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两天两夜嗨不停!南京这个戏剧节,在生活“剧场”期待当下故事
2020/09/21 14:59  交汇点新闻  吴雨阳  

  “云上生活”,是否会成为戏剧常态

  “疫情让生活这台巨大的加速器暂停运转,慢下来的半年里,我们被迫改变了观剧方式,从剧场移到了家里的沙发上,生活仿佛只存在于屏幕中,一切故事都变成电子讯号发生在网络里。但是正是这样的改变,让戏剧人对剧场、对艺术在地性有了新的视野和思考。”在《请回答,2020》论坛现场,知名戏剧参评人安妮和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副教授陈恬、剧评人奚牧凉、杨小乱一起聊疫情期间的“云上”生活:线上平台也是有戏剧性的场域,在“云上”或是线上生活是否会成为戏剧人的常态?

  陈恬认为,要从戏剧的角度切入,思考关于社会结构的议题。“后疫情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专辑《COVID-19》和一本剧本《生之代价》。”他介绍说,这张专辑中每一首歌曲都以疫情时代的符号命名,其中一首名为《科罗纳曾是一个啤酒名》(CoronaWasABeerOnce)的歌曲曾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演奏,乐队通过屏幕,再次以他们熟悉的,充满黑色幽默的方式回应当下的现实。这张专辑启发了陈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否真如戏剧台词所言,“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文本是2018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本《生之代价》,这是剧作家玛蒂娜·马约克(MartynaMajok)在2016年的作品。《生之代价》从描绘弱势和边缘群体出发,直面“生存与毁灭”的现实问题。“一场从天而降的疫情会带来短暂的忧郁,但是在走出忧郁后,视野打开后,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更深远的,与人相关的范畴。”陈恬认为,面对沉重打击,每一个群体都背负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艺术家或者说戏剧人,更应该用作品去回应社会,引发思考。

  “很开心能以线上放映的方式推广我爱的戏剧,并且与更多爱戏剧的人交流。”论坛现场,杨小乱表示,在家主动隔离期间,自己开始尝试以在线活动的方式继续推广戏剧,在反复尝试之后,终于选择线上放映的方式让更多网友接触到经典剧目。他曾经做过一场为期三天的,由他自己全权策划的“线上戏剧节”,在最后一场放映结束后,弹幕里全是“舍不得”。更让他意外的是,前来在线看戏的人,不仅仅只有常去剧场的戏迷,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对于戏剧有好奇,有兴趣的人。“通过这个契机,有更多的人领略到戏剧的魅力,戏剧、剧场也以一种更轻盈的方式,融入进更多生活场景。”现场,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奚牧凉则告诉大家,“没有演出的大半年,我在看抖音。”在剧场停摆的时光中,他在抖音上发现了不少“宝藏戏剧人”,包括以美容系列一炮而红的李思遥,剧场导演孟京辉,还有注重肢体叙事的陶身体剧场,他们都做出了有新意有诚意的产出。“短视频时代的现实主义,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奚牧凉分析说,剧场中,人物成长,老去,是徐徐铺开的群像,以一种宏大的角度去描画社会,通过一次剧场中的时光之旅,带观众经历所有岁月的故事。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中,创作者选取当下时刻的历史小切片,从各种细节中拼凑出一个时代的模样,不失为另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形式,并且以一种更具时效的方式迅速呈现。“在下沉的短视频app中,我们确实能看到一场生动,鲜活,切实回应社会现实的戏剧表演。不要拒绝它,因为如果我们对那些全新的文化现场置若罔闻,便无以了解这个时代艺术与社会最活跃的部分。”他说。

  “今年我毕业,但可能没有毕业戏了”

  以往谈起校园戏剧,关键词总离不开希望、生机,但2020年春天的毕业季却有些不同。对于2020届毕业生来说,一些遗憾无法弥补,“毕业戏”就是其中一项。然而,9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戏”演出《凡人歌·毕业戏》在南京晓书馆举行,在充满收获希望的初秋时节,为毕业生们实现这个愿望。

  这场演出由“外场创意小组”携手大屋顶文化发起。“外场创意小组”由艺术人安妮、杨小乱、刘畅于2019年发起于杭州,小组聚焦剧场演出外的一切戏剧边缘活动,致力于摸索“让剧场更好玩”的无数种方式,呈现戏剧人这半年的生活。

  本次《凡人歌·毕业戏》邀请三位本硕博毕业生,分享他们的校园戏剧记忆,并在此之外延续探索:校园戏剧人毕业后能去向何方。在晓书馆的非剧场空间,观众看到的是三人创作《毕业戏》的排练状态。或可以理解为,三位年轻人邀请观众走进排练厅,听他们讲述自己与戏剧的故事、谈论疫情中的生活、畅想未来的戏剧生涯,和观众一同完成这场迟到但仍不失锋芒的毕业演出。

  窝在沙发上看线上戏剧、连线全球听戏剧论坛,或者就是跟久未见面的剧圈好友聊天……2020的上半年,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缓慢,但似乎也对剧场、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在《凡人歌·毕业戏》中,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2020届硕士毕业生陈晓沛邀请同班同学王安邦一起参与创作,走进自己的毕业戏作品《我是月亮》剧组。王安邦不失轻松幽默地讲述了自己被困在湖北老家的故事,生动回忆了在武汉封城、断网的特殊情况下,绞尽脑汁再度找回与戏剧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察生活滋味的故事。

  来自武汉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杜明哲,是武汉大学莎士比亚英文戏剧社演出培训部部长,曾编剧并主演作品《命若琴弦》、线上戏剧《一名叫培尔·金特的男演员决定去演线上戏剧》戏剧构作。“感觉因为疫情耽搁的演出计划,一旦错过了可能就真的是只能错过了,”在《凡人歌·毕业戏》中,他以讲述、对话、放映等多元的形式与观众分享堪称传奇的半年。疫情期间,杜明哲和伙伴们无法前往武汉珞珈山上的小剧场排戏,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感慨,但他们也因此第一次观察到与“线上戏剧”相关的小细节,“比如,一般来说进戏院看戏,迟到三十分钟,观众可能就会放弃这一场了。但我们在做线上剧时,通过数据监测,会发现戏剧离结束还剩十分钟的时候,还有不少观众加入进来。”杜明哲认为,由于空间感的降低,造成了仪式感的减少,却也给人们接触戏剧和艺术带来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毕业于2020年的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孔德罡,是“安妮看戏wowtheatre”公众号的高产作者,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南国剧社的负责人,陪伴南国剧社走过了近十年的旅程。在《凡人歌·毕业戏》中,他以理智的态度批判校园戏剧人的“自我感动”,同时又以创作的激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我解构和重构。难得的是,他邀请到毕业4年的“老南国”、昔日剧社主力演员范文昊重回剧场,叙说同窗之情,共同展望未来:“也许毕业后,我们都不得已投入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心中将永远保持戏剧人的激情,人必然会走向绝望,但这不妨碍尽情舞蹈,做完这场‘毕业戏’,我们就谢幕,然后去生活。”

  生活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

  除了《请回答,2020》和《凡人歌·毕业戏》,“大屋顶仲夏夜”还带来了由金陵即兴喜剧工作坊演出的《凡人歌·笑着生活》。这群“手艺人”,把一切即兴发生的事件演成令人笑出眼泪的喜剧。“没有剧本,没有反复排练和提前设计,观众提出的想法,就是喜剧成立的基础,”工作坊“郑重”承诺,freestyle式的演出就是为了告诉观众,“生活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让人们在剧场中忘记平凡日常的苦涩,看见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时刻。

  即兴喜剧“爆发”出快乐能量,夏日限定记忆还远远没有完结。9月19日,“大屋顶仲夏夜”继续在南京大屋顶举行《美术馆摇摆舞会》,爵士乐,波点裙,童花头,背带裤,亮皮鞋,萨克斯响起,“大屋顶下的摇摆舞”洋溢着满满的复古风情和快乐气氛。

  “对于所有人来说,今年都多多少少经历了艰难的时刻。一群活跃热情的戏剧人,失去舞台之后,将如何回答现在与未来摆在面前的种种问题?说不出的答案,就交给戏剧吧——‘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安妮很有感触地说。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