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科技+创意+文化,新华报业成文博会网红打卡地
2020/11/20 21:37  新华报业网  

  集聚海内外优质文化资源,迎难而上,化危为机……11月19日至22日期间举行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长三角文博会”)上,各参会文化集团纷纷使出“看家本领”。其中,位于江苏馆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带来一系列体现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的融媒体产品,成为江苏展区的一大亮点。

  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在哪里挖下?历史上的瓜洲渡到底在哪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展示的“千问千寻大运河融媒体专题”,综合运用多媒体、AR/VR、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流连,拍照欣赏。

  而基于报史馆大数据、兼顾3D打印等技术的“生日报”交互体验,则以科技含量、创意思维和文化内涵,激起观众的参与乐趣,勾连起人文厚重的“江苏记忆”。

  李鹏程拿着自己的“生日报”

  输入出生日期、签下姓名、按下“打印”……52岁的李鹏程完成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吱吱作响的打印机便快速地“吐”出一份独属于他的“生日报”。一旁的工作人员随即娴熟地为报纸包上塑封,递到老李手中。久久注视着报头位置“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李鹏程十分感慨:“记得八十年代,我曾订过二十几年的新华日报,连特殊的合订本都买过!因为我是安徽宿州人,老家离江苏很近,当时大到国际国内的大事,小到天气情况,就靠看新华日报来了解。”现在,老李搬来上海,住在国家会展中心附近。他说,早已在手机上看新闻了,没想到今天来逛文博会,会在这里碰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展区,还免费领取到生日当天的新华日报,“真是很意外,也很怀念!”

  “出生那天国家出版印刷发行的报纸,记载着当天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现在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认识到“生日报”已上升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商品,近年来,新华日报社在多个重要展会场合免费打印“生日报”,把它作为特别的人文礼物送给观众:“让人知道自己出生那天,我们的国家还有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让一张报纸把人与历史连接起来,体现了一份报纸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成功运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成果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开放服务平台、提供互动式传统文化在线微课的“少年志”青少年学习成长融合教育平台、大型互动式融媒课堂“E起学习”……这些富有创意、互动性强、科技感十足的融媒体产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上海观众孙先生点开了“江苏紫金云美术馆”的屏幕,《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书画云展立刻呈现在他的面前。手指滑动,犹如漫步展厅,孙先生细细欣赏起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的作品“爱众亲仁博学济生”,旁边还有孙晓云对抗疫战士们的感悟:“白衣战士舍安危,忘生死,仁心惠世。”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书画云展是“永不落幕”的展览,“江苏紫金云美术馆”也是中国首个致敬抗疫勇士的云美术馆。在全国抗击疫情之时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新华日报开展了“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书画捐赠系列活动。新华云媒(交汇点新闻)线上搭建了江苏紫金云美术馆,用数字漫游技术将2813位江苏援鄂医务工作者的名字、1402位江苏艺术家的倾情创作和30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呈现其中。通过虚拟技术,观众如同步入了展厅,尽情欣赏一件件凝聚着江苏艺术家对白衣战士们感恩之情的书画作品。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于锋

  图片由记者现场拍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