友圈晒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83年省昆第三代演出《活捉罗根元》的黑白剧照,而在2019年省昆复排版中,李鸿良不仅出演“小狗子”这一角色,同时也担任复排导演。他告诉记者,剧中的罗根元是黄土岭白匪军保安队长,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在他羁押了党支部书记后,两位红军女战士——发姑和秋姑,乔妆改扮成新安镇陈盛记富豪家的丫头和小姐,混进罗根元家中。但曾被红军俘虏过的小狗子认出两人。秋姑先发制人,将其制伏,使他不敢吐露真相。待罗根元回家,发姑和秋姑与岭上其他游击队员里应外合,活捉罗根元,救出张书记。

  “这部剧作是现实题材,是依托实际生活的原型来创作的。”在李鸿良看来,创排《活捉罗根元》的意义,就是将爱国精神注入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延续血脉中的红色记忆。

  话剧《虎踞钟山》

  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

  199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那一年5月13日,由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排演的话剧《虎踞钟山》在南京首演,迅速在全军、全国引起轰动。剧中,刘伯承元帅襟怀宽广、大智大勇、运筹帷幄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虎踞钟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刘伯承来到南京钟山脚下,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军事院校——南京军事学院。剧情随着几位军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和悲欢离合的感情历程展开,描写了他们在我军从战争走向和平阶段,面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课题所经历的伟大而艰难的转折。

  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高五一回忆,《虎踞钟山》首演成功后,于1997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第一名。1998年1月6日,《虎踞钟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剧组还深入南京军区下属单位,赴江苏、浙江、安徽等9省市的19座城市巡回演出,前后总计139场,观众达20万余人次。

  剧中,刘伯承大胆起用原国民党军校毕业的军官做教员,让他们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新学员中的师长杨震不愿坐在教室里听教员“纸上谈兵”,宁愿去朝鲜前线带兵打仗;骑兵司令崔保山因为进入和平年代,产生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刘伯承针对学员们种种问题对症下药,分别谈话,帮他们端正思想……“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些情节都能一一找到原型。”参与编纂过《刘伯承在南京》一书的南京党史专家邓攀说。

  邓攀介绍,刘伯承同志于1950年11月21日抵达南京,随即开展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仅用了48天时间,军事学院就于1951年1月15日正式开学。在刘帅领导下,到1956年,学院已拥有战役、战史、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化学兵等12个系3000余人,教员译员增至13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高等军事学府。

  对这段历史做过深入研究的邓攀说,军事学院初建时期,合格的教员非常匮乏,一批政治表现好,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原国民党军官成为教员,这让很多学员“很不服气”。为此,刘伯承在各种场合对他们进行教育,严肃批评骄傲自大、顶撞教员的行为。在话剧《虎踞钟山》中,“前话”的演员们就生动再现了这一段历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于锋 实习生 张珺洁(感谢省演艺集团王军提供素材)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