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 文艺苏军笔下的脱贫攻坚、吴为山谈美术馆成网红、《觉醒年代》如何抵达年轻观众、小西湖
2021/03/11 10:16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15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那漫山遍野的热爱——文艺苏军笔下的脱贫攻坚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2021年伊始,一部“土味扶贫剧”《山海情》成为热议的话题,那么,在江苏,如何用文艺的载体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书写激荡人心的时代奋斗史?我们且关注近年文艺苏军笔下的脱贫攻坚。

  真实事件改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捕捉富起来、美起来背后的新面貌和新风尚……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文艺舞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舞台力作。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锡剧《追梦路上》、滑稽戏《桃花朵朵开》、黄梅戏《一个不能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新创扶贫题材戏剧11部,其中9部已经公演。一个个跌宕起伏、艰难曲折、牺牲与重生、抉择与不舍的故事,演绎了脱贫攻坚路上的壮美画卷,让我们洞见那漫山遍野的热爱。

  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剧照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事件改编,成为我省脱贫攻坚题材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10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颁奖,黄文秀、赵亚夫就是其中的两位。锡剧《追梦路上》主题鲜明突出,富有时代气息,在讴歌黄文秀的同时,颂扬了无锡这方盛产好人、充满大爱的热土。正在创排的扬剧《亚夫之光》则以坚守脱贫一线60年的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志愿者赵亚夫为原型打造。

  被称为江苏版“山海情”的《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和锡剧《追花》则分别以海安支教宁蒗教师群体和张家港专技人才对口支援贵州沿河为主要素材,展现了江苏对口教育扶贫过程中的情真意切。

  扶贫史诗,写在大地上,演在舞台上。流行于盐城、淮安、泰州等地的地方剧种淮剧,近年来成了展现苏北、苏中农民走在脱贫路上风貌的艺术载体。

  《大喇叭开始广播啦》重点塑造了一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狗不叫”书记的苏中基层书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故事。《首乌花开》关注的是“产业扶贫”,讲述了年轻的扶贫书记带领大淤村村民种植何首乌,让农民“走出贫困门,迈进幸福门”的故事。《村里来了花喜鹊》则聚焦文化扶贫,让一个基层文化站“代副站长”花喜鹊的形象跃然于舞台上。

  除了舞台艺术,文学、音乐、影视等众多艺术门类,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同样精彩纷呈。

  作家陈恒礼的《中国淘宝第一村》《苏北花开》、徐卫凤的《风行大地》、周淑娟的《贾汪真旺》等作品,从不同视角出发,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农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奋斗图景。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幸福蓝海等影视公司联合出品的20集时代报告剧《石头开花》,将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十大难题”,全景式、系统性地反映了脱贫攻坚这场重要战役、重大事件,实现了新闻性、艺术性、纪实性的完美统一。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剧照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才能“共情共美”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淮剧“苦戏”比较出彩,而《村里来了花喜鹊》则完全颠覆了观众的认知。轻松幽默又贴近生活的轻喜剧气质,将带着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情趣的新农村生活展现在舞台上,塑造的农村人物形象更是鲜活生动,充满俚俗情调。

  写活农村,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有所思,绝不是从技巧上简单“造梗”就能做到的。从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到文化扶贫村官,涟水县淮剧团10年创作演出了《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村官三部曲”,“传真又传神”的背后是主创深入生活的脚印。

  “10年写了三部曲,并不是我这个编剧有三头六臂,而是农民、农村、农业这个巨大的题材撑住了我的腰杆,充实了我的创作行囊,丰盈了我笔下的一个个文字。”编剧袁连成是苏北的一名乡村编剧,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从事戏剧创作后,又长年累月走在乡村,泡在乡村,扎根在乡村,他的作品几乎清一色是乡村。尤其是近几年,他一门心思写农民,用戏剧的形式记录下苏北农村从贫困到脱贫再到致富的历程。

  从《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到《村里来了花喜鹊》,10年间,家在盐城的袁连成有五年呆在涟水,吃在村里,住在村里,“这个‘吃’不是吃一两顿饭的吃,这个‘住’不是住三五个晚上的住,我下决心找不到抓人故事就不回县城。”创作《村里来了花喜鹊》时,他下乡采风三个多月,走访了20多个村庄。他说:“农村是我取之不尽的题材库,农民是我创作乡情的新导航。”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剧照

  正是因为真正地深入群众之中体会生活的冷暖,才能体悟生活的本质。那么如何将脱贫攻坚的“硬材料”巧妙地化在故事里呢?

  “西边有座山,东边有片海。山海本一家,客从远方来。”1月31日晚,由南通艺术剧院创作,反映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故事的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在海安大剧院开启巡演,海安市首批赴宁蒗支教教师景大明的艺术形象让人动容。

  无论是景大明翻山越岭找到了辍学的学生,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孩子母亲治病时说的那句——“你背着你的小阿黑(弟弟),我背着你阿咪(妈妈),我们一起下山”;还是宁蒗孩子故意给支教老师吃“巴豆”,不让他走的桥段……苏滇“山海情”,让台下的观众瞬间泪涌。

  剧中的“景大明”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群海安支教老师的群像。现实生活中,这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南通艺术剧院副院长杨晶说,在创作之初,带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去了宁蒗。走在大街小巷,都会有人跟他们讲“我是海安老师教的”;打车的时候,司机也不肯收钱,“你们是南通来的,我是海安老师教的,这钱我不能收”;还有饭店老板、宿管阿姨也都讲起了子女与海安老师的故事。他们说,海安老师教学生非常投入,有的老师去了两三年了,都没去过泸沽湖。

  “那种对海安老师由衷的感激之情扑面而来,孩子们瞬间理解了人物。”杨晶说,《索玛花盛开的地方》的演员以“90后”为主,从28岁演到60岁的主演,舞台下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但是从宁蒗回到南通后,他们的排练是痛苦却又快乐的,每个演员深情地“扎”在自己的角色里,每个主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青年音乐人胡水甚至为了这出话剧专门写了一首谢幕歌曲,“你是我梦里的,命里的,漫山遍野的热爱……”这是对脱贫路上的奉献者由衷的敬仰和礼赞,也同样是创作者的内心独白。

  “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关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知世界,成为他们内心希望成为的人。”在杨晶看来,这既是教育扶贫的最大价值,也是艺术之于观众的意义所在。

  不能为了演而演,要做新的思考

  作为涟水淮剧团的当家花旦,许晴每到一处演出,都把自己“关”在宾馆,哪儿也不去。“我们是个小团,没有替补演员,我这个主演不能有任何意外。”

  这样的“自觉”来自于对每一场演出的重视。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舞台真的太珍贵了。十年前,他们团还是个尴尬的存在:没有办公场地,没有排练场;部门不齐,演员行当不齐,服饰道具也不齐。由于无法演出,演员们每个人每月拿着300多块钱的工资,剧团濒临解散。东拼西凑了些钱创排《鸡村蛋事》,就是剧团最后的“自救”。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他们将发生在身边的农民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没想到一炮而红。从涟水演到淮安,从南京演到北京,一排就是三部,一演就是10年,在演绎扶贫故事的同时,剧团自己也脱了贫。许晴还凭借着出色的演技,收获了“白玉兰”奖。

  锡剧《追梦路上》剧照

  创排淮剧《首乌花开》,盐城滨海县淮剧团从最早构思,到打磨剧本,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剧本诞生更是困难重重,经历了四次专家研讨,无数次推翻重来,最后差点都赶不上排演。“扶贫剧不是喊喊口号,要真正去塑造人,打动观众,难度更大,也更具挑战性。”团长赵春节说。

  《追梦路上》的创排碰上了去年的疫情,主创们不得不在无锡封闭排练。“这个戏我们前前后后排了几个月,所有演员冒着酷暑,不断修改,不断提升,付出了很多汗水。”剧中黄文秀的扮演者是省锡剧团当家花旦季春艳,因为戏里有不少“文戏武唱”的桥段,工青衣花旦的她被“逼”苦练武旦功夫,吃了不少辛苦。“这个来自基层、带着泥土芬芳的最美人物,常常让我感动,饰演这个人物,也是对我的一次自我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季春艳动情地说。

  从海安到宁蒗支教,老师们需要乘汽车,换火车,最后再改马车。如何在舞台上呈现这一路的舟车劳顿?《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主创最终放弃了高科技的视频呈现方式,而是选择了回归传统,借鉴中国戏曲“一桌二椅”的表达方式,将四把椅子“变”成了不一样的交通工具,到了教室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课桌,成了讲台。

  脱贫攻坚题材的文艺创作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是攻坚克难的过程,既要有丰盈饱满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还要有精湛的艺术表达、深刻的思想提炼。对江苏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用一批优秀的脱贫题材文艺作品,给这个时代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扶贫题材创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扶贫题材仓促上马,为“演”而“演”,缺乏艺术提炼和人物塑造。有些创作者,缺乏创作热情和深入生活的能力,扶贫人物有同质化、脸谱化倾向,由贫到富的复杂过程,有的被简单处理为扶贫干部与懒汉等问题村民的“不打不相识”。

  一部《山海情》的热播,带给创作者更多思考:我们在塑造扶贫干部的同时,有没有更多去关照农民、贫困户等脱贫攻坚主体人物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我们在讲述脱贫致富的故事时,有没有针对复杂的情况进行深度的艺术开掘,建立新的价值框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接棒而来。时代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今巨大,召唤着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去发现、去提炼、去表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繁花】

  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拍照地”?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是审美的起点

  3月9日上午,“中国美术馆馆长谈网红展打卡拍照”话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名,目前阅读量已超1.1亿,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当前,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逐渐变成了“网红打卡地”,现在有一些观众来博物馆、美术馆,目的不是为了欣赏展品,可能只是想拍一张美美的照片。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谈到了这个话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为山认为,观众能到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本身也是好事情,欣赏美需要时间积累,拍照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起点。博物馆、美术馆应做好服务,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

  吴为山 睡童 青铜 11x7x6cm 作于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03年,该作品获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攀格林”奖)

  “现在,很多市民选择节假日期间来美术馆、博物馆度过,这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对于美术馆和博物馆而言,也代表着我们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吴为山说,美术馆和博物馆里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经典作品、精品,这些作品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展出,实际上也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在激励当代的艺术创造。

  吴为山 春风 青铜 15x5x5cm 作于1994年

  对于有些观众进来之后不认认真真看作品,而是热衷“打卡拍照”的现象,吴为山表示,这个现象是有的,但是不普遍。他认为,“大家能到展览现场拍张照片,本身是好事情。对美的欣赏需要时间的积累,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境界。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则是让广大观众进到馆里来;其次,到馆里来看展览能看得进、读得懂,真正让好作品的精神和美走进大家的心里去,这样才能起到以艺术化育大众的作用。”

  吴凡 蒲公英 1959年 52x33.6厘米 版画 中国美术馆藏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广大群众对美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吴为山说,如今中国美术馆里的少年儿童观众逐渐多起来,有的甚至是被车子推过来的婴儿。“我问父母,为什么婴儿也推过来呢?他们回答说,现在正在做胎教,小宝宝已经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让他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我觉得很有道理。还有一些学龄前的儿童在这里用蜡笔绘画,另外我还见到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孩子来看展览,一位小朋友就能全家人都聚拢到美术馆来一起看展览。”吴为山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年轻人、青少年代表着未来,要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美育。

  靳尚谊 塔吉克新娘 布面油彩 60cm×50cm 1984 中国美术馆藏

  近些年来有一些美术馆因为儿童打闹导致展品破损,怎样正确引导儿童观赏艺术品?吴为山表示,“孩子们只要来就是好事情,我们首先要对他们增强关心和关怀,加强馆里的服务意识与引导措施,让孩子们到美术馆、博物馆有秩序地参观和活动。”

  “爱心坐垫”传递中国美术馆春的温度

  吴为山以中国美术馆做的爱心小垫子为例,“过去许多小朋友到美术馆,是趴在地上、坐在地面上画画。现在我们做了非常漂亮的垫子,而且这些垫子都是以齐白石、吴昌硕这样大师的作品为元素做的,受到广大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爱。”

  2017 年 11 月 17 日至 26 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并主办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在中国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排队观展的队伍绵延 2 公里,与 11 月北京凛冽的寒冬相比,场面可谓异常火爆

  除了做好服务之外,吴为山还提倡美术馆、博物馆场所要做好宣传和导赏。通过各类媒体线上线下的宣传和导赏,让大家能真正了解到美术馆收藏的这些作品价值在什么地方、美在什么地方,这样观众们到美术馆欣赏原作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牛年初一,中国美术馆为观众送福

  “读懂展览也很重要。”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在展厅外设立了对馆藏品的解读,让观众进来之后更容易地欣赏作品,“让大家走进来之后,能很快融入到美的气氛中去。”

  吴为山提倡,全社会都应当来关心美、热爱艺术,将美术馆和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场所作为全社会休闲、学习、交流的场所。“不妨让大家都能到美术馆、博物馆拍张照片,这是一个审美的开始,也是对美术馆和博物馆今后有深厚感情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顾星欣

  【艺评】

  《觉醒年代》:主旋律如何抵达年轻观众

  文/陈俊池

  由于和伟、张桐、侯京健等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热播,该剧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觉醒年代》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其不仅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赢得极高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8.9分。

  引人注目的是,《觉醒年代》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追剧。根据视频网站的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对于主旋律,如何在表达宏大主题的同时,避免图解政策、空喊口号、生硬说教,一直是困扰创作者的难题。年轻人代表着未来,主流价值观念需要在年轻人身上得到弘扬与传承。这一回,《觉醒年代》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是如何抵达年轻观众的?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观照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并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再现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彰显出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历史逻辑。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部标准的命题作文。但《觉醒年代》不是从传统历史剧惯用的政治或经济范畴为切入点,而是以思想启蒙切入,从文化视角讲述国人从迷茫走向觉醒的历程。《新青年》杂志是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它有效串联起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和重要参与者李大钊的所有重要活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这三次历史事件。

  从一本杂志切入一段历史,《觉醒年代》选择一个“软化”的叙事视角,避免历史的讲述陷入枯燥与生硬,让概念与论断落地成为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

  在情节的铺陈上,《觉醒年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中国该往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不可回避的问题,转化为不同个体、不同理念的冲突和抉择。当时中国社会有多种道路选项,有的选择军阀专制;有的选择保皇,比如张勋;有的选择复古派,比如林纾、辜鸿铭、刘师培等;有的选择自由主义,比如胡适;也有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比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不同理念的冲撞,产生了一系列戏剧冲突,也由此带着观众回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在人物塑造上,《觉醒年代》的主线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者的人生轨迹,辅线则是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的成长历程。陈独秀激情四射、洒脱随性、不拘小节,李大钊沉稳厚重、朴实坚毅,蔡元培圆滑通融、大度包容,青年毛泽东充满理想、激情澎湃,鲁迅冷峻孤愤、以笔为枪……人物个性鲜明、饱满立体,充满感染力。

  《觉醒年代》令年轻观众有代入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剧中的好几位主人公是年轻人。譬如《青年杂志》创立的1915年,李大钊26岁,毛泽东22岁,邓中夏21岁,周恩来17岁,陈延年17岁,赵世炎14岁,陈乔年13岁……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是青春中国的青春担当。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牺牲时,甚至只有二十多岁。年轻观众可以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身上看到伟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心生敬仰的同时也备受感召,并启发他们勇于承担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留给他们的新使命。

  《觉醒年代》制作上的精品化和“电影感”,也符合年轻观众越发严苛的审美诉求。事实上,不论是对何种年龄层的观众而言,好的故事和制作都具备强大的吸引力。

  除了细腻的镜头、逼真的服化道、精益求精的细节外,《觉醒年代》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的意象表达。创作者多次使用隐喻手法,寄托他们对历史最深沉的情感。像毛泽东出场时,长镜头扫过芸芸众生,透过他的双眼呈现出一幅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图景:趴在地上的乞丐,野蛮的军阀驱赶人群,朝不保夕的小商贩,穿着精致的看客,穷人的孩子在路旁插标卖首,资产者的小少爷车内吃着三明治……这个场面既有强烈的写实感,也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配乐哀而不伤,因为从雨中毛泽东笃定的步伐,我们知道:星星之火已经出现,新青年的光芒终将穿透黑暗。

  剧中还有蚂蚁、青蛙、老牛、石板路上深深车辙、长城等重要的意象,这些艺术化的视觉符号,让观众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的思考。

  从《大江大河2》《山海情》到《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最近这批主旋律剧集在收视与口碑上获得极大的突破,成功打入年轻观众的圈层。一方面是,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拥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更愿意去了解中国走过的历史,愿意去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新使命。另一方面,这些主旋律剧集具有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符合市场规律,同时拥有厚重的内涵、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启迪,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市场性的统一。

  《觉醒年代》是又一个成功案例,它也给主旋律创作重要的启示: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点,以好的故事吸引年轻人,自然而然就能实现对年轻观众的精神引领。

  【新潮】

  续梦小西湖

  文/吴晓平

  小西湖,老城南一处逼仄的老街巷,家家门前晒马桶,细竹竿儿挑着内衣裤跨街而晾,这就是我曾经居住的地方——清晨哗啦啦刷马桶的声音里,回荡着我的青春;春风里迎街飞舞的裤衩,抖动过我的芳华。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我早已迁居新房,当年在小西湖呱呱坠地的女儿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连我们的外孙女儿也上小学了,小西湖的老房子还在么?其实,前些年我来过,感觉变化不大,也就兴趣索然。去年,新华社发文,夸小西湖是南京老城更新改造的优秀案例,小尺度、渐进式拆迁,保留了街巷肌理。于是,这儿的曲折小巷、古老庭院,忽然成了喧嚣都市里的网红打卡地,人们纷纷前来照相,喝茶,我就有些吃惊,隐隐还有些骄傲。前天,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我说,老吴啊,你曾经写过《寻梦小西湖》,说你是在这里谈恋爱、结婚的,能不能旧地重游,现场跟我们说说这段历史呢?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小西湖。果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小西湖风貌大变,街口竖起了一个花牌坊,吸引许多人拍照。迎街的老房修葺一新,千篇一律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街口一座茶舍还很现代,霓虹饰顶,落地飘窗,窗外一袖珍庭院,绿草茵茵,回廊莞尔。摄像建议我往里面走一走,拍拍深巷感觉。入巷数步,转角就见一庭院,挑檐下两扇木门刻着对联:“花开黄月季,琴奏紫云回”。房主老刘邀我进门,说这字是他自己写的,私人庭院里金鱼花草,雅趣十足。我说,你这是过去老城南的大户人家了,当年我们小西湖的大杂院,可没你这气派!

  摄像想拍我旧时大杂院,我说,早拆了,小西湖小学校园里的那棵梧桐树,原来就是我家窗下的。老岳父一生爱画,每日在窗前挥毫泼墨,画完后,还认真在画上落款:画于梧桐轩。

  所谓梧桐轩,就是大杂院里一间11平米的小房子,我们老少四代,吃喝拉撒,全在其中。最难忘我第一次拜见岳父的场景,破旧的老楼,地板一走三颤,妻红扑扑着脸在前引路,我扑腾着心跟在后面。看见聋哑老丈,不知是鞠躬好,还是握手好,一紧张,哗啦一声,踩破了地板,我一只脚陷了下去,尴尬地犹如单腿下跪……领着记者在校园里找到那棵老梧桐树,根茎暴露地面,树皮斑驳脱落,向上望去,虬劲的枝干刺破蓝天,新绽的嫩叶在悠悠白云的衬托下,青翠欲滴,如烟往事顿时一幕幕从眼前飘过……

  摄像很想拍摄一些当年逼仄小巷的效果,我说,这简单,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要想寻找当年生活的小巷,闻着臭味深入小西湖中心的厕所,就能找到。小西湖全是老房子,家家没有卫生间,清早一起床,蓬头垢面的妇女,顾不得梳妆,一个个或端痰盂,或拎马桶,纷纷去唯一的公共厕所报到。女的忙,男的也不闲着,憋了一夜的大便,尽快去厕所排掉。所以小西湖清早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茅厕,门口排了长长的队,性急的娃儿站在门口就尿,门前汪了一大片脏水。上茅厕的汉子也有经验,拣半块砖,下脚处扔一块,踩上去,奋力一跳,便进门了。厕所里臭气熏天,汉子们只能点上一颗烟,排排坐,边抽烟,边办事,亦成一景!

  厕所还在老地方,但早已旧貌换新颜了。闻不到什么臭味,迎街朝天敞开的化粪池已经不见了,绕过崭新的马赛克墙体,碎花小台阶上去,迎门洗手池雪白,水龙头随时可洗。男女分列两旁,小而紧凑,干净清爽。

  我站在厕所门外,对着镜头描述当年厕所的窘状,大概是声音太熟悉了吧,周边迅疾围满了人,一个个现场听老吴韶新闻。一个尖细的嗓音在人丛中高喊,老吴你忘本了吧!一走几十年,天天在电视里栀枝花茉莉花的,也不回来看看我们小西湖的变化!

  是一个老邻居,并不熟悉的老邻居。只是他们天天看电视,还认识我,我已经认不得她是谁了。老邻居今年七十,从小就住在这儿。“经常听你在电视里讲我们小时候的事,今天终于看到活的你了!”这位大姐风趣地说。她领我们去看她现在住的地方,越往里走,巷子越窄,两边低矮的屋檐几乎遮蔽了天空,阴暗潮湿的阴沟上,红红白白,不晓得什么肮脏物事,需要踮起脚尖,小心通过。摄像开心了,说,这才是他寻找的老街小巷味道。大姐一听这话,不高兴了,说什么味道不味道?我们天天盼拆迁,没人喜欢这瘟猫狗臭的味道!一听话不投机,我拉着摄像赶紧走。走老远,还听见大姐在背后喊,老吴啊,帮我们问问,这个渐进式改造什么时候才能改造到我们老百姓头上呀?

  钻出羊肠小巷,眼前豁然开朗,箍桶巷大街车水马龙,老门东门楼富丽堂皇,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记者叹息说,吴老师,过去读你文字,就觉得有点儿俗气。刚才憋住气从你过去住过的环境走过来,深深理解了。我说,是啊,之所以“寻梦”,是因为生我养我的小西湖常常来我梦中,挥之不去。“听到刚才那位大姐的话了么?”我说,“其实这时代大家都在寻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梦——老百姓都盼望早日过上好日子啊!”

点击了解3月11日新华日报第11版—14版文艺周刊详情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