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因为我们是记者
2020/11/06 19:22  新华报业网  

  11月8日,中国新闻工作者将迎来第21个中国“记者节”。何为记者?记录者也:追赶时代的脚步,定格民族发展的瞬间,在媒体行业走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用创新的语言、年轻的形式记录精彩的“中国故事”。虽说“万物皆可云”,他们对“现场”和亲身“勘探”却抱着近乎虔诚的执迷;在喧嚣浮躁的众媒时代里,他们努力奏响奋进、昂扬、充满正能量的时代强音——因为我是记者。

  节日前夕,无数新闻人仍奔跑在通往现场的路上。请允许我们向同行们说一句:节日快乐!

  伟大战疫

  我们时刻“在场”

  新闻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2月14日,“新华战疫工作群”里发布“召集令”,“期待奔赴武汉疫线!”“接受组织挑选!”的报名声一浪高过一浪,新华日报记者王世停几乎想都没想,当即报名,结果幸运入选。同事们是服气的。作为一位业务精湛的党报记者,王世停曾现场报道过里下河大水、响水化工厂爆炸案、雅安地震、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等重大新闻事件,称得上“身经百战”。但对当事人来说,到武汉,怎么干?得知将奔赴武汉的那一刻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

  新闻是对现实的“复制粘贴”吗?到了现场只是第一步,唯有思索的光芒才能穿透战场的硝烟。武汉期间,由王世停主笔撰写的一系列报道,对江苏援鄂医疗队所彰显的江苏模式、江苏经验、江苏力量做出了慧眼独具的观察:《“匡时济世”方见“医之大者”》,“立”住了抗疫名将、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前进!朝着“零感染、打胜仗”的战略目标》被湖北日报全文转载;《“光谷经验”闪耀“江苏智慧”》提炼出的“光谷经验”,被国家卫健委专门发文推广……这些报道为什么能“火”?“记者要有大局观。武汉‘遍地是新闻’,但动笔前要问自己,这篇报道是帮忙的还是添乱的,是鼓劲的还是泄气的?记者要敢于发出主流声音,恐惧弥漫、人心浮动时,记者要引导舆论、抚慰人心,传递大爱的温暖。”王世停言语铿锵。

  不只疫线是“现场”,疫情面前,所谓的“后方”报道传递的其实正是时代生活的“前方”。靖江日报记者张元记录下了一则身边的暖心故事:一位水果店老板收到了感染者何女士的外卖点单后,亲自将水果送到医院,还额外送上一份红枣,祝她“增强免疫力,‘枣’点出院”。这盒水果,何女士是拌着眼泪吃完的。张元感慨万分,记者要永远珍惜手中的这支笔,记录下时代洪流中那些最温暖、最闪耀的浪花,才能带给同行者以力量。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怎么书写英雄才能让人觉得“离我很近”?从投入疫情报道的第一天起,一向敏于思考的盐阜大众报记者姚梦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把问题的关键锁定在“写‘天生’的英雄,还是写普通人的英雄时刻”上。他说,其实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生”的英雄,更多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克服自我软弱的过程中走向自身的“英雄时刻”,“把这个时刻剖析、展现出来,让读者觉得很亲切、受鼓舞、有共鸣,愿意学习英雄、成为英雄,我们的战疫报道才是有力量、有意义的。”

  落笔成史

  记录行进的中国

  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记者庞丹阳有一件珍贵的“藏品”——一块薄如蝉翼的医用防护口罩原料,厚度只有156微米,是今年3月中石化仪征化纤首批下线的熔喷布。

  “人民需要什么,央企就生产什么!”抗疫最紧张的时候,中石化决定在仪征化纤上马12条熔喷布生产线,常规一年的工期被压缩到40天,中国恒天集团、中国纺织机械集团等央企纷纷伸出援手,“战疫国家队”开足马力。庞丹阳和同事在厂房各个角落架起摄像机,记录下600多名一线工程人员立体式交叉作业,白天,马达轰鸣;入夜,焊花四溅。

  然而原本要从德国或日本进口的熔喷头当时却无处可寻,网上唱衰中国制造的悲观论调又频频出现。关键时刻,央企邵阳纺机立下“军令状”:20天交付第一个熔喷头!一支支“技术攻关队”“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进入战时状态,硬把6个月的技术研发期压缩到20天。

  3月29日,12条生产线475台熔喷布设备提前5天成功投产,扬州广电12小时的云直播吸引了海内外2100多万人次观看。庞丹阳说:“何为大国央企?何谓国之重器?这背后的一颗颗中国心永远激励着我怎样做新闻,怎样做记者。”

  就在几天前,云南小凉山宁蒗县宣布脱贫摘帽,当地的扶贫力量中有一支来自南通海安的支教老师。去当地采访过的海安融媒体中心记者缪凡说,从1998年起,32年间有217位老师在当地教书育人,改变了当地教育落后的面貌,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

  今年9月,在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缪凡讲述了“海安舅舅”群体,最打动她的是朱朝书的故事。1995年,朱朝书在当地做班主任,常年患病的父亲来看望他,结果到了宁蒗一病不起,11天后就去世了。在整理遗物时,朱朝书发现了一套寿衣,是父亲悄悄带来的,谁也没告诉。如果没去小凉山,老父亲或许不会走得这么匆忙,缪凡问他,如果重新选择,还去支教吗?朱朝书回答了四个字:义无反顾。他说:“没有知识,孩子们走不出大山,我们不仅是在教书,我们是在救人。”采访结束时,缪凡对着二老的遗像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讲述中,缪凡展示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我把最美丽的青春留在了拉萨,正如曾经我的海安老师们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宁蒗。”写信的人叫胡正彬,是宁蒗宁海民族中学2011级“海安班”毕业生,今年是她在拉萨支教的第5年。

  支教的老师、上学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师恩大爱,变了的是小凉山的面貌,折射的是一个国家有质感有温度的日新月异。

  同样是山海远隔,常州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李均则当了一回民族友好的“邮差”。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实验小学和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是友好学校,两校五年级(2)班的孩子还建立了笔友关系。李均往返两地采访时,给两班孩子当邮差,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了清潭实验小学的颜嘉璐、肖垚一同前往乌恰,在他的手机里有一张照片,颜嘉璐和地丽娜孜·吐尔达力这两位小笔友见面时紧紧抱在了一起。因为这次采访,李均和乌恰的孩子也成了朋友,今年夏天,一位叫地丽娜孜的小朋友还给他发来一段视频说:“李叔叔,我考上内地新疆班啦……”

  李均说,常州援建的乌恰常州工业园吸纳了当地上千人就业,2018年当地成为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率先脱贫摘帽县,如今已经走在了全面小康的路上,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当地脱贫攻坚的艰苦卓绝,都被记录在新闻作品中。

  脚力为先

  跑到现场接地气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之中脚力为先。古人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鲜活的新闻线索,发出最接地气的报道。

  乡村干部报女记者许露露难忘自己2019年去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瓦铺村跟班采访第一书记周梅的经历。那一周,她看到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是怎样奉献的,周梅眼角的伤疤是在大雪天到山上探望贫困户时摔的,差点伤了眼球,她每天早上7点出门扶贫,晚上8点才回宿舍。另一个村的第一书记,两口子和老父亲分别在三个村扶贫,妻子把刚出生的儿子带到村里,在村民家里寄养了两年。

  而她自己,则经过了一次淬炼。她走过村民手脚并用开出的盘山路,也克服了对蛇的恐惧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她看到了当地人如何一点点摆脱没电没网喝山泉水的历史轨迹。回忆那段日子她很感慨:“有同行说过,脚下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勋章。走最难走的路,写最接地气的报道,到基层一线去,会让我们的新闻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周琳是关心下一代周报社的年轻记者,已经连续2年跟随泰州地区五老网吧监督员魏佩暗访未成年人上网。“4名组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到外地吃辛苦、做暗访。”周琳起初并不理解老人们,有段时间大家每天顶着30多摄氏度高温走三四公里,汗水浸湿了衣服,腌疼了皮肤,有时还会迷失方向,在巷子里绕了一圈又一圈。熟悉之后,她把自己的不理解说给老人们听,老人们说:“我们爱自己的子孙,所以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能保护他们是一种光荣。”这是一群有人格感召力的老人,周琳开玩笑地说:“跟他们在一起,我不仅在精神上成长了,连生活习惯都变了,甚至还戒掉了可乐,端起了泡着枸杞的保温杯。”

  几年来,周琳采访了很多老人,抗战老兵周仁甫从1995年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他说:“希望自己像只萤火虫,用微弱的光亮照亮学生的成长道路。”独臂老战士吴成到处做红色宣讲,他说:“我的幸福在孩子们的掌声里。”一次次采访,让她对老人们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情怀,那种身体力行的责任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写出他们的故事,则被周琳当作自己的使命。

  扎根生活,就会看到采写到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宿迁广播电视总台今年夏天策划了大型直播行动“乡村选美大赛”,每周以两村pk的形式展示宿迁的美丽村庄。记者彭静走访了12个打造成熟的特色村庄,采写了一个“连体房”的故事。

  在泗洪县的大王庄,她认识了王大成、王亚这对农民兄弟。哥哥王大成在村里养螃蟹,弟弟王亚在县城做生意,兄弟俩感情深厚但是聚少离多,家中一对八旬的父母如何照顾,成了兄弟俩的心病。经过一番商量,兄弟俩在村里买了两套联排的新农居,将两栋楼内房间打通,拆掉院墙,封上一扇大门,成了村里有名的连体房。

  采访的时候,彭静得知这个连体房里住着四世同堂的大家庭,14口人阖家团圆。看到彭静和同事来访,奶奶高兴地领着他们参观每一个房间,面对镜头爷爷笑着说了一句:“俺这是世外桃源。”

  彭静说:“他们只是乡村中最普通的兄弟俩,但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乡风文明,什么是幸福的小康。”散落在城乡大地上的鲜活故事还有很多,它们等待着更多的记者迈开双腿去发现、去传播,让人体会社会百态、人生百味,从一个个故事里感知我们生活的国家。

  “90后”们

  从“宝宝”变成“后浪”

  哪个“90后”在家还不是个“宝宝”?然而,战场无父子,上阵就是兵。在武汉疫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90后”记者王子杰不仅一点没娇气,还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让报社前辈们一下子记住了他。

  王子杰在武汉疫线入党

  听说很多医务人员想看武大樱花,他临时给自己加了工作量,拍下武大全景照,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赏武汉之春”融媒体行动;一再突破“安全距离”,医护人员不顾感染风险对病重患者施行气管切开,这5分钟内“险中求胜”的“生死竞速”,也被火速赶来的王子杰用镜头记录下。善于开掘战疫前线有温度、有力量的故事,综合运用短视频、全景VR、Vlog、云直播等融媒体形式讲好故事,这个年仅23岁的新闻人让人看到“90后”身上蕴藏的希望。王子杰也觉得,经此一役,自己又长大了不少:“以前我以为,记者就是写写稿子,现在才明白,在一个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时代里,依靠创意策划、慧眼挖掘和融媒体表达,才能使主旋律、好故事走进人心。”

  鸟儿的啁啾声里,“时代楷模”、著名农技科学家赵亚夫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踏过泥泞的小路,俯身田间视察,和农民交谈,在食堂里吃便饭,镜头还不时掠过圈栏里的猪羊、陡然被惊散的飞鸟……真实记录赵亚夫80岁生日当天的工作生活,斩获“5万+”点击量,一条标题为《赵亚夫的戴庄一日》的短视频作品,令人慨叹“不落窠臼,风格清新”。视频的主要策划制作者叫谢道韫——当然并不是那位东晋历史上的“咏絮才女”,而是镇江日报的一名“90后”记者。

  谢道韫在工地上采访拍摄

  怎样才能制作出“爆款”融媒体产品?“这根本是门‘玄学’啊,‘爆款’哪能预测?与其迷恋‘爆款’,不如踏踏实实追求内容。”尽管工作时间还不长,谢道韫却显得很有想法,“拿短视频创作来说,镜头语言的炫技是次要的,内容才是传播的基础。内容来源于生活,当我们把展现真实的、有力量的生活作为导向——就像我们拍摄赵亚夫时所坚持的那样,那么观众就会在记录真情实景的镜头前感到共鸣,然后自发地进行传播。”

  ——这番成熟老到的思考让前辈新闻人觉得,总被人们担心的“90后”,真的长大了。

  不仅长大了,活跃在新闻现场的“90后”也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奔涌的热血。不过,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的“90后”陈小璇清醒地知道,他们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当我觉得累的时候,我就想起曾经采访过的灌云县交通辅警侍东亮。在承担护学岗工作的数年间,无论风吹雨打、烈日当头,他几乎从不缺岗,总是用大手搀着学生过马路,或抱起走得慢的孩子送到校门口,由于长期站立、屈膝、奔跑,他的右膝盖患了脉管炎,左膝盖里长了肿块……在他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里,有我们‘90后’最需要汲取的力量。”

  无疑,稚嫩的他们仍处于“青蓝相续”的时代接力中,但奔跑的目标是明确的: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镌刻在逐梦小康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因为我是记者。

  交汇点记者冯圆芳王宏伟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