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奔跑的江苏电影
2021/04/08 07:53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19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光影逐梦,江苏电影在奔跑

  迎着新一年的明媚春光,江苏“电影强省”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冲刺。当前江苏电影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在电影创作中选好题材、讲好故事、拍成精品?如何推动电影从“时尚消费”拓展为“全民消费”?4月2日,全省电影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省电影战线第一次面对面会议,也是开启电影强省建设新征程的第一次全省性会议,对新一年江苏电影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锚定任务,聚力精品创作

  近年来,江苏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江苏电影新布局。去年12月,我省整合省国有电影创作生产资源,组建省电影集团,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领军型国有电影企业。

  起步即冲刺,新的一年,江苏继续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影强省建设,瞄准“电影强省”发起冲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喜庆之年,记者从全省电影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贯穿江苏电影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电影活动。我省将精心组织江苏献礼影片首映、宣发,开展“四史”教育电影课、建党百年“百片千村万场”公益电影展映、大学生电影周(展)等活动。围绕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组织青年电影编剧主题创作采风。

  记者获悉,今年我省将继续凝心聚力抓好电影精品创作生产,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鼓励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推出一批高质量、具有江苏辨识度的电影佳作。除了做好《童年周恩来》《守岛人》宣传推广工作,落实《再见达瓦里希》《觅渡》等重点影片制作任务,还将推进《惊天救援》《起跑》《搜救》《永远的柳堡》《树大根深》等影片创作生产,谋划《张謇》《决胜淮海》《抗疫前线》《北飞行动》《问鼎钟山》《狂热的欠条》《永不褪色》等重点项目。

  出彩的影片,都擅长讲好故事。对于电影而言,剧本是讲好故事的源头,“讲好故事,吸引好观众,是我们每个编剧都应该思考如何做到的。”会议现场,颁发了首届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奖和创意电影剧本奖。获创意剧本奖的《狂热的欠条》作者杨洪涛告诉记者,“在塑造人物时,我努力让每个人物都拥有个性化的台词。”除此以外,他还通过转折巧妙,让这个故事在浓郁的质感中,传递温情向上的基调。此次会议上公布的《2021年全省电影工作要点》中指出,2021年我省将聚力重点影片创作生产,《狂热的欠条》等获奖剧本皆在谋划之列,这也体现了我省正将创作重心和扶持资源向前端、源头倾斜。

  光线中国电影世界总规划图

  提升质效,“赋能”电影生态

  全省电影工作会议鲜明指出,江苏电影必须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链更加完善,行业结构更加均衡,提升电影产业整体质效。

  只有做强电影企业,电影市场发展才能焕发强劲动力与活力,这已经成为当前江苏电影产业的共识。

  去年年底,江苏省电影集团成立,这也是推进电影强省建设的实际步骤。省电影集团将充分发挥行业主力军作用,抓好重点影片创作生产,研究制定重大题材、重点影片创作规划,全力承接中央和省委重点影片创作生产任务,推出一批主旋律、正能量、留得住、传得开的江苏电影。

  “我们要争取把江苏省电影票房规模优势转化为在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以项目孵化的形式操盘高水准、大制作重点项目,充分挖掘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争取与业内头部电影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参投方式对市场关注度高、票房号召力强的商业影片进行联合出品。”省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志勇介绍,聚焦电影精品创作生产,苏影集团围绕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主动承接重大题材重点影片创作生产任务,着手开展电影《觅渡》等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实施苏影集团电影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发现、培养青年制片人、导演和编剧,通过主投主控电影项目,为本土青年电影人提供实践机会,打造电影专业人才的“江苏队”。

  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提升基地(园区)发展能级”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江苏有国家级影视基地两家、省级影视基地四家。当前,江苏正积极推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电影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扬州光线电影世界等重大项目建设。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主任施娟表示,2020年无锡电影行业收获颇丰,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正稳步发展。园区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数字化发展方向,以‘科技拍摄 + 数字制作’为核心发展现代电影工业,不仅产出了百余部高质量作品,而且集聚了超过1500家头部电影企业,年产值近百亿元。近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承接了多部优秀作品,如《中国机长》《八佰》《流浪地球》等,其中不少影片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等奖项。

  “未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将建设5G影视云平台。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涵盖剧本创作、影视拍摄、云端剪辑、特效合成及成片输出、交易、分发等全流程的影视云服务平台。”无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陆惠玲表示,2021年将重点做好《极地搜救》《我的男孩》等重点影片的拍摄工作,计划筹备拍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超新星纪元》《轰炸大河岛》等重点影片,制作完成并上映《西游记再世妖王》《了不起的老爸》《封神三部曲封神榜现世》《天星术》。

  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地处扬州,总规划占地面积近4000亩。项目总经理袁虹介绍,该项目在规划时即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影视技术,比如:在国内首创建设超过1万平方米的超高、超宽的数字化摄影棚;建造总面积超过8千平方米的水戏摄影棚,世界首创多功能水景拍摄,一站式解决各种水戏拍摄要求;组团式棚区,既可独立拍摄,又可组合使用,满足不同剧组的个性化需求。袁虹还透露,扬州影视基地近两年将有近十部优质题材影视剧开拍。未来光线的动画IP《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姜子牙》等将有望通过彩条屋乐园和电影博物馆落地到光线娱乐中心。

  苏州市全力打造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昆山周庄数字梦工厂)和上影太湖(吴中)文化艺术中心两大电影产业项目。“上影基金”项目首期10亿母基金出资已完成募集。今年,苏州启动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获奖电影作品,奖励最高提高至300万元。对新增投资项目,按实际投资额最高给予10%的补贴。

  除此之外,常州西太湖、南京石湫等一批特色电影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这批影视基地不仅仅为剧组提供拍摄场地,甚至开发了相应的配套服务和特色景区游览体验。随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城市形成的日渐齐全的影视产业链,江苏影视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擦亮品牌,繁荣电影市场

  18.4亿元,全国第二!这是去年江苏亮眼票房成绩。记者从会议上解到,去年全省影院建设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新增影院111家、银幕631块。在电影行业受到疫情重大冲击,影院关停半年,错失春节档和半个暑期档,最高上座率仅为75%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得来十分不易。

  其中,一个让人值得欣喜的现象是,农村电影消费潜力日益显现,成为拉动全省票房的新引擎。宿迁市文明办副主任王胜辉介绍,宿迁在2020年前只有3家乡镇影院,其中仅1家微有盈利。去年,宿迁全年启动了11个乡镇影院建设项目,一年内乡镇影院覆盖率翻到了4倍。“今年春节档,我市的影院票房收入提升了15个名次,首次跻身全国50强,乡镇影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过,在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面前,我们也依然要正视不足与困难。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江苏电影市场较散,“散养式”发展状态就是其中亟需打破的弱项。数据显示,2020年我省单银幕票房产出27.6万元,在全国仅排名第七,单银幕产出较低。

  如何进一步深挖电影市场?还需要引导电影消费上着力发掘三、四线城市,推动电影从“时尚消费”拓展为“全民消费”。

  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总经理、蓝海院线董事长杨抒说,计划从2019年起,通过5年时间,完成苏南地区乡镇影院全覆盖,苏中、苏北地区重点乡镇影院覆盖。同时,还积极推进“人民院线”建设。如今,“人民院线”影院已达132家,成功开展了“优秀国产电影赏析”“电影党课”等活动,目前正积极落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和“四史”教育电影课等活动。此外,幸福蓝海还将通过上下游联动并进、整合影院终端及行业上游制作发行资源,在夯实本省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票仓城市等重点优质项目,提升全国排名,增强综合实力。

  同时,一系列扶持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江苏电影市场的壮大。记者从省电影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省将积极开发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加大乡镇影院运营扶持。积极探索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电影消费模式,实施促进电影消费计划,继续开展全省职工优惠观影活动,通过推动各地发放消费券、票价补贴等形式,将观影纳入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增强江苏电影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品牌活动不可或缺。接下来,江苏将打造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南京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活动,办好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季节有影展系列活动”,推动设立中国大运河国际电影周(展)、中国电影传媒奖等,丰富内涵、扩大影响、做亮品牌。

  “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强的拉动效应,而且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焦建俊表示,“我们要加强统筹谋划、加大扶持力度,更好调动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创作出不负时代使命、不负观众期待的精品力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顾星欣 实习生 张珺洁

  图片由江苏电影局提供

  【繁花】

  昆剧《瞿秋白》,一部审视灵魂的“心剧”

  4月3日,江苏省昆剧院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正式建组。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目,该剧集结了国内一流主创团队:特邀著名青年编剧罗周执笔,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老一辈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赵坚担任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奏员孙建安设计唱腔、作曲家吴小平担任音乐设计,修岩担任舞美设计。此外,演员阵容也堪称顶尖:优秀青年演员施夏明主演瞿秋白,柯军、孔爱萍、单雯三位梅花奖获得者齐上阵助力,省昆中生代与青年一代精锐汇聚一台。剧目将于6月30日在南京首演。

  该剧以瞿秋白被捕及牺牲为切入点,聚焦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展现其舍生取义的人生历程,同时深刻剖析其内心世界,追溯他信仰之源流与毕生之坚守。说起剧本,谈及人物,编剧罗周和导演张曼君不约而同用“敬佩”二字表白这位以笔为剑、才华横溢的书生革命者。那么,昆剧舞台的瞿秋白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一段高贵的人生历程

  “剧本中所有细节都来自史料,从他去而复返记录下美妙梦境,在八角亭中潇洒地自斟自饮,到他淡然走向青山脚下,一路哼唱国际歌,优雅地坐在鲜花丛中,微笑着就义,这些无一不显示出瞿秋白在最后时刻的通达与从容。一个高贵、浪漫、有些忧伤又十分快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面前。”罗周说,“当我写完这个剧本,我的情感也随着这样一个特别年轻、特别高贵的生命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沉浮在他36年的人生岁月中,理想、信念,所有这些词汇都变得真实可感,血肉丰满。”

  剧本的结构铺陈上,罗周在她惯用的元杂剧四折一楔体例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四场主戏以“昼”“夜”交织的方式展开戏剧叙述——“昼”是主线,实写了瞿秋白狱中最后的日子,从被捕入狱、拒绝劝降到从容赴死、舍身取义;“夜”是辅线,是伴随瞿秋白的思绪而闪回的人生重要片断,也是他内心世界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浮动。

  第一个“夜”瞿秋白梦回母亲去世那晚,母亲的死引发了他对旧社会的质疑、对宗法制的反叛,更激起了他革命的初心;第二个“夜”围绕着鲁迅和瞿秋白两位风骨文人之间的相互托付、惺惺相惜展开;第三个“夜”则描写了瞿秋白与妻子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体现出他对爱情的眷恋,更反衬他对革命事业的决心;第四个“夜”则将视角转向了瞿秋白学生宋希濂的内心,他下达处死瞿秋白的命令,却让自己反复地、永远地被内心处刑,恰恰反衬了瞿秋白人格的伟大。

  中国剧协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季国平读过剧本后评价说:“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好,不只是独特和完整地再现了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且也十分切合瞿秋白的个性魅力和人生历程,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极富理想和情怀的革命者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丰富细腻且坚韧不拔的内心世界。”

  一部深入灵魂的“心剧”

  虽然从未想过会和青年编剧罗周发生交集,但在看到罗周撰写的昆剧《瞿秋白》剧本的那一刻,导演张曼君心动了,“看完剧本几次潸然,极好,极好!秋白于我是心仪多年的形象,瘦瘦的长衫,圆圆的镜片,白白的双颊,炯炯的双眸,我理想中的主义知识分子便是这样。”她坦言年轻时就折服于瞿秋白这个人物,他身上那种为主义而牺牲,为民族理想而自觉奉献的精神一直感染着她,而如今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张曼君犹记得电视剧《秋白之死》中长街行刑的那个片段,长镜头下瞿秋白哼唱着国际歌、从容走上刑场的瞬间,近代文人身上的阳刚蓬勃、浪漫之情,尽数体现在瞿秋白身上,令人为之倾倒。“现在,我们要用昆曲来表现这个人物,利用戏曲独有的虚实相间的方式,在有限舞台上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自由表达。昆剧《瞿秋白》让我们真正回归于对人的审视这个高度的命题上来,这无疑将是一部深入灵魂的‘心剧’。”张曼君表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昆剧《瞿秋白》的开排,让艺术创作回归于凝视人的心灵,审视人的气度,这才是艺术家的职责所在。

  面对应景之作与传世之作、宣传品与艺术品之间的选择,张曼君觉得《瞿秋白》是一个绝佳的载体,她直言:“将投入全身心为剧组铺路,把满腔热情和经年的等待,在这一刻迸发出来。”

  跨越昆曲与现代的籓篱

  《瞿秋白》是继《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之后省昆创排的第三部现代戏,也是半个世纪以来省昆创排的首部革命题材现代戏。院长兼主演施夏明说:“2019年开始,省昆走上了昆曲现代戏的探索之路,虽然艰辛却也颇有收获。在坚持南昆风格的原则下,前两部戏甫一公演就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这让我们有更大的信心排演好昆剧《瞿秋白》,力争再次打造出一部兼具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江苏省昆剧院深深吸引并诱惑着我。”去年,张曼君抱着极大的疑惑来南京观摩昆剧《眷江城》,“当代题材,他们居然用昆曲来表现,居然还用韵白,这怎么搞?”张曼君主张现代戏要以“真”取胜,只有这样当代观众才可以接受主创所要表达的文思。然而,她却被震撼到了,“《眷江城》在不经意间突破了许多原先被认为不可越过的籓篱。它很昆曲,又很现代。演员的表演、念白、演唱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昆曲与现代人物、现代生活的隔阂消解了。”

  张曼君表示,昆曲有其特定的节奏和文化背景,昆剧《瞿秋白》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戏曲以虚代实的传统美学和自由疆界的舞台精神,在昆曲传统的表演体系中找到与今对接的某种重组和解构,蹚出一条属于这个剧种气质的现代戏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艺评】

  大地般深沉的爱 —— 评锡剧《烛光在前》

  方标军/文

  近日,由常州市锡剧院创排,罗周编剧、童薇薇导演、孙薇主演的锡剧《烛光在前》,荣幸地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全国在京展演剧目50部,其中江苏2部,另一部是南京市话剧团的话剧《雨花台》。

  该剧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为人民谋永远幸福”的崇高理想为背景,通过讲述陆静华理解并支持丈夫张太雷、二女儿张西蕾、儿子张一阳为信仰前赴后继的故事,深情礼赞这位极其平凡、极其伟大的女性,是舞台艺术作品中一位兼具革命母亲、英雄妻子和贤惠儿媳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告诉观众,党旗之下、先烈背后,往往还有无比坚强的女性;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平凡女性的无私奉献。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锡剧《烛光在前》的最大亮点。张太雷,中国共产党12名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第一个牺牲于战火中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张太雷牺牲时年仅29岁,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读过《烛光在前——张西蕾自述》这本书,张西蕾说,“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这烛光,就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罗周大胆借用“烛光在前”作剧名,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独特的观察角度,是《烛光在前》的最大特点。该剧以张太雷夫人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描述她的人生遭遇,通过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折射张太雷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品格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张太雷、陆静华影响之下,三个孩子走上革命道路或被迫留守家中的精神世界。陆静华20岁嫁与张太雷;23岁收到张太雷参加远东书记处工作离境前写的书信,这是张太雷目前唯一存世的信件;26岁携孩子与张太雷在上海相聚半年,与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同住中共中央机关宿舍;29岁张太雷牺牲于广州起义,这一年婆母患脑溢血卧床不起,从此挑起全家生活重担;40岁、41岁,送二女儿和儿子分别走上革命道路;43岁皖南事变,儿子张一阳牺牲于上饶集中营,牺牲时不满18岁;53岁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70岁与大女儿同时亡故。陆静华一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走上杀敌的战场,但在孩子们心目中,如果说张太雷是那烛光,陆静华就是那擎起烛光的人。

  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该剧的重要特点。《烛光在前》采用元杂剧四折体例,以陆静华与丈夫及三个孩子数次别离为主体,构成四场主戏,分别对应她与三个孩子和丈夫。具体叙述上,以陆静华支持孩子们寻找党组织为切入点,既有按时间顺序一送再送、一别再别的情节延伸,又在张一阳之死上重组时间线,展开对张太雷的回忆,形成首尾呼应之闭环,从而完成对“烛光”的追随和追溯。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每场戏,陆静华都面对着与至亲的生离死别。比如第一折《剪信》,此时正值淞沪会战后期,尚未改名的张西梅欲随医护、伤员向南京撤退,被陆静华制止。她告诉孩子,他们早年亡故的父亲是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若参加革命,只能参加共产党的队伍,走父亲生前的道路。为证明女儿身份,陆静华取出丈夫当年家书,剪去书信抬头“静华吾妻”和结尾落款“太雷手书”。孩子们也因此终于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张太雷。为了再现陆静华与张太雷紧密相关的人生节点,这里穿插了对张太雷唯一存世家书的再现。比如第四折《起名》,离家许久的张太雷回家了,因特务在场,为保护丈夫,陆静华随机应变,称张太雷是与自己丈夫一同做生意的同乡。特务离开后,他们仍不敢相认,只能用话中有话的方式,传达爱的深沉。临别之时,张太雷为儿子取名一阳。这里穿插了对瞿秋白、张太雷共同从事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憧憬。这是浓墨重彩的一折,全剧进入高潮。

  锡剧《烛光在前》的成功体现在编剧、导演、主演、音乐和舞美等多方面。编剧罗周两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六获田汉戏剧奖剧本奖,她更擅长写历史题材作品,但近年来她加大了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力度,由她编剧的党史题材作品就有越剧《丁香》、淮海戏《夫妻哨》、昆剧《眷江城》、锡剧《烛光在前》、昆剧《瞿秋白》等,《烛光在前》剧本生动的细节支撑、洗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击节。从全剧演出效果看,孙薇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孙薇曾在锡剧《卿卿如晤》中塑造过革命烈士林觉民的妻子,同样是烈士妻子,陆静华承载的东西更多。前三场陆静华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最后一场变成了怀胎十月的25岁少妇,形态、步态不同于以往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是个挑战,孙薇的表演朴实而有深度。剧中陆静华的唱段很重,第一折《剪信》和第四折《起名》有两大唱段,一段表现对丈夫的怀念与眷念,一段表现对孩子深厚的母爱。前者是揪心的,后者是唯美的。这两个唱段打破了传统戏的唱法,孙薇用心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唱出了真情实感,其演唱颇见功力。

  锡剧《烛光在前》是一部党性光辉与人性光芒交相辉映,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艺术成就的优秀艺术作品,对主题性艺术作品创作有许多启示。相信经过常州试演、南京首演、北京展演和国内巡演,这部优秀红色戏曲作品还会更具艺术表现力、感染力,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

  (作者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

  【新潮】

  以《儿童时代》换《新华日报》

  韦泱/文

  我曾与几位文化老人交往,听他们讲述当年上海的红色出版及对此搜集的往事,听得津津有味。虽然这些老人已先后作古,但生动故事却可载入史册,熠熠生辉。

  在上海旧书业中,早期有两位与我交往较多的老人。一位是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陈玉堂先生,他长期研究近现代名人的笔名和别名,出版了《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等。当时,陈老家住在西藏南路原东台路古玩市场一隅,我每次逛完古玩街,就去陈老府上小坐,还把刚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书献宝一样,拿给他过目,真是“关公面前舞大刀”。他往往扫一眼,笑一笑。我明白了,几本破书是不入陈老法眼的,什么样的珍籍椠本他没见过啊!

  陈老是开旧书店出身,后来公私合营进了上海古旧书店(上海图书公司前身),专职收购各类旧书。他走南闯北,边远省份,穷乡僻壤,都留下过他寻书的足迹。有一次,他去重庆出差收购图书,见不少市民带着各种旧书和旧报刊来换钱。可是,有一个中年男子来到陈老面前,说他不是来卖旧书的,而是来捐赠或交换图书的。此人手上拿的是一张难得一见的旧报纸,陈老定睛细看,是一份《新华日报》,出版时间为1941年1月18日。此前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第二天即18日,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刊登在我党主办的这份报纸上。出报当天,国民党闻讯后出动大批特务, 到各书报摊上强行收去这份《新华日报》,看到群众手中拿着这份报纸,就蛮横无理地一把夺去,谁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殴打。所以,这张报纸流入社会很少,显得非常珍贵。捧着此报,陈老对来人说:我们不便接受捐赠,如要换书倒是可以的,请问你喜欢什么书。出乎陈老意料的是,这位读者说,只要换几本儿童的书刊就可以了。听后,陈老连说好好,尽快就办。第二天,陈老就找了八本《儿童时代》和六本《连环画报》,一起交到读者手上。以刊易报,他把一份珍贵的《新华日报》收下,当晚以双挂号火速寄往上海。为此,《人民日报》还登过《可贵的有心人》一文,称赞这一事迹。

  1959年的一天,陈玉堂由苏北返沪途经无锡,在当地一家古旧书店的仓库内,看到一堆泛黄的旧杂志,起先以为只是一般的旧刊,就拿起随便翻翻。这一翻,让陈玉堂惊喜不已。因为他看到署名“润之”的文章,想起曾经做过卡片,知道毛泽东用过的几个字号中,有这个名字。经考证,得知毛泽东1920年在上海,曾与傅熊湘、彭璜组织过“平民通讯社”,并出版《天问》周刊。此刊十六开铅印,右上角印“天问”两字,有意引用战国屈原的《楚辞》句(意为对“天”的质问)。傅熊湘早年参加南社,后任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卒于芜湖。彭璜于1921年参加共产党,新民学会会员,亦湖南人。陈玉堂赶紧将这些刊物悉数收进,一点正好是全套二十四号共二十三本,其中四、五两号为合刊,由天问周刊社编辑,地点是“上海霞飞路277E”。最后一期上写着一则启事:“本报编辑同人先后因事回湘,自下周起暂停一月。”这全套《天问》杂志极其珍贵,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现藏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一重要发现,使陈玉堂在业内外声誉鹊起。

  丁景唐是著名学者,也是著名出版家,以研究瞿秋白及“左联”五烈士为主。在他生前,我是他在永嘉路慎成里家中的常客。他年轻时还是一个诗人,出版过诗集《星底梦》。有一次,他对我说:“知道谢旦如这个人吗?”见我一脸茫然,他接着说:“是个诗人,湖畔诗社的成员,曾有诗集《苜蓿花》出版,后来开过西门书店。新中国成立后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首任副馆长(主持工作,馆长空缺)。可惜58岁英年早逝,文化局领导方行主持追悼会,我作为出版局副局长在会上致悼词,对这位好友的一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了,其实不该忘记他的。

  我孤陋寡闻,那时真的不知谢旦如其人。后来听丁老讲多了,就渐渐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敬佩他一生从事进步文化事业,开设书店,出版进步书刊,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文献。他出生在上海的富商家庭,却无纨绔子弟的恶习。父亲谢敏甫是上海福康钱庄的经理,他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早早到钱庄做了个学徒。受五四精神影响,读了新文化书刊,先后就读惠灵英文学校、东南高等师专、南方大学、国民大学等,与应修人等创办“上海通信图书馆”,任执行委员之一,恽代英任监察委员。他还担任《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的编辑,推荐进步书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9年,在南市紫霞路68号(历史保护建筑董家渡天主堂旁,楼上楼下三进三出,这里原是他父亲的藏书楼),他与友人周全平、徐耘阡、孟通如合办西门书店,还有附设的上海书报邮售社和书店楼上的西门咖啡座等。

  1931年5月,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冯雪峰送刚印出的《前哨》第一期到茅盾家,和正避居在茅盾家的瞿秋白初次见面。当时,瞿秋白需要一个既安全可靠又能较长时间居住的处所。冯雪峰马上找了谢旦如,向谢说明了这一情况,谢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在自己的住处内,理出一间较为隐蔽的住房,请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居住。为了安全起见,谢还在报上登出一则余屋招租的广告。而后,瞿秋白化名林复,称自己刚从乡下来上海需要租房,就住进了谢家南市紫霞路68号。为了确保瞿秋白夫妇的绝对安全和安静,谢旦如谢绝了一些文朋诗友的上门聊天,把楼房关严。即使对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也守口如瓶,不吐露半点风声。

  在这里,瞿秋白与鲁迅会面,从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在这里,瞿秋白领导了“左联”的工作。也在这里,瞿秋白广泛阅读和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撰写了许多光辉的战斗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这些,都与谢旦如对瞿秋白同志的有力保护是分不开的。这里,也为共产党人应修人、冯雪峰、楼适夷等人往来提供联系工作的方便。这个西门书店,其实就成了我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后来他又以霞社名义,根据他保存的瞿秋白、方志敏烈士的遗稿,出版了《乱弹及其他》。不久,又用同一名义,将方志敏的手稿《清贫》《可爱的中国》合在一起,以《方志敏自传》一书印行出版,以这种方式预防珍贵文献遭意外或被淹没的危险。上海解放后,他通过冯雪峰,把经过万般艰辛收藏保管下来的瞿秋白、方志敏烈士的遗稿,还有胡也频烈士等人的手稿及革命书刊、文献资料等三十余件,全部交给党中央机关及上海鲁迅纪念馆。丁老回忆说,他自己20世纪50年代在出版局工作时,曾倡议影印革命文献资料,得到过谢旦如的热心帮助,将其珍藏的海内孤本《前哨》《文学导报》等无偿提供给出版社作为影印母本。其风格之高尚,精神之可嘉,当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原载于上观新闻)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