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 | 平“语”为何近人、八旬摄影家镜头里的长江、吴为山谈美术与党史教育
2021/03/11 10:26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68期)

  【悦读】

  【记录】

  【文脉】

  【百家】

  【悦读】

  平“语”近人,创新表达“典”亮思想

  3月2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完美收官。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节目内容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四个方面,聚焦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绿色、共享、自信、奋斗、梦想等话题,以创新手法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深受好评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姊妹篇,《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12集节目分别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胜寸心者胜苍穹”“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官避事平生耻”“愿得此身长报国”“一言为重百金轻”“自强不息日日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百花齐放春满园”“不畏浮云遮望眼”“敢教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主题,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短片、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互动访谈、经典诵读五个环节,构建起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迪和真挚情感传递的平台。

  节目中,《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邀请了不同的专家群体,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用平易质朴的表达形式,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清华大学教授艾四林等知名理论学者担任思想解读人,蒙曼、王立群、郦波、康震等著名文史大咖担任经典释义人,和观众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当中的用典与金句,用金句准确诠释典故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深刻道理要用生动故事来表达”,这是《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的核心创作理念,每一集节目都讲述了五到六个感人的故事,以配合各集主题的理论阐释。杨靖宇牺牲后肠胃里一颗粮食都没有、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红其拉甫民警孙超攻克高寒地区蔬菜种植技术难题、南仁东将一生献给“天眼工程”、英雄杜富国奋勇排雷英勇负伤……亲历者在现场生动的讲述,感染了屏幕内外的观众。多层次立体化的故事表达,则让理论宣讲“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注重贴近年轻人。一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节目中亮相,结合教学实践进行阐述和注解,普通青年观众在互动环节发表见解,从年轻人的视角探讨贯穿在新思想中的理论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

  多重情感交融互动,才能入耳入脑入心。第二季节目的每一集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回放,语重心长,饱含深情,使观众感到无比亲切和感动。最后的经典诵读环节,经典诵读人和观众共同朗读本期涉及的相关诗文,以情动人,再次呼应本期主题内容。在影像表达上,第二季做到了技术手段的创新,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营造出真实生动的故事场景,使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加深对宣讲内容的感受和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徐川研究员以思想解读人的身份,参加了第十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录制,在他看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以语近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理论类节目的刻板印象,情景交融,娓娓道来,通过诗词咏诵、理论解读、现场对话等形式,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道理论大餐和一场思想盛宴。

  如何使理论的严谨与话语的通俗相结合,如何使政治的严肃与生活的丰富相结合,如何使思想的高深与传播的广度相结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岩认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突破了理论话语、政治教育和大众认知相对脱离的话语体系,在精准诠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前提下,讲述者既体现出传播创新理论需要的话语严谨、思维缜密、逻辑规范,又体现出作为政治教育需要的凸显实践、诠释理论、精准滴灌,更体现出作为大众传播需要的立体多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立足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特色、饱含中国经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栏目突破性的创新,正是在践行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十集中,来自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唐忠宝,特别提到要用接地气、年轻人习惯的语言方式,让大家更主动地去接受革命文化的学习,在素材、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直接到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现场感受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唐忠宝教授认为:“一个好的思政类节目,必须兼顾三个方面:一,中央有要求;二,群众有需求;三,理论有诉求。话题的设置必须与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结合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期待,回应他们的关切,并将授课团队自身的理论优势、学科专长展现出来。简言之,就是讲政治有高度,讲故事有温度,讲思想有深度。”

  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在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三集《留取丹心照汗青》时,联想起自己从事的红色文化研究工作:既要从历史文献档案之中还原雨花英烈的事迹,同时也要实地走访红色遗迹,以自己的足迹走近历史,他感到非常自豪。再次重温节目中总书记那些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忠诚的语句,胡卓然无比感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雨花台倒下的那些烈士,在今天也其实没有远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陶赋雯表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热播之际,引带出三个思考:如何通过新的媒介载体完成思想的“近”人,继而实践,落于实效;如何将思想内容转变为“热媒介”传播,以此产生文化思想的媒介询唤与共情;如何让好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平“语”近人》正是通过经典释义人、思想解读人以文化与思想释解的两条脉冲,将精炼的上层建筑语言化入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意趣,润物细声,潜移默化,把深刻的语言讲通俗、把深邃的思想讲透彻、把深奥的理论讲鲜活。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于峰

  图片源自网络

  【记录】

  跟随八旬摄影家的镜头重温那些历史瞬间——

  大江奔腾,光影定格长江故事

  “听到你们要来拜访我,要一批长江题材的摄影作品,我真是太高兴了!”今年88岁的著名摄影家晓庄,一边娴熟地操作着电脑、翻检当年的老照片,一边忍不住向记者慨叹。

  摄影家晓庄 刘宁 摄

  一帧帧光影,如绵密的针脚,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江苏段沿岸的生产生活风光串珠成链、定格成史:怀抱婴儿的妇女在常熟浒浦港港口翘望打渔归来的家人,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挑担进城卖鸭,拆卸开来的火车车厢正乘着轮渡跨越长江,南京长江大桥巨龙般朝远方伸展蜿蜒,张家港畔的大型吊车挥舞着机械吊臂……且不说干净的画面、别致的构图、完美的视角所体现的摄影家的成熟审美,其饱满的画面内涵更具有一种结实感,从中人们看到了由一条长江所串起的奔腾不息的时代生活。

  1953年 庆祝长江2002轮船首次开航 晓庄 摄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在踏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之际,让我们跟随摄影家晓庄,乘着时光机返回到历史被咔嚓定格的那一刻,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重燃“再细把江山图画”的豪情。

  天堑变通途

  一座载入史册的大桥

  “这是1952年的南京中山码头。”指着一张中山码头的老照片,晓庄讲述起当年坐轮渡过江的故事。上世纪初,沟通南北的津浦铁路和连接上海-南京的沪宁铁路相继通车。这两条交通动脉的端点浦口和下关均位于南京,却隔着长江相望。长江南京段陆续建起了十几座客运码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因迎接过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得名的中山码头。

  1952年 南京市中山码头 晓庄 摄

  老照片上,数十年前的中山码头只是一座简单的平房,里面是栈桥和趸船。而今,这座老码头被完好保留,2014年改建的候船室大楼保留了原有的“山”字形结构,候船大厅内,有长江江豚艺术图片展和中山码头历史展。不同年代的渡船摄影放置在一起相比照,勾勒出长江渡轮的历史变迁。每个节假日,很多市民和游客会来到中山码头,坐船渡过长江,去江对岸探访原汁原味的老火车站浦口站,寻找朱自清《背影》里的故事。

  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晓庄拍摄过长江上的各种渡口,“有运载乘客和非机动车的轮渡,也有运送汽车的汽渡,甚至还有专门运送列车的铁路轮渡!”

  1984年,南通和沙洲县(即如今的张家港,1986年撤县设市)之间的通沙汽渡开渡,解决了江南江北汽车往来的难题。晓庄就用镜头记录了当时“通沙汽渡”繁忙的场景。

  今年65岁的南通市民郑辉那时候是一名货运司机,常常往返于江北和江南之间。他回忆说,开车从通沙汽渡、通常汽渡(常通汽渡)过江,一艘渡船能运载十余艘船只,过江一趟需要三四十分钟。“从汽渡过长江是当年的唯一选择。这些年来,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南通人开车过江有了更多选择,时间也缩短到十几分钟。”

  在晓庄的相册中,还有多张拍摄于1959年的“南京铁路轮渡”的照片。1933年,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轮渡在长江南京段两岸建成,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渡轮上铺设铁轨,通过升降引桥、栈桥和岸上的铁路线连接。火车到达轮渡所,进行重新分解、编组。车厢被牵引上渡船,过江后再组装。一艘渡轮可拉客车17节或者货车37节。用这样的方式过江,从列车编组、上船、过江,再到上岸、编组,重新出发,需要一个半小时。

  1967年 南京铁路轮渡 晓庄 摄

  晓庄用一组连续照片,完整地记录了一列运煤火车是怎样“跨”过长江的,画面的背景是正在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竣工通车后,火车过江的时间缩短到两分钟,铁路轮渡也就走下了历史舞台。”

  对南京长江大桥,晓庄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大桥建造时,新华日报社在新街口,有公交车直通江边大桥工地。只要有空,我就会坐车去看看,用镜头拍摄大桥的建设进度。”从1958年大桥定址到1968年建成通车,晓庄整整跟拍了十一年,用大量照片完整还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全过程。

  1968年12月28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的前一天。那天,晓庄受报社委派,拍摄大桥全景照片,“那一次采访经历使我终生难忘。”晓庄告诉记者,当年的摄影设备还比较落后,无法将火车、汽车和江上的轮船同时纳入一张照片之中。为展现大桥的恢弘气势,她决定采用俯瞰的拍摄视角。晓庄爬着绳梯,试图登上南桥头堡,突然一脚踩空,差点摔了下去,幸好被后面的同事一把拽住。

  1968年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晓庄 摄

  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晓庄站立在桥头堡上,按动快门。她分别拍摄了公路桥上的汽车、铁路桥上的火车和江上轮船,然后将三张照片“接”成一幅长卷,全景式呈现了南京长江大桥巨龙蜿蜒、横跨两岸的雄伟身姿。

  从孤帆远影到万吨货轮

  盛满了“长江故事”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曾让长江沿岸人民心生共鸣。1956年晓庄“妙手偶得”的摄影作品《长江白帆》,记录了江畔的旧日光影。当年11月29日,晓庄接到采访任务,要在杨根思烈士遇难5周年纪念日这天,前往烈士家乡泰兴报道“杨根思烈士碑”落成典礼仪式。彼时从南京到泰兴,需要先花2个小时乘火车到镇江码头,再乘船到对岸扬州六圩,最后乘坐汽车到泰兴。赶上第一班轮渡后,她视线正对着镇江的焦山,“我忽然看见江面上成群结队的帆船迎面而来,赶紧拿出来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段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

  1956年 长江白帆 晓庄 摄

  这幅《长江白帆》后来在《中国传世风光》画册中刊登,并以《帆城》为题入选1963年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览。没多久,当船队和摆渡船擦肩而过时,晓庄又利用逆光按下快门,拍下了《波光帆影》,光影之间,“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瞬间美留驻在了永恒。

  1958年 镇江港口运木排 晓庄 摄

  曾是重要水上交通工具的木排今天已退出历史舞台。1958年,镇江港口,晓庄拍下了运木排的壮观场面:树木砍伐后,几十根整齐排开,用纤藤捆扎,顺长江而下,将货物送抵沿岸。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轮船开始成为水上航运主力,航运效率大大提高。1953年晓庄拍摄了《庆祝长江2002轮船首次开航》,彼时轮船并不多见,照片中,人们成群结队站在码头上,为亲朋好友送行,顺便一睹轮船的“真容”。如今,碧波荡漾的长江上,万吨级的货轮、邮轮随处可见,照片上的庞然大物早已不再稀奇。

  1972年 南通至南京轮船上的旅客 晓庄 摄

  上世纪70年代,晓庄曾下放南通10年。1972年从南通乘轮船回到南京时,她又拍下了一张《南通至南京轮船上的旅客》。那个年代,从南京到南通只得乘船,单程就要1夜的时间,照片中,旅客或在看报,或在眺望江景,打发这漫长的旅途。而今长江沿岸各个城市,高铁、公路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全省高铁运营里程累计2215公里,从上游的南京到下游的南通,高铁用不上两个半小时便可抵达。

  1954年 常熟浒浦港黄花鱼讯 晓庄 摄

  连云港、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江苏是港口大省,港口是长江货运的见证者。晓庄曾多次拍摄江苏省的不同港口,时间跨越60年,滔滔江水依旧,港口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60年南通港工人搬运省内外支援南通物资的场景,到改革开放后彩色照片中1984年的张家港港、太仓浏河港,大小轮船停泊,各式机械化吊车设备林立,岸边停放着货运汽车……

  1984年 张家港 晓庄 摄

  如今站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腹地的江苏,港口的故事还在继续:2020年,江苏省亿吨级规模港口数量居全国第一;省内沿海港中规模最大的连云港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超2.5亿吨,外贸占比52.67%;集装箱吞吐量480万TEU(标箱)。港口的发展带动了母亲河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目前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均已加入GDP“万亿俱乐部”,江苏成为第一个拥有四座万亿级城市的省份。未来,越来越多的船只将满载着新时代的“长江故事”,向远方进发。

  沧桑巨变

  “不废江河”见证时代新颜

  晓庄相册里,不同时期的长江沿岸生产生活图景与具体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深刻的互证:1962年,靖江县越江公社的插队女知青喜晒丰收棉;1964年,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在太仓浏河公社示范水稻追肥;1982年,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挑着担子进城售卖。这张被晓庄题为“专业户进城”的黑白老照片,拍摄于1982年的镇江公园附近,在1983年全国妇女摄影展览中获得过银牌奖。

  1962年 靖江县越江公社女知青喜晒丰收棉 晓庄 摄

  1982年 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进城 晓庄 摄

  “一对看上去二三十岁年龄的农民夫妇,每人挑着两筐鹅,扁担都压弯了!男人走在前头,四处张望,眼神中流露出对城市的陌生和新鲜感。箩筐里的鹅又白又胖,扑腾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面对迎面而来的养鹅专业户,晓庄想,“这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专业户进城的新鲜事吗?”她赶紧调好光圈,把相机藏在身后,等夫妻俩走到她所要求的位置、露出最佳神情时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1984年,开始普及的彩色胶卷,为刚刚起飞的美好生活涂上了色彩——

  1984年 常熟碧溪镇家庭副业绣花边 晓庄 摄

  常熟碧溪,粉墙黛瓦,两位女性坐在自家小院天井里,一边绣着花边,一边随意地聊天,一辆“二八大杠”阔气地摆放在画面最显眼处。在自家小院里做产业,这张看似闲情逸致的照片,其实揭开了“碧溪之路”最生动的画面。

  碧溪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作为苏南模式的典范性样本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其“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灵活产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当地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也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在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浪潮中,碧溪起步得最早、发展得最快,敢于率先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原常熟市党史办主任祝慧江告诉记者。在一个民用消费品供不应求,“不愁卖不掉,只愁做不出”的“买方市场”年代里,碧溪干部群众认准并抓住了这一机遇,短短几年时间内办起了涤纶厂、毛纺厂、拆船厂、印染厂、钢材厂等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完全是白手起家!项目、资金、原材料、机器设备、销售渠道统统没有,只能千方百计找关系,以真心诚意打动人,以朴素道理说服人,最终赢得人家的支持。一位当年的厂长说,办乡镇企业要‘三厚’:脸皮厚,受得了人家冷淡;嘴皮厚,不惜软磨硬泡;脚皮厚,经得起东奔西跑。除了下‘笨功夫’,还要花‘巧功夫’、讲技术。碧溪大胆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从上海、苏州聘请数十名‘星期天工程师’,邀请技术人员利用周末时间来到碧溪指导生产,成为一桩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条亲自蹚出来的碧溪之路,使这座苏南小镇走上了繁荣致富的康庄大道。1986年,碧溪人均收入跃升至1978年的3倍多。碧溪之路大家走!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国际友人、中外记者等20多万人次奔赴碧溪考察采访。

  这背后的时代故事使眼前的这幅老照片兼具了轻盈与厚重。拍摄者晓庄至今仍记得当年在常熟采访时沐浴的新风:“大街上有修鞋的、做各种小买卖的,许多人家都开始发展副业,从前下基层时只能吃到发霉馒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让四万万同胞先把饭吃饱,是改革的第一步。”

  这帧被定格下来的珍贵光影,提醒我们勿忘前辈们改革争先的创业精神。至今,晓庄老师记录长江沿岸生活的脚步仍未停歇。趁春和景明,已至耄耋之年的她仍坐着电动轮椅来到南京古林公园,不只为踏春,更为记录下身边熙攘而幸福的张张面孔,“举起相机的时候,一下子忘了自己腿脚的不便。能够随着新中国一路成长,直到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这辈子活得太值了。”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于锋 姚依依 摄影 晓庄

  【文脉】

  胭脂河为什么是红的

  初春时分,金粉秦淮的上游胭脂河,两侧红岩丹霞,绿苔叠叠。如今已是南京郊区旅游胜地的胭脂河,开凿于明朱元璋年间,沿河两岸险峻、陡峭、秀丽、幽深,素有“江南小三峡”之称。关于胭脂河名称的由来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年朱元璋下令开凿胭脂河时,民工利用大火烧石,结果把两岸的石头都烧红了,因此得名“胭脂”。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今天,胭脂河是天生桥景区的核心景观,年轻的导游章琪对胭脂河的历史和掌故烂熟于心。她告诉记者,虽然当年民工开河确实曾用大火烧石,但胭脂之名,却缘于两岸的土壤呈暗红色,好象古代女子用的胭脂一样,“土壤呈红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铁元素,经多年地壳变化,被氧化成了氧化铁,所以,胭脂也可以说是大自然涂抹的结果。”

  南京天生桥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凿胭脂河,大火烧石又是怎么回事?随着章琪的讲述,一幅600年前波澜壮阔的水利工程画卷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南京作为大国首都,人口暴涨,粮食物资供应成为首要任务,而漕粮供给最多的地区是苏南及杭嘉湖平原一带。明朝开国之初,漕运路线是在江南各地上船后,沿大运河北上至京口,入长江,再逆江运至南京。这条漕运路线虽能解决首都的粮食需求,但长江风高浪急,航行安全很难保证。明初二十多年间,漕运船队因风浪沉没事件时有发生。而另一条陆地运输,山高路远,更为艰难。因此,开辟一条新的更为安全、可靠、便捷的漕运路线,成了朱元璋心头的一件大事。

  很快,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南京城南的溧水上。溧水南接江浙,连通太湖,北连京师,顺流可上。从溧水开山通河,最为便捷。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一声令下,36万民工开始了开凿胭脂河这一新的漕运通道的巨大工程。从洪兰埠到沙河口开凿运河,要经过长达5公里的胭脂岗。胭脂岗地质复杂,由砂岩、砾岩及部分页岩组成。在当时不具备爆破技术的施工条件下,要在坚固的胭脂岗上向下开凿深30余米、底宽10多米的河床,其施工之难,为当时水利工程所罕见。

  而今,记者一行驾舟水上,两侧深深的峡谷让胭脂河显得静谧雅致,幽深秀美。抬头望去,一架天然石桥犹如一道长虹跨于胭脂河上。听着章琪的讲述,不敢想象当年工匠们开凿到此处,是如何平地凿河,化山成桥的。

  朱元璋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乡李新。章琪娓娓道来:李新采用当年李冰开都江堰的方法,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其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整个过程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烧苘炼石,破块成河。”

  胭脂河也是一条运河

  历经一年左右时间,在牺牲上万人的代价下,胭脂河最终在洪武二十七年贯通。“胭脂河全长7.5公里,其中有5公里左右为凿石断山而成,也可以说它是一条劈山而过、从石缝中穿越的大运河。”章琪说。

  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看来,胭脂河的开通意义非凡。他说,“胭脂河一端通过秦淮河连接都城南京,另一端连通石臼湖,通过石臼湖、胥河连通大运河、皖南水系,特别是江南运河。这样浙江和苏南地区的粮食、物资包括军事力量,可以直接通过胭脂河进入京师,构建了以南京为中心的连接大运河的新的水上交通网络体系。”

  胭脂河和大运河如此紧密的关系,也是今天并不靠着运河的南京被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重要理由。在贺云翱看来,南京早在六朝时代就通过破岗渎联通了大运河,对明清大运河体系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南京是明代涉及大运河运输、造船、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中心,也是南方漕粮中心,在中国大运河网络体系形成、发展等方面,南京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岁月流逝,漕运的风帆早已远去,只留下沿河两岸几个凿洞与斧痕,供人遥想600多年前30万人齐开胭脂河的壮观场面。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胭脂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便逐渐消减,今天的胭脂河已成为一条展示明文化的人文景观河道。

  天生桥景区总经理周萍告诉记者,围绕胭脂河漕运文化,景区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比如以游戏串联打卡的方式,新建的“李新号”漕运古船场景式无动力游乐项目将在6月完工。同时还规划延长航道游览线,合理布局胭脂河沿岸业态,还原河街并行、水岸互通的水乡古镇风貌等。周萍说,这些规划的目的,就是让胭脂河与大运河生态保护衔接起来,与运河文化、地域文化融通起来,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使城镇风光与运河风光各美其美、交相辉映。

  交汇点记者徐宁

  【百家】

  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文 吴为山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更多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红色美术经典以美为体,以史为魂,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了重大主题表达空间。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延安时期的版画,诞生于烽火年代,以鲜明而深刻的艺术形象鼓舞了民族斗志;王式廓的《血衣》,以典型环境和众多人物的塑造,将矛盾的冲突集中于一个焦点,揭示了“血衣”的主题;石鲁的《转战陕北》,以高山仰止的恢弘构图,将革命领袖运筹帷幄的生动形象表现得准确、厚重、生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现代雕塑的里程碑,是中国雕塑家为历史所塑造的丰碑……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研究史料,运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艺术化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建立的不朽功勋,抒发艺术家和全社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红色美术经典汇聚成时代长卷,以独具匠心的艺术之美,于历史细节处探寻初心使命,为观众讲述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带领观众从中领略信仰之美,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题材典型、形式新颖、表现力强,精神内涵丰富,令人过目不忘,直抵心灵,具备史诗般鼓舞人心的力量。它们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强音、催人奋进的号角,是对革命年代的缅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礼赞,对改革开放的颂唱,对新时代逐梦的展望。进一步推进其研究、创作、展览和传播,能够让人民牢记党和国家的光荣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助力百年党史的学习宣传深入人心。

  党史专家和全国美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要共同努力,把百年来的红色美术经典研究好、展示好、传播好,并以此为契机,脱颖而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党的辉煌历史、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美术作品,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丰功伟绩,用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精品力作描绘新时代,抒写新征程,推动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吴为山 《铁军忠魂》,高4.5米,铸铜,立于新四军纪念馆,2020年

  一、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密切配合党史学习年。

  以百年党史学习宣传为契机,组织专家学者就20世纪以来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其基本形态、思维方式、表现手法、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做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与阐释,对于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更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如重大理论成果如何表现、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和内容的表现角度如何选取、重要历史节点的场景如何选定、比较“抽象”的选题如何“破题”,等等。

  党史鲜活于画面、雕塑中,要仔细研究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总结归纳怎样用美术作品讲好党史,从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等角度对经典之作进行梳理,围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场景、优秀共产党人等主题,构建作品序列,开展系列研究,提炼其时代内涵,推动新经典的不断涌现。理论和评论相结合,研究党史上的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评价和传播推广,要用当代人能够接受的艺术方式表现。不但要深入研究近现代所有有关党史的创作,还要研究党员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创作心态,如第一个党员美术家韩乐然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紧扣历史脉动,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入创作,以丰沛饱满的情感投入创作,去表现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和作品,激励着一代代美术家的创作。有条件的机构、美术馆等可以组织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深入研究美术中的党史、新时代如何表现党史。如中国美术馆计划主办的“首届全国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就是以研究促进创作的举措。

  二、精心组织创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想要真正走进当代人的心灵,唯有以新的审美创造,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表现样式,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要发掘艺术发展与创新中所发生的新创作方式,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如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精心策划选题,聚焦现实题材,以美术作品反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同时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创作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创作,在出精品出人才、带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创作应以建党百年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兼顾区域特点,做好红色资源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找准节点,提炼精神,编写脚本,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经典解读。要避免概念化、公式化,视野要宽广,表现手法要新颖,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功经验,如中国美术馆精心组织创作的《长征组雕》,是雕塑形式的《长征组歌》;如融合具象与抽象语汇的大型雕塑《旗帜》,以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推动红色经典的创新。

  美术家要和党史专家合作,认真听取专家对党史事实、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及相关政策理论的解读,对历史场景、事件人物、关键细节等的描述,帮助美术家以正确的历史、民族、国家、文化观,更加准确深刻地了解掌握党的辉煌历史,使作品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美术家们要理解准确后再动笔,防止创作的盲目性,避免操之过急搞突击创作;目光要放长远,确保创作质量,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在多样的形式表现中,讲述一个个富于理想、充满情感、生动鲜活的故事,用真情、真心、真艺,表现历史与当代,以满足新的审美需求,发挥对整个美术界创作风向和风气的引领作用。

  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题材的延伸与拓展成为党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当代课题。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时代英雄,他们虽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在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工农业等各个领域尽显神威。因此,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有新意,这个新意还应该包括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在吸收借鉴前辈美术家成功创作经验和创作手法基础上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精雕细琢,用具有当代视野、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一批具有厚重历史感,能够体现艺术的时代特征,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佳作、力作,并以此引领和推动当代美术创作。

  吴为山 《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浮雕局部),香山革命纪念馆,2019年

  三、围绕党史学习年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美术展览,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为国家、为人民而作,创作和展览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未来,中国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将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整体梳理并形成长期陈列,载入艺术史册。进入中国美术馆收藏序列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术创作面貌,百年后将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范本。全国有条件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要组织围绕党史宣传有特色的展览活动,反对大而空泛,提倡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特展、专题展。另外,一些革命老区的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缺乏高质量的艺术精品,甚至还出现了品质不高、与史实不符的作品。相关机构应认真梳理当地革命历史、典型人物,结合自身定位,做好规划、提炼精神,最大程度利用好场馆空间,创作出一批具有区域特点、体现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经典作品,讲好红色故事。此外,全国各大美术馆也可将本馆的经典藏品进行高仿复制,雕塑可以3D打印,赠送给相应题材的革命纪念馆,如中国美术馆多次从藏品中遴选,选出142件延安时期版画佳作,精心复制后,无偿赠送给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展览并永久保存,使人们从珍贵的图像中触摸历史细节,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延安精神,同时还将相关题材的作品赠予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

  艺术作品不仅要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还应该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美术展览和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机场、地铁等广告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美术作品延伸触角,这类广告可以有多条渠道赞助,并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创意、多种载体、多个区域来宣传,结合不同场景类型受众的特点,针对性地投放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

  要借鉴先进展览方式和传播方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手段和先进理念,增强经典美术作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云展览,不只是把线下的展览简单地搬到线上去,还要研究线上的特点,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可以结合短视频、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网络虚拟导览等,提高对经典美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青年人关注党史、敬仰英雄。

  红色故事不仅发生在中国,也与世界紧密相关。我们要用文明、和平、国际的眼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发掘题材进行创作。雕塑作品《马克思》立于德国马克思故乡,《百年丰碑》立于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讲述老一辈革命家旅法勤工俭学的故事,讲述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故事……它们不仅通过艺术阐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同时也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点击了解3月5日新华日报第13版—16版人文周刊详情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