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石西民的“新华情缘”、5G带来机会、江苏家训、嫦娥探月的贡献|人文周刊荐读
2020/12/04 09:37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58期)

  【记录】

  【悦读】

  【文脉】

  【百家】

  【记录】

  武汉重庆南京,《新华日报》老社长石西民的三段"新华情缘"

  石西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宣传、文化工作方面的杰出组织者,也是《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后的第一任社长。近日,石西民之女石小国女士来到《新华日报》报史馆,在一张张老照片和旧档案中,追寻父亲留下的足迹,讲述父亲和新华日报的三段情缘。

  石小国讲述父亲和《新华日报》的故事。 交汇点记者 张琦 摄

  烽火硝烟,他为“新华”发回战地报道

  “1943年,我在重庆出生,当时父亲就在《新华日报》工作。”《新华日报》报史馆内,在一张重庆时期报社所办“托儿所”照片前,石小国久久驻足,沉浸在回忆之中:“艰苦的抗战时期,包括父亲在内的报社工作人员忙于战时文化宣传工作。为了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报社办起了托儿所,那时的我就是托儿所的一名‘小新华’。”

  抗战期间《新华日报》托儿所老照片。

  在另外一张1941年拍摄于重庆虎头岩《新华日报》报馆门前的合影中,石小国一眼就看到了父亲熟悉的身影。照片上,石西民、吴克坚、陆诒、章汉夫、潘梓年、戈宝权等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并肩而立,意气风发。当时的《新华日报》群英荟萃,汇聚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书写了一段光辉岁月。

  《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时,主要负责成员合影,左二为石西民。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时期,父亲担任编委、编辑部主任。早在报社筹办和初创时期,他就参与其中。父亲这一生,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对自己的新闻生涯极为珍视和看重,对于自己和《新华日报》的几段情缘,始终无法忘怀,视为自己人生最华彩的片断。 ”石小国说。

  石西民,191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28年10月,他在上海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1929年9月,石西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他担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部干事,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兼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后改为《红旗日报》)的通讯员。《红旗》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白色恐怖环境下秘密出版的报纸。石西民采写的沪东工人运动的通讯,在《红旗日报》上发表,这是他最初的党报工作实践。

  石西民同志。

  在上海时期,石西民参与编辑《中国经济情报》杂志,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后又进入《申报》,担任《申报月刊》编辑。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一线采访,采写了大量华北、华东抗战前线的报道。

  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这是我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党报。由于南京很快沦陷,《新华日报》改在汉口创刊,时间是1938年1月11日。

  在重庆期间出版的《新华日报》。

  “父亲1937年11月就参加了《新华日报》的创刊筹备。”石小国回忆,在武汉时期,石西民主要担任要闻版编辑。从1938年6月开始,石西民又奔赴前线采访,他采写的《活跃在京芜的新四军》《一年来的新四军》《越过江南敌人封锁线》《陈毅将军访问记》等通讯报道陆续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他也成为受到读者瞩目和喜欢的知名记者。

  大智大勇,沉着应对反动当局种种刁难

  1939年9月,石西民奉命回到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编辑主任,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周恩来同志阅读《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期间,常常受到当局的刁难和打压,检查与反检查的斗争在双方之间激烈展开。作为主持报社夜班编辑工作的负责人,石西民组织大家采用违检、抗检、暴检等方式,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1941年1月17日晚上,石西民和报社负责人章汉夫一起,与前来坐镇监视的国民党新闻检查官斗智斗勇,使周恩来同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在第二天得以公开见报,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这份珍贵的报纸,如今就收藏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内。

  1941年1月18日的《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同志为皖南事变牺牲烈士的题词和挽词。

  1945年初,石西民改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他和报社同志一起,在重庆新闻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抗议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较场口血案”,他两次发起组织重庆新闻界大规模的签名信活动,将一大批新闻文化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在国民统区赢得了民心, 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

  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由石西民负责筹备事宜,“当时已选定社址设在中山路,人员都到齐了,机器也安装好了,试版的样报也印出来了,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报纸最终没有能够发行。”石小国回忆,1946年父亲随中共代表团来南京,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多月时间,但他在新闻界广交朋友,向民主人士宣传党的主张。他采访国共和谈,发表《时局的激流》《“拖”“骗”已到尾声了》《南京之秋》等著名通讯,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同年10月份离开南京时,他满怀信心地对新闻界的朋友们说:“我们很快会回到南京来的!”

  1946年,石西民随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准备南下的党内外文化界人士。宴会上,周总理宣布,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石西民同志受命担任《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后的第一任社长。

  “父亲接到任务后,立刻动身乘火车南下,车到蚌埠,淮河铁桥被敌人炸毁,他换乘大卡车,日夜兼程赶往南京。他和他的同事们,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解放了的南京。”石小国说,一抵达南京,父亲立刻将来自解放区的南下干部、隐蔽在原《中央日报》的地下党员等几路人马整合在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报纸出版工作中去。

  再回南京,《新华日报》在胜利凯歌中出版

  1949年4月30日,第一张南京《新华日报》呈现在百万南京市民面前。沉浸在翻身喜悦中的人民,在党报上听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那一天,几万份报纸被一抢而空,人们纷纷写信、打电话给报社,表达对拥有了自己的报纸的兴奋心情。

  1949年4月30日,《新华日报》第一次在南京出版。

  如今,这份《新华日报》收藏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新华社社论—庆祝南京解放》《东进我军解放苏州》……头版上的一篇篇报道,传递着解放的喜悦。这份快乐穿越了70多年,感染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参观者。

  从1949年4月到1951年3月,石西民在《新华日报》社长任上将近两年时间。当年的老报人、老员工回忆,石西民社长将战争年代党在解放区和国统区两种优良的办报传统相结合,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他坚持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强调求真务实,提出报纸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要文过饰非。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华日报》位于南京新街口的社址。 晓庄 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华日报》夜班编辑部的同志们围着马蹄桌忙碌着。 晓庄 摄

  他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成立了“新华之友会”,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新华日报》每天拿出一定篇幅刊登各阶层读者来信,倾听人民心声。在石西民看来,《新华日报》是沟通党和群众的一座桥梁,发挥着党的耳目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两周年之际,全体员工留下的签名纸。

  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内,保存着1951年《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两周年之际,全体员工留下的签名纸。记者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社长“石西民”的名字。“这反映了父亲的性格,他虽然是报社领导,但从没有搞特殊化,他始终谦逊诚恳,平易近人,关心每一个同志。”石小国说。

  1950年,新华日报全体员工合影。

  时任《新华日报》经理的王淮冰回忆,石西民对同志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对于年轻同志谆谆教诲,爱护备至。他特别指示要给夜班人员的宿舍挂上深色厚窗帘,避免噪音的干扰,让工作了一夜的同志们睡个安稳觉。当时在《新华日报》工作的李廉后来回忆,石西民社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次,李廉来到石西民在广州路的住处,走进“卧室”,只看到房间空空,一条灰色棉毯铺在地板上,旁边只有一个灰毯和一个军用背包。

  石西民(二排左五)和报社同事合影。

  看似无情实有情,终于读懂父亲“背影”

  石西民有六个子女,均学有所成。在孩子们的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石晓华是石西民的大女儿,也是我国著名导演,曾执导《泉水叮咚》等影片。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看到最多的是父亲的背影。那时,石西民在《新华日报》负责夜班编辑工作。每天晚上,石晓华要睡觉了,父亲却出门去上班,几乎没有和女儿在一起待过一个整天。

  晚年石西民。

  上世纪60年代初,石晓华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此前主管上海文教宣传工作的石西民调往北京。临走之前,父亲将位于康平路的住房上交,石晓华只能挤在学校无比简陋、号称“光棍楼”的集体宿舍里。石晓华入党时,组织上即将审查通过,父亲却突然主动提出,自己的女儿还不够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还要继续努力后才能加入党组织。

  如今已79岁的石晓华坦言,当时的她对父亲甚至还有几分怨气。但后来,直到父亲去世,她从人们对父亲的评价中,从对父亲一生事迹的回顾中,才真正读懂了父亲的“背影”,明白了父亲对子女的“无情”,恰恰是源自革命者高度的廉洁和自律。

  1980年,石西民夫妇在重庆红岩。

  石西民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长、中宣部秘书长、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宣传部长、华东局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要职,虽身居高位,但他对知识分子真诚尊重,对普通劳动者热情相待。三女儿吴捷和六女儿石小援回忆,家中保姆全身心照料着这个十口人的家庭。父母将保姆的孩子接来家中居住,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姊妹、姐弟相称,视若家中成员,关心他们的求学与工作。

  一次,石小援的老师来家访,石小援带着老师从后面的便门进入家中。父亲知道后,严厉地批评她:“老师是你第一个要尊重的人,怎么能让人家从后门进,要懂得从小事上尊重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华日报员工的衣服和家具,非常简朴。

  “对家人尤其是子女,父亲却始终严格要求,甚至带着几分严厉。”石小国记得,上中学时,一次她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兴冲冲地将成绩报告单拿回家中。“父亲看到老师对我的评语中有这么一句:‘勤恳朴实,不像高干子女’,立刻就发火了,他训斥我说:‘学校是怎么知道你是干部子女的?你的父亲不是高干,而是人民的一名勤务员!’”

  石小国回忆父亲。交汇点记者 张琦摄

  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对同志和朋友宽容仁厚,表里如一,对自己严格自律,清正廉明,对家人从不搞特殊化,这就是子女眼中的石西民,“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浙江浦江西民故居。

  石小国告诉记者,目前,石西民的家乡——浙江省浦江县已将石西民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石西民纪念馆也在广为征集藏品,将用丰富的展陈,展示这位新闻战士不平凡的一生。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悦读】

  5G产业, 带来了哪些机会?

  文/项立刚

  5G能做什么?5G产业有哪些机会?继在业界有非常大影响的《5G时代》之后,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最新力作《5G机会:5G将带来哪些机会,如何把握?》出版,用一线的观察、经验、预判与读者分享5G带来的巨大机会。

  5G带来的商业模式变化机会

  把握5G机会最简单、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哪些业务4G做不了,必须要用5G。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机会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机会就谈不上是机会。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往往看不到5G业务后面的商业模式的变化。这些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就是你的机会。

  我们用视频社交这个例子来看看5G的商业模式变化。4G时代社交开始有了视频功能的雏形,但是绝大部分社交还是以文字与语音为主要载体。随着5G的到来,因为速度更快,总体网络资源大大提升,大量用户都使用高清视频成为可能。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强大的5G通信能力,有了高清视频支持,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远程诊疗系统,用户通过高清视频接入医院端诊疗系统,不一定非得去医院。

  这个强大的诊疗系统还可以把病人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显示在医生的屏幕上,医生在与病人交流了解基本情况,对照病人的检查数据,决定病人是需要到医院治疗,还是居家治疗,抑或是指派社区医生上门辅助治疗,如打针等。

  这样的远程诊疗系统不仅可以防止交叉感染,还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降低因医疗资源不足造成的压力,甚至会大大降低伤医案件。

  虽然基于传统互联网和3G、4G都可以构建远程医疗系统,但要大规模普及,形成商业模式,5G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机会。一项产品或是服务能被广泛接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实现这种业务,不仅是产品服务本身,而是共同起作用的模式。

  低成本、不需要学习和维护、能方便提供服务,甚至还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和推广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5G不仅提供了能力,还能实现低成本、免学习,这才是发展起来的机会。

  精细化的计费将是电信运营商的机会

  在5G时代,除了建设网络之外,电信运营商还有没有机会?我相信除了建设网络卖流量之外,5G会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随着电信业的竞争加剧,电信业有放弃计费精细化的趋势。近年来,电信运营商搞不限流量套餐,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不限流量的套餐,不但会让电信运营商计费粗放,收入下降,还会导致不公平,而且一些用户的要求始终无法满足。而精细化的计费,就是使用得多的人多付费,使用得少的人少付费。

  比如,一个网络直播的播主要求他直播的时候,网络必须是畅通的,为此他可以多付一些费用。但是今天的网络对所有人都一样,收费一样,服务也一样,要堵所有人都堵,想多付费也不行,这就导致一些特殊的服务得不到满足。

  4G网络主要销售的产品是语音、短信、流量,产品较为单一,对这些产品的计费模式也在变得越来越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电信运营商的收入无法形成增长空间。

  5G却不同,首先它的产品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语音、短信、流量之外,还会有更多的不同产品。即使是流量产品,也有高速度流量、一般速度流量。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可靠性保证。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的安全级别,也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些带来的收入会远远超过卖流量的收入,形成电信运营商新的收入空间。

  上图为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查看智能检测机器的运行状态。

  区块链是不是5G的新机会?

  区块链会不会支持5G的发展,或者5G会不会促进区块链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服务,让区块链变得更加强大?

  对于区块链的通俗理解就是,原来老鼠把粮食存在一个洞里,如果被挖出来,一个冬天就没有吃的了,所以不安全;现在老鼠把粮食存在多个洞中,这就安全了很多。

  区块链最适合的场景是使用频度不高,但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业务。例如文物的数字身份证,所有收藏品建立一个区块链的系统。而通过多层技术建立起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节点,在某些层使用区块链技术也是可行的,但是这样的体系意味着这个系统其实还是有中心的,本质上不能算区块链。

  国家重视区块链研究,让很多币圈炒币的人非常兴奋。我相信认真研究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为了推动全民炒币,更不是鼓励创造众多的空气币,而是要把区块链技术研究透,用于社会管理和能力提升。而作为国家主权货币的数字货币一旦出台,一定会对众多的虚拟货币进行清理,不允许这些虚拟货币破坏数字货币的信用,影响数字货币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重视区块链技术,重视数字货币,不是币圈的大好机会,而是币圈的末日就要到了。

  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但由于它的低效率和高资源消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人类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做到完全不在乎资源和效率,5G就完全不可能用来支撑区块链的体系。

  【文脉】

  古为今用,江苏家训涵养优良家风

  作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出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文化专门史》今年已经推出了《江苏家训史》《江苏篆刻史》《江苏手工艺史》《江苏丝绸史》等多种,从各个角度呈现江苏文化的多元与璀璨。

  家训,素有“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之称,江苏是家训文献保存大省,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领衔编著的《江苏家训史》一书,对江苏历代家训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并通过吸纳借鉴,去芜存菁,使传统家训文化能为今所用,培育优秀家风,推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家训史》

  谆谆家训,江苏文脉的重要一脉

  何为家训?陈延斌教授说,“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在睦亲齐家、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

  古人教育子女 王子和 绘

  “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种:一是指规范、准则意义上的家范、族规或家教文献,由家族或家长撰写和制订,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约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实践,这两方面又相辅相成,彼此为用。

  中国的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对周武王的教诫,被学界认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

  从省域范围来看,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从汉高祖刘邦(江苏徐州人)的《手敕太子文》开始,历朝历代的江苏先贤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家训文化,很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龟鉴”,流传极广。“毫无疑问,家训文化是江苏文脉的重要一脉,撰写一部江苏家训史,批判继承这笔文化遗产,是存续江苏文脉乃至中华家训文化的重要任务。”陈延斌说。

  江苏家训,历经五个发展阶段

  历时数年编纂的《江苏家训史》,对江苏家训历史脉络做了完整梳理。陈延斌将江苏家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定型、拓展、繁荣和转向五个阶段。

  先秦至魏晋时期,是江苏家训的萌芽阶段。随着家庭结构从“同居共财”的宗族大家庭向“别居异财”的小家庭转变,一些具有家训性质的文献资料出现,如刘邦的《手敕太子文》等早期刘氏皇族的家族规训;

  汉高祖刘邦留下了家训《手敕太子文》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是江苏家训教化范式的定型时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生于南京的颜之推撰写了中国家训史上的经典著作《颜氏家训》,其提出的“胎教”“身教”“德教”等理念,为古代家庭教育活动树立了典范;

  宋元时期是江苏家训思想和实践的拓展阶段,范仲淹因开办“义庄”而创制的慈善家训和叶梦得谈论理财谋生的治生家训,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家庭风气产生的影响;

  《颜氏家训》

  明清两代是江苏家训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家训迎来了创作高潮,顾宪成、高攀龙、周顺昌、李应升等仁人志士的家训,为子孙作出了流芳千古的“身教”典范。以《庭帷杂录》《了凡四训》《内训》《女范捷录》为代表的劝善家训、女训涌现,则体现了明清之际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苏家训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转向。扬州何氏家训、南通张謇家训、无锡荣氏家训、体现了实业报国、毁家纾难的爱国主义情怀。

  陈延斌认为,一部江苏家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江苏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活史和奋斗史。

  填写“功过格”,江苏家训的有效传承

  从《颜氏家训》的作者颜子推,到《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庐;从建立中国第一块义田的范仲淹,到撰写《了凡四训》的袁黄;从仕宦家训传世的徐三重、徐祯稷、蒋伊、郑板桥,到硕儒士绅家的陈继儒、宋诩、石成金、焦循、王师晋;从勇斗阉党的义士高攀龙、周顺昌、李应升、何士晋,到抗清英雄顾炎武、卢象升、瞿式耜、夏完淳、阎尔梅…对这些各个时期江苏杰出人物留下来的家训,40万字的《江苏家训史》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

  朱柏庐《治家格言》

  在陈延斌看来,江苏家训的发展,在内容上贯穿德育为先的主线,在形式上强调有形的家训传德和无形的家风养德并重,在结构上紧密契合江苏道德文化发展的价值逻辑。“江苏家训深刻反映了江苏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变迁,是江苏家庭结构历史演化的客观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江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具体说来,江苏家训有着坚持“孝悌”为本、倡导“仁者爱人”、追求“积善成道”、注重励志勉学等中华传统家训的共同特性,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了凡四训》

  陈延斌举例说,江苏古代家训就极其重视格言警句对传播家训的推动作用。江苏昆山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采用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的格言警句体,影响深远,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

  历史上,江苏先贤在对子弟家人进行教育,还形成诸多值得吸取和借鉴的方法,比如,晚年隐居吴江的袁黄,在家训《训子言》中就传授了填写“功格”和“过格”的做法,他要求儿子每天认真填写“功过格”,这样就能“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古为今用,传统家训涵养优秀家风

  务实、诚信、崇文、敬业,古代家训中体现着江苏人文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而良好的家训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微观、基础的形态,其本质作用就在于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陈延斌认为,江苏家训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对于培育新时代优秀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在江苏家训中,发掘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几乎每一种江苏家训都将“立德”作为主要内容,强调子孙要“孝、悌、信、义”,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担负社会责任,注重诚信为本。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就在家训中就反复告诫子孙在经商中诚实守信,注重信誉。

  留下慈善教训的范仲淹。

  在江苏家训中,发掘崇文尚学的时代价值。“勤学”是江苏家训的重要内容,早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就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千年之后,这段劝学格言依然振聋发聩。

  在江苏家训中,发掘勤俭务实的时代价值。经世济民、崇尚实干,南通实业家张謇是实践经世致用思想的典范。他在《家诫》中提醒子女要勤勉谦卑,讲“善言”做“善行”,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著名实业家张謇的《家诫》石碑

  在江苏家训中,发掘敬业奉献的时代价值。江苏先贤告诫子孙要“敬学业”“敬事业”,积极服务于社会。张炳翔纂修《苏州张氏家谱》中这样论述“择术业”:“必有其业,然后心思有所归宿,手足有所寄托,自然不至为非。否则,游手好闲,渐至下流,而不可复返矣。”

  “无论古今,家庭始终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因此,家风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基础。希望这本书在记录江苏家训文脉的同时,也能古为今用,涵养优秀家风,为当下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借鉴。”陈延斌说。

  交汇点记者 于锋

  【百家】

  嫦娥探月,为人类科学贡献了什么

  12月1日深夜,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球,2日凌晨完成钻取采样及封装,吸引了全球目光。那么,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何在,又为世界科学做出了什么贡献?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2020中国南京矿物与文化高峰论坛暨矿晶鉴赏与投资研修班上作了详细解读。

  嫦娥五号的目标是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不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乌克兰、奥地利、巴西、印度、韩国等国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全球掀起了第二次探月高潮。

  其背后原因何在?欧阳自远表示,月球的重要性超出一般人的认识。美国人说,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的太空。月球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地球没法比的,使用激光武器和微波武器,只要1.3秒就可以攻击到地球上的目标。

  月球还可以帮助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月球没有大气和磁场,太阳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高得多,而且月球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如果能沿着月球赤道宽400公里,长11000公里的范围内修一圈太阳能发电设备,清洁能源以现在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激光和微波传回地球,可以供应人类所有的能源需求。

  此外,核聚变发电——像太阳那样发光发热——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要制造“人造小太阳”就需要用到氘和氚。地球上基本上没有氚,需要用稀缺的氦3替代,价格每吨40亿美元,但是太阳风在月球上留下了100万—150万吨氦3,而地球如果用核聚变发电,每年只需要100吨,可以供应地球1万年的能源需求。

  另外,月球上还有丰富的钛铁矿、稀土和铀矿,地球上很难达到的实验条件,以及作为人类探索火星和更远太空的基地。欧阳自远说,美国2006年出台新版《国家太空政策》,称“国家空间政策的目标是加强国家在太空的领先地位……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由此可见月球的战略性地位有多重要。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欧阳自远说,从战略上来看,中国确定了绕、落、回三个步骤,2004年大年初一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实施,总经费14亿元。当时北京在修地铁新线路,每公里造价7亿元,去月球的成本相当于修2公里地铁。

  嫦娥一号是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就像运动员甩链球一样,让它绕地球三圈再加速甩出去,然后再以适当的速度被月球俘获,飞得太快会与月球擦肩而过,飞得太慢会被月球引力拽住并相撞,美国和苏联多次发射就是这样失败的。

  嫦娥一号从地球到月亮花了13天14个小时19分,飞206万公里,最终离月球200公里,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通过激光测距仪一秒钟测一个点,嫦娥一号拍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全月图,同时分析了月球上14种元素、矿物与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出月球上氦3的储量为103万—129万吨,此外还探测了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所有成果无偿提供给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一年前上网供全世界使用。

  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5天飞了30万公里就到了月球轨道,绕月飞行的高度降到了100公里。嫦娥二号拍摄了全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图,全世界都在用。因为燃料足够,它飞到太阳和地球第二拉格朗日点,在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轨道上观测太阳235天,得到了人类有史以来对太阳观测的最好数据。它还飞到距离地球1000万千米的地方,为名为“图塔蒂斯”的小行星拍照,二者的距离只有860米,可以说是“间不容发”。现在嫦娥还在离我们五六亿公里的飞行,并于2029年回到地球。

  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进行了落月探测,着陆地点在月球虹湾,由于着陆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全过程由人工智能自主进行。这个难度有多大呢?欧阳自远介绍说,在4公里见方的降落范围内有10000多个撞击坑,着陆器在100米左右的高度悬停3次,确定着陆点后下降到4米高,再关掉发动机落在月球上,然后着陆车“玉兔一号”自己开下来。整个计划执行得非常完美。“玉免一号”上安装了很多仪器,一台天文望远镜使人类第一次在月亮上观测天文,一台望远镜观测地球,一台雷达扫描月球地层,取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数据。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道:“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经过申请,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把嫦娥三号着陆地点命名为广寒宫,周边三个较大的陨石坑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

  嫦娥四号2018年12月发射,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由于地球无法与月球背面直接通信,因此我国先发射一颗“鹊桥”卫星,在离月球6.8万公里的地方联系着地球和月球。嫦娥四号落在了冯·卡门撞击坑,那里是月球背面最大的撞击盆地,撞击时间是41亿年前,深度超过12公里,剥开了月球最古老的地层,我们就能以实际观测数据来研究月球45亿年前是如何形成的。嫦娥四号降落的地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这是继美国阿波罗基地之后的第二个月球基地,周边三个大坑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旁边的高山被命名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到目前为止“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上工作了22个月。

  今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欧阳自远说,嫦娥五号着陆之后先用铲子取月球表面的土壤,再打一个钻孔,土壤和岩石样本就留在钻孔里。接着返回舱将从月球上起飞,通过人工智能和飞船对接,踏上返程之路。

  如果飞船按10公里/秒的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就会被烧毁,所以特地设计了“打水漂”的方式,让嫦娥五号在大气层顶部弹跳几次,达到减速的目的,最终打开降落伞,落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

  欧阳自远表示,按计划嫦娥五号将在月球呆5个月,携带2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取样返回目前只有三个国家做了,美国6次带回382千克,苏联带回0.336千克,中国要在新地点,远离美国和苏联取样地点的风暴洋西北部,距离美国取样点1000公里以外。科学家们期望那里能发现20亿年前的玄武岩,这意味着月球活动期延续到20亿年前,而不是原来的30亿年,那将是了不起的发现。

  嫦娥五号被称作是收官之作,这之后就准备建设月球科研站,为2030年载人登月作准备,把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