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周京新谈主题创作、舞剧《歌唱祖国》背后、毕加索《格尔尼卡》导赏、教我如何不想她 | 文艺周刊荐读
2020/11/05 08:36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99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周京新谈主题创作如何散发感人温度:

宏大主题须渗透微观特色


作为2020年紫金文化艺术节重要项目之一,“小康颂·第三届江苏美术奖作品展览”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这是江苏美术界献给全面小康的献礼之作、致敬之作,展示了江苏美术创作的雄厚实力。围绕着“小康颂”这一主题,江苏美术家们多姿多彩的艺术语言,让人印象深刻。展览期间,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以及两位参展艺术家代表尹悟铭、马帅,就艺术家如何做好贴近时代的主题创作,聆听他们的感悟与思考。

记者:周主席,您对这次展览中江苏美术家们的创作表现如何评价?

周京新:这届江苏美术奖有一个主题叫“小康颂”,对我们所有美术创作的同仁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检阅。这次展览发出通知以后,我和各地的美术家们做了一些沟通,也像平时一样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特别是年轻画家们的咨询,有的还发来了他们的创作稿。我感觉这次大家都是很有触动的,大家在主题创作上有了更加积极的意识,这是一个好现象。

江苏美术创作总体上实力不错,队伍也很好,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美术家正在茁壮成长、崭露头角,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支队伍当中70后、80后是我们的亮点,从这场“小康颂”展览中,能看到他们在主题创作上的不断成长。这个展览有进步、有提高,和前几届相比有新的气象。

孙宽 微风吹过山谷孙宽 微风吹过山谷

记者:这次展览是一次主题性展览,就入选作品而言,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京新:美术创作当中,部分画家们原来比较倾向于自我艺术表现、自我个性张扬。应该说大部分年轻画家,他们跨出校门以后,才较多接触到主题创作。所以这个展览与前几届比,我们多了一个目标,就是考察你的专业能力能不能和主题创作相融合。你专业创作的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你的抓手能不能抓住主题创作的脉?你自己的艺术创作味道,能不能与主题创作融合在一起,让主题创作也释放出独特味道,两者合二为一诞生美感?

从这次展览,能感受到我们的画家们、特别是年轻画家们的创作有成长、反省和调整,更多的是充实和提高。有一些作者根据“小康颂”主题,突破了原来的自我创作模式,让人比较欣慰。在主题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的准度更加明确了,更加有了切切实实的抓手。

记者:有了这样的抓手之后,艺术创作还要注意什么?

周京新: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的艺术感觉与摆在你面前的主题创作的要求,这两者一定要拍到一起去,而且要拍出节奏,拍出响声,拍出温度,拍出感人的旋律出来。

这次展览中,有些是非常基层的作者,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以前家里曾经可能就是农民或者是渔民,因为他的作品是很有生活的。如今他们有了艺术感觉以后,再回过头去表现他的生活时,眼睛里就带着一种艺术感觉和艺术关照,带着一种发现美的视觉去表现主题。

姜永安 村头的夜晚姜永安 村头的夜晚

记者:关于主题创作的观念与方法,是不是一些画家对此还存在认知不足?

周京新:是的。部分同行以前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认为艺术应该以艺术语言为主。但实际上我们看,古今中外被历史记载下来、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许多都是主题创作。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清明上河图》其实也是主题创作。

我大学一年级时到苏州写生,回来也模仿《清明上河图》画了一条步行街,体验到这个过程真的太不容易,你对街道、小摊贩都要一一了解。如果你把江南姑苏场景里的一座小桥,画成了一座北方的小石桥,就会出问题。

王爱俊 《渔民日记》之五 王爱俊 《渔民日记》之五

记者:所以说,想画好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需要我们怎样去向生活学习?

周京新:我觉得这里边可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年轻的画家们,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过了这个阶段以后,他们面对的主题与生活怎么去把握的问题。对于年轻画家来讲,这是必然会出现的“成长的烦恼”。

年轻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要交出一份答卷,画一张毕业创作,但不少人在闭门造车,有的人是对着手机画。闭门造的车,出了门是开不了的。所以我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创作摆到生活里去。

记者:在生活中的素材很丰富,主题也很多,我们又怎么去提炼呢?

周京新:我接触到的一些年轻画家,一讲到主旋律的主题创作,他就觉得跟我好像没什么关系,认为我不是搞这一类的。他自己画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小圈子、小范围、小情调,小视野。这个也没问题,但实际上我跟他们说,你说画里没有题目,可以,但你说我的画里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寓意、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感受或者寄托,这不存在。即便是画一面镜子,画一个花瓶,画一片很安静的树林,也是会有故事的。

我特别会跟年轻画家们谈,我们不应该对主题有一种漠视,甚至是有时候在创作当中刻意剥离主题和语言之间的关联。这种剥离实际上相当于你要求自己用一条腿跳着走路,形式和内容永远其实是必须要去协调的两条腿。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也经常跟学生们强调这一点,你们要去关照历史。放眼古今中外的美术经典,你们一定能够感受到一点:当一个主题摆在你面前,与你的艺术表现没有关联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单列的主题而已,它不是美术创作,不会产生感人的温度。另一方面,当一种技术语言和艺术主题面对面,老死不相往来,各行其是,甚至某些画家刻意去剥离它们之间的关联,刻意保持艺术语言的单一性。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语言实际上也是单一的,有血无肉、有筋无骨、有气无神。只有两者融合了,才能够形成艺术表现。

所以说,主题创作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也不是强加给美术创作的东西,是美术创作必须面对和必须去研究的永久性课题。

记者:主题创作与艺术家的个性怎么协调?

周京新:实际上主题创作的层面是很丰富的。一个大主题是一个宏观导向,但是你会发现它的层面非常细。我们的同行们,大家都应该有这么一个意识:大主题当中一定潜含着“可乘之机”。

比方说,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当中有很多皴法,其实都是从生活里来的。这不是画家坐在家里关起门来脑子里想一想,所谓“卧游”。披麻皴、牛毛皴这些技法,都是画家面对着实景,从里面抠出来的。他从实景当中、宏观当中,观察到甚至连肉眼都感触不到的一个微观的局部,把可以汲取的营养抠出来,吸收进来消化掉,变成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实际上,这种融合可以在任何一个层面冒出火花。

所以,面对大主题之下的微观特色,我们要有很强烈的意识,关照它,感悟它,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吴鸣 逆行者·守卫 吴鸣 逆行者·守卫

 

记者:这些所谓的微观特色、个性语言,要怎样去积累与发挥?

周京新:主题创作并不是说让人看到一个故事就行了。故事里边还要有人物,人物里边还要有性格。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他常年生活在什么地方?他身上有什么样的一种气质?他习惯于穿什么样的衣服?衣服的纹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传统中国绘画总结出人物的“十八描”,语言可以直接体现出这个人的精神体质。所谓语言就是“微观语言”,比如说吴带当风,一种飘逸的感觉,表现出来的是人物身上一种气质,最后也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语言的个性。

在主题面前我们是一个学生,我们也是一个对话者,对于主题性创作冷漠或者说抵触,起码作为一个画家来讲是非常吃亏的。

记者:这次展览给了您很多感想。展望未来,您有哪些期许?

周京新:这一次的“小康颂”第三届江苏美术奖作品展览,作为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一项重头戏,我觉得我们的幕拉得很成功,整个过程我们都得到了历练。在拉开幕的时候,特别是年轻的作者们在成长,他们拉开幕的这种动作、步伐越来越自信。我们展现出来的这台节目,也应该说有声有色。我觉得比前两届水平更、质量更高,整体更加整齐。

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行们,特别是江苏的年轻画家越来越有成果,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很欣慰。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作者有更好的成果出来。

尹悟铭 除夕我的一家尹悟铭 除夕我的一家

参展艺术家代表尹悟铭:

这次我的参展作品《除夕我的一家》是一件雕塑作品,也是源于春节回家过除夕的一种感悟。

我是1980年出生的。每一个除夕,可能我们都会有一些不同记忆。不管你平时有多忙,到除夕的时候,我们都会提着行李,带着问候,带着温暖,回到家里面和一大家子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老家的变化,包括家庭陈设、家具,特别是这些年来马路的变化,家乡整个面目一新,真的让我非常有感触,所以我创作了这件雕塑作品来表现“小康颂”。

以小家见大家,反映整个时代,这也是我的创作初衷。作为艺术家,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彰显时代的特征,要用事实说话。我创作的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很多观众在看的时候,包括我在创作的时候,都有一个感受,这既是我的家,也是很多人的家。

马帅 晚归 马帅 晚归

参展艺术家代表马帅: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小康的感受者和见证者,所以我将创作视野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观察常见的场景,想用画笔描绘我们身边的生活。这次参展作品《晚归》,描绘的是傍晚归家的人们,这个是吸引触动我的题材。

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又给了艺术无限的素材与思想,可以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笔墨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对我而言,希望立足于当下,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作品进行表达,艺术追求个性的传达,如何找到艺术语言和主题创作的契合点是我的方向。

泰戈尔有句话,“当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那我们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青年一代艺术家,除了追求艺术的高度,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角色。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繁花】

轻喜剧碰撞红色主题 舞剧《歌唱祖国》是如何炼成的

 

时光回溯到1950年国庆前夕,无锡籍作曲家王莘出差经过天安门, 眼见花团锦簇、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内心热血沸腾,萌生了创作《歌唱中国》的念头。几经波折,这首凝聚着爱国之情、民族之魂的经典曲目,最终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有“第二国歌”之称。昨晚,由无锡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歌唱祖国》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王莘创作这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为题材,呈现出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

从“正剧”到轻喜剧

《歌唱祖国》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是主创人员却从这个宏大的主题里,导出了一场接地气的轻喜剧,舞台上洋溢出满满的现代感。“该剧并非常见的线性叙事,而是加入了很多闪回和想象场景。”彩排现场,导演王舸对记者说,之所以选择以轻喜剧的方式去呈现,是希望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去讲述故事。从2019年年底起,《歌唱祖国》的主创人员就到无锡市荡口镇采风、创作。在那里,他们和王莘的家人共同探讨、揣摩角色的性格和习惯,去当地纪念馆详细了解王莘的生活经历,进一步丰富剧本。

今年6月开始,团队正式进入排练,将近两小时的舞剧,演绎出王莘不同年龄段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让王莘的“一生”丰满地呈现在舞台上。在主演刘迦和妻子王惠芬的扮演者秦熙看来,编导为《歌唱祖国》增加了很多新颖的元素,同时指导他们在表演中把握分寸,做到张弛有度。秦熙说,“很多动作不是仅仅从美出发,而是从人的真实感出发。比如妻子跪着擦地的动作,在寻常角度看,是没有艺术美感的,但导演对我的要求是不要把自己只想成一个舞者,而是一个真实的妻子。”导演王舸认为,在这部剧中,刘迦和秦熙已从单纯的舞者,逐渐学会了如何解放天性,完全“放下”自我。他说,“舞剧需要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如果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刻细腻,台上的剧情在观众眼中就会显得‘假’。”

舞蹈演员里也要有“明星

今年是舞剧井喷的一年,在刚刚闭幕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上,江苏多家院团交出了令人称赞的舞剧作品。而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审美和对舞剧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创作者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回馈观众。一个舞蹈演员,如何让台下的观众相信此刻台上的他就是一个作曲家?刘迦认为,关键是要相信自己就是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如果我自己都底气不足,又怎么可能说服观众呢?”除了研究《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的外形、揣摩其内心活动外,刘迦特地找了一位钢琴老师,加急“速成”了《歌唱祖国》这首钢琴曲。从完全的门外汉,到可以行云流水地演奏这支曲子,刘迦花了好几周的时间去训练钢琴演奏。

1991年出生的刘迦,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在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中一战成名。在粉丝心中,他是偶像一样的存在,有人调侃他“始于颜值,终于才华”。在刘迦心中,如今舞剧早已不像数年前那么小众,2019年,《永不消逝的电波》强势破圈;如今,很多人又因为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而了解舞蹈这门艺术,感受这一艺术门类的力与美;最让他感动的是,《歌唱祖国》11月4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开票两天票就全部售罄,不少粉丝从电视屏幕前追到剧场……刘迦说,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最幸福的事是能拥有舞台,拥有观众,在剧场里跳舞是最过瘾的事。他说,“从五岁接触舞蹈,我就只专注于跳舞这一件事,也只想靠自己的专业本领活跃在舞台上,给更多的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刘迦视现代舞两位大师玛莎·葛兰姆和皮娜·鲍什为自己的偶像,更欣赏皮娜·鲍什一直舞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专业精神。“一生只为了一件事情倾尽全力”成了刘迦的精神指引,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名气,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舞蹈工作者,“只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练就一个舞蹈演员强大的内心,成就未来的辉煌。”

为艺“痴狂”,家国情怀砥砺相传

作为演员,在演活人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肢体和表情,更要揣摩人物深邃的精神世界。“我本人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而王莘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但在一次次排练中,我从这种完全不相似的性格中找到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对艺术的痴狂,也就是俗称的‘较劲儿’。”刘迦告诉记者,在剧中,当《歌唱祖国》的曲谱初次被《人民日报》退稿后,王莘曾颓废迷茫,但在妻子的鼓励下,他不眠不休地创作改稿,一次次跑到学校、工厂、田间地头去传唱自己的作品。在刘迦看来,王莘的经历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成功从来不会轻而易举,一个人的付出和得到从来都是成正比的。刘迦想做的,就是通过舞蹈语汇,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份对艺术的坚守和付出。“最大限度地燃烧自己”,是刘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剧中,《歌唱祖国》的旋律最终传遍祖国大地,歌声中,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而在舞台的快速闪回里,“王莘”和“王惠芬”两人经历了疾病、老去的人生历程。从年轻时的纯粹浪漫,到垂垂老矣时的无限感怀,老一辈艺术家的家国情怀,随歌曲流淌在每个观众的心间,也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坚守初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力作。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吴雨阳

【艺评】

惊心动魄的《格尔尼卡》

 

文/陈世宁

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格尔尼卡》则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是以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滥杀无辜生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

悲愤催生的时代杰作

1937年初,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毕加索将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正值艺术家创作构思的酝酿阶段,1937年4月26日,悍然发生了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惨烈事件。连续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太多的平民百姓,致使格尔尼卡几乎化为平地。德国法西斯的这一罪行立即激起了国际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受约壁画的创作题材,以表达对战争罪犯的愤怒与抗议,并借以悼念在此次悲剧中不幸遇难的人们,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该作品长7.76米,高3.49米。

《格尔尼卡》以极具象征性的艺术手法突显了这场悲剧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画面以昂首悲怆的牛和怒吼的马为构成要素,周边有仰天嚎哭的母亲抱着被弹片夺去生命的孩子,有从着火的屋上摔落下来痛苦挣扎的女人,有在空袭中奔跑躲避的平民,有牺牲的战士依然紧握断剑的躯体,更有被轰炸而肢解的人体的不同部位,画面笼罩在一片恐怖残忍的血腥场面之中,强光黑影的渲染有力地烘托着画面的主题,俨然流露出画家极度的悲愤之情。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将具象的可视可辩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形态的组合,使作品的诸多形象在严密的结构之中彰显出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毕加索的色彩感觉是极为杰出的,然而,他为了这幅作品主题的需要,则以黑、白、灰为主旋律,以悲剧性的色彩和激动人心的造型艺术语言,有力地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和罪恶。

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

毕加索1881年10月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市。他从小就显露出特有的艺术天赋,其惟妙惟肖的剪纸,自由地绘画,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他为天才。1895年,毕加索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2年后又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早年油画作品曾获得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他的艺术之路有几个重要节点: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随后一段时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也是他的作品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些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整个画面,画中形象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消瘦且孤独的下层人物。

1904年春,加索在巴黎定居下来,随之进入“玫瑰色时期”。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欲念和希望的时期。

1905年下半年,毕加索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精神,显示着他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并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他刻意吸收原始艺术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次年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创作了《 亚威农的少女》,以立体主义的面貌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手法的传统绘画。

此后,他又经历了“解析立体形态”以及“超现实主义”的探索与追求,为形成(《格尔尼卡》)作品中撕裂的造型和深邃的象征做出了坚实的铺垫,或者说,(《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艺术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艺术家

1944年10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于是这个消息成为当时巴黎街头最热门的话题。

不久,毕加索在《新大众》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声明,他说道:“参加共产党是我全部生活、全部事业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因为,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把绘画看作是单纯的、供人玩赏与消遣的艺术,而是有意识地要通过绘画与色彩——既然它们是我手中的武器,不断地深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使之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他还说:“从根本上讲,我一直与共产党是相通的,……难道不正是共产党在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去帮助现在和明天的人民变得更清醒、更自由、更幸福吗?”

毕加索一生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爱憎。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城市,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为世纪和平大会创作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又一影响深远的名作。

(作者系江苏省油画学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新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文/沈鹏

我在家乡南菁中学读高中时,来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李赓序,他思想活跃,爱好文艺。有一次上课,在教桌上放了一架留声机,这可是个新鲜事物。同学们走向前面观看,又惊又喜。李老师放了几支曲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我如何不想她》,我很快大体记住了曲调歌词,在心中默念,又找歌谱,回到家里独自朗声歌唱。我喜欢这首歌含有多种复杂的感情,深沉的爱与淡淡的忧伤交织着,具备多种色调、时空的变幻。那时期,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以爱情歌曲解读这首歌的。

高中毕业时举办文艺活动,我登上讲台,唱我喜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当时,算是比较大胆的举动。登讲台我不发怵,此前我参加英语演讲、普通话演讲都名列前茅。而这首歌唱爱情的诗曲,在当时相对闭塞的环境下,以我的年龄,不免有些腼腆。终于,对音乐的痴迷、对诗歌的酷爱,让我唱出了“天上飘着些微云……”,直到最后“枯树”“野火”“残霞”,要变调,唱起来越发艰难,提升了激昂的情绪。同班一位音乐老师的得意门生陈寿楠,他认为我的“音色”好。什么是音色?应当是声音的色彩、色调吧!我自幼学书、画,隐约悟到它们与音乐的微妙关系,对后来书法创作大有益处。诗、书、画、音乐之间的融合藏在潜意识深处,当付诸创作、表演的时候,自然上升到意识层面。怀素《自叙帖》中有“怀素自云初不知”便是。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1926年被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从此广为传唱。两人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和西方文化修养。刘半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推进了白话文改革,他首创的“她”,既是女性的表征,更有多方面的含义。

《教我如何不想她》当然离不开爱情。这首歌寄情于景,以景抒情,四个段落囊括“天上”“地下”“月光”“海洋”“落花”“鱼儿”“燕子”“枯树”“野火”“残霞”……贯穿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流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古今共有的浩叹无数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发。到刘半农那里,为着想“她”,把自己置身于时间与空间无限久远的坐标,与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

《教我如何不想她》,无疑更是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作者远隔重洋,感染着欧风美雨,这时古老的祖国迎来了与封建主义决裂的“五四”运动,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科学),充满新的生机。《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歌曲自身又渗透着浓浓的爱国精神。

“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我之时颜色死”,我在《自述》组诗开始落笔,写下了上面两句。我生之日,正与日本发动“九一八”侵略战争同年同月,随着年齿渐增,越发感受到那是何等样的生活……我们逃难,全家挤在小木舟上渡长江,我们徒步行走,父母身上系着大布包,那是我们的全部家当生活用品。我们头顶上响着涂太阳旗的飞机低飞擦过。脚底下沟壑、泥泞,路旁有和我们同样的难民艰难行走,有的过于困乏倒下了,也许是永久。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故乡啊,你在何处?

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南菁中学的五年期间是我一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我真正学到那个年龄的青少年应该学到的学识。我擅长文学,学得不太好的物理、数学,直到现在也还起作用。我学到的与其说是知识大海的点滴,不如说是数理的“思维”,参与到文学艺术中融会一体,每有所得,其乐无穷。

在中学阶段,除了文化知识,我学到最可贵的唯有爱国精神。有的老师上课时提到东北三省,边讲边流泪。有位陈昌言老教师教语文课,国学根基好,性格幽默。有回上课,进教室一语不发,背着身子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亲日”,接着慢吞吞地说:冬天的太阳很温暖,夏天太阳灼热难受,“亲日”,合乎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黑板上的大字是指自然现象还是什么?要我们回答什么?这作文怎么写?让每人自己去想,交白卷也无妨。

故乡有古老的城墙,在通往南城的大门,上端赫然四个大字:忠义之邦。如此重大的荣誉,是从明末20多万无辜百姓抵抗30多万清兵得来的。那场决死斗争持续81日。

我们竟然还有不能走出“忠义之邦”城门的时候。家有亲戚住在南城外,一向有互相探望的习惯,突然四个大字下面来了守门的“鬼子军”。你要出门,先搜身。过往的人大多习惯用旧布打包,里面装着各种生活用品,必须自动打开,一一检点。更令人发指的,还要向“鬼子兵”鞠躬。遇到稍不如意,还会招来打骂。

宁肯全家被关在“忠义之邦”,不出城!是我父亲最好的选择。每遇节日,思念亲友之心格外迫切,可是保持人格、维护故乡的尊严更为重要。教我如何不想她,青少年时代的爱国爱乡之心就是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养成的。

1949年10月1日将近正午,划时代的开国大典刚举行过,我们一批南来学子挨近天安门,听着空中持续的礼炮高鸣,环顾周围群众熙来攘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陌生,充满蓬勃生气。啊!我们处于全国核心的核心。一辆卡车摇摇晃晃把我们拉到著名的风景区香山——这是我要长留的地方吧!

我那时刚好18岁,除了去南昌,再没有这般出远门。从北京往南想,经过黄河再到长江,解放军于1949年4月21日从东起江阴西至九江的辽阔地带渡江。那时我想到一千公里之外的家乡——黄山要塞炮台、兴国塔、君山、大街、南街、中街、堰桥、城墙、护城河、体育场,还有鳞次栉比的商店、雕梁画栋的住宅。高中毕业时唱着《教我如何不想她》告别故乡的人,怎能不思念那个刚毅又柔和的故乡。而今,他已十二次蝉联“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教我如何不想她!我怀着十二分的虔诚向教育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城南小学、南菁中学致敬。城南小学离我幼时生活的外婆家很近,南菁中学138年的悠久历史在全国罕有,人才辈出,是江阴文化教育的一个亮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才知道,城南小学是由我的外祖父王逸旦卖掉家产首创的全县第一所小学。王逸旦的胞兄王心农抗战期间担任过南菁中学校长(时为上海私立漱兰中学)。于是乎,我对母校的感情又浓浓地深深地注入了一份亲情。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歌声,永远在心中回荡。

(作者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