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退役运动员华丽转身:走下赛场,人生依旧精彩
2020/09/24 19:19  新华报业网  

  昔日田径冠军

  变身潮店老板娘

  凌晨两点。王亚梅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索性披上衣服给店长打电话:“衣服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明天上午还是给客人统一退款吧。”

  衣服是一款供客人线上团购的日式风衣,价格三四百块,王亚梅熟识的老客们仅仅看打版图就订了70多件。但是等王亚梅收到衣服时,无论是剪裁还是用料,她都觉得差强人意。店员们轮流试穿了好几遍,认为质量还是过关的,可王亚梅当晚还是失眠了。

  此刻大部分客户都已经收到了衣服,也没有任何客户向她抱怨“不好看”或是“质量一般”。

  退?还是不退?王亚梅思索良久,还是决定全额退款,等于把这批风衣白送给了客户。“损失大约几万块,但我觉得值!有的客人跟着我的店买了十几年,我不能降低她们对我的信任度。”在她眼中,经自己手卖出去的衣服必须让客人感到“超出预期”,她才满意。

  从退役后自主创业的昔日跨栏冠军到圈内有口皆碑的潮店老板,这个转型对于王亚梅并不容易。当年她头上这顶“全国冠军”的光环就能吸引不少粉丝,如今,客户对她的认可更多地来自对她本人的认可。“我是忠粉一枚,她家质量靠谱,老板直率诚信!”“线上线下都买过,经常回购!”“质量没话说,亚亚也很‘胎气’!”……这些都是王亚梅微店客户的留言,也是她用细致诚恳的服务精神换来的用户黏度。

  “亚亚”,一开始只是家人会叫王亚梅这个小名。慢慢地,闺蜜、教练、客户都亲昵地叫她“亚亚”。“亚亚”说:“现在我都不习惯别人称呼我全名啦!”从“王亚梅”到“亚亚”,昵称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小转变;运动员身上的那股闯劲,让她从不会在一个舒适区里待太久。

  2004年,曾获得过全国赛事400米栏冠军的王亚梅正式退役了。从清凉山体校结束实习后,先后当过体育老师、健身馆教练的她进入了职业迷茫期,眼看着积蓄即将耗尽,灵机一动,她想到了做服装。出于对潮牌服饰的喜爱,“亚亚时尚魅力”小店开了起来。新世界中心、天之都广场、莱迪、淘淘巷……多少南京当年的潮流风向标都有过王亚梅的踪迹。鼎盛时期,她一个人在淘淘巷有三个铺面,是这里大名鼎鼎的“人字拖女王”。

  2011年,王亚梅去广州进货时,供货商介绍了一个叫“微信”的社交软件给她。已经感到店铺人流量明显下降的王亚梅,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把客户往微信引流。那一年,她成了首批撤出淘淘巷的卖家之一。

  今年疫情发生以后,王亚梅关掉了新街口的店面,将业务重心全部转到了河西康缘智汇港写字楼上的服装工作室。虽然网上销售占了王亚梅公司相当大的份额,但她从不看衰实体店铺。河西工作室的设计和规划几乎是她一个人完成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点点地填满这个工作室,王亚梅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这间“亚亚时尚潮品汇”开业那天,楼上楼下高朋满座——多年的闺蜜、VIP客户、曾经的教练和领队、南京体院的队友、社会各界的好朋友,等等。亚亚说,对于像她一样的退役运动员,江苏发展体育基金会设立了相应的项目,不论自主创业还是生活困难,都可以申领援助,但退役运动员想再塑辉煌、找到在社会上的位置,“心气”和“心态”更加重要。

  到底是什么让昔日冠军成功跨界?

  肯吃苦是必须的。创业之初,王亚梅经常一个人坐着夜班火车大包小包地从上海七浦路进货,一个人跑到东莞的工厂里开辟货源,没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大概早就放弃了。

  还要反应快,执行力超强,做事有计划性,迷惘时迅速找准方向。王亚梅常常能先于别人一步,走在潮流前沿。这不,记者采访她时,她和一位咖啡师正精心挑选着咖啡豆。她打算在工作室楼上开一个咖啡店,平时可以做VIP客户的艺术沙龙、烘焙花艺课等。从动了这个念头到咖啡机落地进店,只花了一周的时间。

  退役16年来,从昔日的跨栏冠军到服装店老板,王亚梅切换的“赛道”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熟识的朋友看着她把人生道路走得风生水起,无不感慨。但细究其中的关节,多年运动员的生涯塑造了她爽气的性格,培养了她规划工作、制定目标的习惯,更决定了她“诚信加诚心”的服务宗旨,这才有了她今日事业的成功。在王亚梅心中,“亚亚”的小舟只是刚刚扬帆起航,未来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她去乘风破浪。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离开“14米剑道”

  投身青少年素质养成

  下午4时许,南京艾鲁特击剑俱乐部的灯光亮起,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刚放学的中小学生们,把书包匆匆递给父母,忙不迭换上击剑服、戴上面罩,燕儿归巢一般,冲上剑道。小一点的孩子在教练带领下做热身运动,排着队,从剑道的这头“呼啦”跑到那头。大一点的孩子和教练进行实战演习,有模有样地扎起马步,进攻,抵御,试探,接着出其不意,直直地向前方刺去——剑身由于力的反作用而弯曲。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小脸儿红扑扑的,有的已经满头大汗。

  这一切,馆长陈滕书伟看在眼里,每天这个时候,他总要在场内巡视。书伟是九零后,高个儿,长得很萌,带着点腼腆。2008年进入江苏省击剑男子花剑队,2016年正式退役并来到艾鲁特击剑俱乐部,2016年正式退役并来到艾鲁特击剑俱乐部,其间作为职业运动员的八年里,他曾和队友们一路披荆斩棘,夺下全国击剑锦标赛团体第二、全美击剑锦标赛团体冠军的佳绩。

  “击剑很帅,充满艺术感。它不是拼蛮力的运动,讲究策略、技巧、专注力和反应力,一下子吸引了我。”陈滕书伟陷入回忆。电影《特洛伊》里,饰演英雄阿喀琉斯的布拉德·皮特,曾凭一段精彩的击剑表演,折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书伟笑着摇摇头,“再帅气的运动项目深入进去都会很枯燥。直刺、转移刺、向前一步刺、向前两步刺……你必须成千上万遍地训练每一个招式,和手中的‘武器’不断磨合,才能最终逼近那种类似‘人剑合一’般的剑感。”

  书伟的运动衫上,印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国旗。看到它,热血青春又在心头翻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不是关乎“成功”,而是关于“成长”:“一场32进16的比赛,处于多轮比赛的‘初级阶段’,似乎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由于‘剑逢对手’,这场比赛反而打得最为焦灼,对我的提高也是最大的。而当冲过了某个关坎之后,输赢变得没那么重要——能够和国家队选手、和比我强大的选手过过招,输给我所敬仰的人,这个拓展和学习的过程,比夺冠更值得回味。”

  因此,当教练委婉地建议书伟退役时,他有点难过,但还是迅速地释然了:“教练的话我至今记得:真的,人有时候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我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学会分清: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外界灌输给我,让我误以为自己想要的。我才发现,原来我没那么想得冠军,毕竟冠军只有一个。”

  剑道很窄,长14米,宽约2米,稍不留心就会掉下去。但,人生的舞台远比剑道宽广。书伟退役进入俱乐部工作时,恰逢击剑行业开始走出“小众”、蓬勃发展,家长们越来越愿意把孩子送进击剑俱乐部,帮助他们训练专注力、强健身心、锻炼体魄。由于是从省队退下来的,馆里的同事一开始以为书伟会有点“傲娇”,但看了他训练孩子时的耐心和技巧,一下子觉得服气了。

  “你面前有一堵墙,你是直面它,推倒它,还是绕过去?选择绕过去的,你还是会遇到下一堵墙,还是得去面对。不妨从现在起直面困难,把眼前的墙粉碎掉。”面对有畏难情绪的孩子,书伟常常这么和他们谈心。

  当听家长说起孩子练击剑后性格变坚强了、能吃苦了,学习上更专注了,写作业效率更高了……陈滕书伟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和满足。但作为一位昔日的优秀运动员,他最希望通过击剑运动教给孩子的,还是一份拼搏向前、无问西东的人生态度。

  “学体育的孩子很少做出过激行为,因为他们永远在承受失败。有的小朋友在馆里表现得很厉害,出去比赛一塌糊涂;回来继续努力训练,出去比赛又输了。好容易省里比赛赢了一回,到全国比赛又是一塌糊涂。在竞技场上,流汗、流泪是必然的,鲜花、掌声是偶然的。”书伟说,竞技场是对人生的最好预演,在场上经历了更多风雨,精神才会变得更加柔韧。

  从摘得国际大奖的运动员,到默默无闻的击剑教练,再到全国顶尖击剑俱乐部的馆长,走下赛场的陈滕书伟转变了人生的“赛道”,一样收获了精彩。他觉得,其实生活不是只有“更高、更快、更强”,它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方面。比如,眼前这些孩子们,就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价值:陪伴他们在成长的黄金时期“冬训”,就是在帮助他们为漫长坎坷的人生储存意志、耐力和能量,让生命的花朵离开“温室”依然娇艳。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甘为人梯

  追逐心中的“羽球情结”

  从四岁开始拿起球拍,羽毛球已经陪伴着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项目主教练张锐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兜兜转转,角色变幻,这位前羽毛球全国冠军曾一度以为自己已彻底告别了羽毛球。但那份深埋心中的羽球情结,却驱动着她再次手握球拍,将一身球技传授给孩子们。

  “打高远球时,球拍面要稍微向上,手臂向前上方发力;打平高球时,拍面向前,击球点稍微靠前,手臂向前上方发力。”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羽毛场地上,张锐正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击球技巧。望着一个个在网前跳跃的小小身影,她似乎看到了九岁时的自己。

  张锐来自徐州的一个运动世家,爸爸妈妈都是篮球运动员,她也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天赋,但她拿起的却不是篮球,而是羽毛球拍。“小时候我很调皮,力气用不完,一接触到羽毛球,就爱上了这项运动。”当时的徐州没有专业的羽毛球队,父母便将小张锐送入江苏省体校,开始了专业的羽毛球学习训练。

  张锐天赋高,悟性好,能吃苦,球技迅速提升。15岁时,她被选入江苏省羽毛球队,开始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她先后获得1999年全国少年羽毛球比赛双打冠军、2008年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2009年第十六届全球华人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等优异成绩。2000年,年仅17岁的张锐就成为羽毛球国家一级运动员,2009年,她又被评为国家一级羽毛球裁判员。

  2002年,因为种种原因,张锐从江苏省羽毛球队退役,进入南京体育学院就读运动训练专业。大学毕业后,她又进入扬州市地税局工作,算是放下了球拍,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税务局的工作当然令人羡慕,但张锐感受到的却是不适应和不习惯,“离开了羽毛球,全身都不自在,心中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什么。”纠结了几年之后,张锐做出了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从地税局辞职,和爱人一起运营扬州靓羽羽毛球俱乐部。

  江苏的羽毛球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曾涌现出杨阳、赵建华、葛菲、顾俊等一批羽毛球名将。但相比之下,扬州的少儿羽毛球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甚至一度停滞了十几年,这也是促使张锐辞职创业,投身羽毛球培训的重要原因。

  “当运动员时,是教练教我怎么打球;等我当了教练,就要考虑怎么教孩子们打球,这个转变并不容易。”在她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们爱上这项运动,要耐心地向他们传授技巧要领,培养他们对羽毛球的兴趣。

  “羽毛球是集速度、力量、反应、灵敏度及耐力于一身的运动,可以充分锻炼身体内的每一块肌肉,练就快速的反应和身体的柔韧性。”张锐说,羽毛球不但能强身健体,更能促成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养成,“羽毛球能塑造坚韧、勇敢、专注的性格,培养自信,教孩子们正确对待逆境和困境,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培养扬州的羽毛球人才,2014年,张锐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她放弃羽毛球俱乐部老板的身份,进入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担任羽毛球项目的主教练。在她与同仁的努力下,近几年来,扬州青少年羽毛球水平获得长足进步。在今年八月份举办的江苏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中,扬州队获得了15-17岁年龄组男子团体的冠军,这是近十年来扬州首次在省级羽毛球赛事中取得最高年龄组别的团体冠军。

  从羽毛球全国冠军到地税局员工,从羽毛球俱乐部老板到体校羽毛球主教练,小小的白色羽球指引着张锐的转型和创业,也将继续陪伴她今后的人生。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