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长三角曲艺盛宴
2020/09/10 10:12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93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长三角曲艺:一家亲,多“走亲”!

  扬州弹词、皖北大鼓、苏州弹词、扬州评话、苏北琴书、绍兴莲花落、相声……一场群英荟萃的曲艺盛宴,为金秋时节的长三角文化舞台,又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月5日,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之六——“非遗古韵”长三角曲艺非遗曲种优秀节目展演在扬州市音乐厅上演,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地的曲艺家们倾情表演、精彩演绎,展示了长三角曲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魅力。这是一场四地曲艺人欢聚的盛会,让我们看到了长三角曲艺界延续至今的深厚情谊,也看到了曲艺界在时代碰撞面前的坚守与创新。

  曲艺百花园,盛开长三角

  历史上的长三角地区,曲艺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也诞生了众多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这次,江浙沪皖众多曲艺名家以及中青年实力派集体登台,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扬州曲艺名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志凤领衔的扬州弹词《啼笑因缘·误入师长府》,拉开了本次展演的序幕。让人捧腹的诙谐表演,瞬间就把观众带入了剧情之中。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姜庆玲带来的扬州评话《三国·孔明看病》语言生动,人物传神,情节丝丝入扣,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三国》中的经典段落。

  江苏曲艺百花园里,除了扬州评话、扬州弹词这两朵姐妹花,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同样也是一朵充满魅力的并蒂莲。蒋春雷、刘子叶表演的苏州弹词开篇《钗头凤》弦琶琮铮,唱腔优美,感人至深。除了吴侬软语,江苏曲艺还有多种丰富的味道:热情活泼的苏北琴书《猪八戒拱地》,以诙谐传神的演唱塑造出猪八戒滑稽憨傻、孙悟空古灵精怪的艺术形象;由江苏相声界老前辈吕少明、杨桂宝表演的经典相声《黄鹤楼》包袱迭起、笑料不断,博得全场欢声笑语连连。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中带来“苏州评话”这项非遗曲艺的艺术家,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他的一段《水浒·武松杀庆》幽默逗趣,人物塑造鲜明动人,跟传统的苏州评话相比,多了许多信手拈来的即兴表演,为江苏观众常见的苏州评话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阿虎做事太粗鲁,买了一条萝卜裤,长短大小是毛估估,回到家里去试一试,长了三寸难走路。”由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现场表演的绍兴莲花落《口是心非》,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得观众阵阵笑声。主人公阿虎的一条萝卜裤,被家里人纷纷替他修改,结果变成了一条短裤,这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在妙趣横生的说说唱唱间,巧妙地传递了当代家庭文明和谐的道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翁仁康告诉记者,长三角是曲艺大地区,由于受复杂方言的影响,这里曲种繁多,自己带来的绍兴莲花落,可能对于很多江苏本地观众而言还很陌生,“这次也让大家尝一尝我们的味道。”

  伴随着高亢而响亮的音色,来自安徽的皖北大鼓《上任第三天》深情讲述了乡村扶贫书记自愿捐献骨髓拯救孩子生命的故事。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扬州演出,带来了安徽比较有特色的曲艺类型——皖北大鼓。”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俊告诉记者,宿州市有“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之称,也是苏鲁豫皖曲艺艺术的交汇地,这次来参演的是一家基层文艺单位宿州市埇桥区文化馆曲艺社。“平时,皖北大鼓极受群众的欢迎,这支队伍还经常受邀去附近江苏苏北演出,大家方言和文化没有隔阂,观众听起来也格外亲切。现在,我们加入了长三角曲艺合作联盟,开始更多地走动起来了,期待这样‘走亲’活动会越来越多。”

  敞开门,期待多“串门儿”

  “在我眼中,长三角曲艺,历来就是一体化的,尤其是江浙沪曲艺交流,一直以来都是相当频繁的。”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正是长三角地区曲艺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出身曲艺世家的他,父母都是苏州人,他本人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上海流行的外来曲种里,苏州、扬州曲艺是重要内容。比如你看《王少堂传》,当年王少堂也一定要来上海演出,他才会觉得我是个角儿了。而江苏曲艺界老前辈金声伯老师、王丽堂老师,和上海曲艺界也是亲如一家人。”

  延续历史情谊,如今上海曲艺界与扬州、苏州的走动也很频繁。由吴新伯作为编剧,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创作的中篇扬州评话《玉山子传奇》,一举获得2018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他说,“一台节目,各地相互支援、相互帮助,这在现在非常常见,这种交流合作为我们曲艺精品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浙江曲艺和江苏曲艺可以说是亲姐妹。”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同样充满感情地说,“江浙两省曲种样式类似,江苏有扬州评话,而浙江则有杭州评话、宁波评话,大家都是评话,所不同只是你用扬州话,我用杭州话、宁波话。再比如苏州弹词、扬州清曲和我们浙江的绍兴莲花落、温州鼓词、宁波走书,也都是相通的,表演形式都是弦乐伴奏、说说唱唱。”在他看来,因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历史上的浙江与江苏曲艺比较亲、比较近,大家关系非常好。

  正是这种络绎不绝的往来,造就了长三角曲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景象。江苏省曲协副主席、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姜庆玲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开始去上海跑过书码头。今年夏天,我们扬州曲艺研究所还去上海参加了《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专场演出。”在她看来,敞开门往外走,相互坦率交流,才能取到真经。“走出去,同时也是大家同台竞技,每一位演员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也会倒逼演员加强自身艺术能力的提升。”

  从历史中走来,长三角当代曲艺合作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江苏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孙志兵告诉记者,近年来“长三角曲艺合作联盟”应运而生,江浙沪皖曲艺界携手并进,展开了全方位、跨地域的交流协作,已经在上海嘉定、浙江绍兴等地陆续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研讨和展演,本次由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承办的“非遗古韵”节目展演就是其中一项重头戏。“目前江苏共有1座中国曲艺名城,9个中国曲艺之乡,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样我们在历年来牡丹奖评比中是获奖大户,在推动长三角曲艺合作进程中,江苏曲艺还将继续发挥更多推动作用。”

  不忘根本,创新向未来

  小曲艺,大舞台。当前,各地的曲艺纷纷从单向的演出模式向多元、多维创演方式转变。长三角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创新风气激荡,通过交流和学习,有助于曲艺界打开思路、拓展视野。

  姜庆玲说,每次交流展演,扬州曲艺界都对“守正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曾经的清曲几大件,包括琵琶、二胡、扬琴、三弦,小酒盅一敲,演员自弹自唱,现在我们不仅曲调上有所改良,配乐方面也会采用电声音乐;原来评话演员基本坐那里不动,现在我们会在舞台上流动起来;原来传统长篇书目可以说上个把月,现在我们更多尝试中篇,两个小时左右就能把一个故事较为完整地演完;原来单人表演比较多,现在有了二人档、三人档、四人档,有了对手戏,对于演员角色刻画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同时她说,越多交流,越是对自身曲种的宝贵传统有了深入理解,大家也更坚定了要传承好传统的信念。

  相对于传统的一桌一椅,端坐讲书,苏州评话如今在上海发展形成了一种大开大合的表演风格,吴新伯将之称为“历史脱口秀”,注重在演出中通过原有故事来与现实勾连。“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江浙沪如今大概有三百多家书场,每天下午两个小时的传统书目,一桌一椅、一袭长衫、一两百个老观众的那种传统演出还在。这种演出是个缸,我们现在所有的演出是个碗,碗里所有东西都是从缸里舀出来的。”

  长三角地区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吴新伯介绍,上海如今正在打造“一个半小时演艺圈”,南京路沿线一圈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家剧场,长三角地区的观众可以当天来上海看戏,晚上便可返回。他还畅想,“以后曲艺界还可以多向高科技取经,比如借用5G、直播等手段,伴奏乐队在安徽、演员在上海,可以共同完成一台演出。”

  民间性是曲艺的“根”和“魂”,不忘来处、不忘根本,对当代曲艺发展来说十分重要。“真正养活我们的是衣食父母。南方地区的曲种,地盘小、数量多,能服务好周边这一块地区的老百姓,就已经十分了不起。”翁仁康告诉记者,自己每年都要去基层演出100场以上,“对我们曲艺人来说,讲究的是和风细雨地渗透,在田间地头、山间海头,吸收营养、倾吐收获。”

  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组委会委员、中国曲协曲艺之乡(名城)建设委员会秘书长芦明介绍,2006年以来,“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正式落户江苏,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今年又逢“曲艺牡丹年”,一系列精彩的展演活动将陆续上演。除了这台节目之外,还有一台苏州本地曲种以外的获奖曲种上演。“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如今大量外地曲种落户苏州,比如说京韵大鼓、相声、快板、河南坠子等等,为外来人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时代在进步,对于曲艺而言,这种融合现象在历史上非常多,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动,当代曲艺的生命力会更加蓬勃。”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繁花】

  向美而生,让“设计”融入美好生活

  ——第六届紫金优秀作品展落幕

  自带IP的精美糕点、独具江南风韵的霓裳盛宴、彰显中式古典美学的精美家具……9月7日下午,为期三天的第六届紫金奖优秀作品展落下帷幕,一系列匠心独具的优秀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设计美感,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参观。今年紫金奖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数以万计的网友在“云”上共赏展览,上线3天共创下10万人次的观展量,总观展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让“创意”飞入寻常百姓家

  凡及生活,皆可美学。随着百姓生活水准的提高,艺术开始向现实生活回归,第六届“紫金奖”大赛,正是这种回归的生动见证。

  一张清雅的茶桌、一组以紫砂和玻璃制成的茶具、一套中式组合柜,金奖作品《造物的诗学》以古典雅致的家具陈设尽显中式古典美学之韵。“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造物智慧、美学特征与现代科技、材料、技术及当代审美相结合,让信息时代与传统文化相碰撞,产生新的造物智慧。”设计者张明、卢慧杰等人表示,这件作品以中国元素为媒介,借由精神气质、中式美学、生活方式展现作品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向更深度的思考。

  另一件作品《中华文明·大运河》茶具,以大运河为主题,以紫砂工艺、泥绘为技术。五件茶器,由公道杯、品茗杯、茶仓、茶壶组合而成,拆开单独成器,合起来一条运河蜿蜒贯穿整壶上部,配以铭文记载运河发展历史,设计精巧并富有文化底蕴。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大赛共有18880名参赛者报名,提交了24429件参赛作品,是大赛6年来收件数量最高的一次,这也使得“紫金奖”历届作品总数突破了10万件。从一件衣服、一项佩饰,到家庭空间中的家居、陈设,乃至扩展到城乡街道、城市景观设计……本届“紫金奖”大赛的参赛作品,几乎涵盖了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获奖作品中,《青蓝生活》选用竹节肌理棉布,结合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技艺进行创新性拓展,既有传统东方韵味,又适应家居生活;《潺潺》将“水”的形态元素植入到紫砂器物中,以此体现紫砂文化包容博大的艺术精神;《不漆而遇》改良了传统非遗大漆的工艺、配方及选材,让大漆工艺成为文创产品、生活器具,走入寻常百姓家。

  设计与生活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紫金奖”大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赵新叶认为,“优秀的文创作品不应只是摆设,它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也要回归现代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让老字号实现“逆龄生长”

  一个老字号承载着一段流金岁月,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恒顺香醋、卫岗牛奶、南京肥皂厂……在老字号企业定制设计赛优秀作品展区,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旧貌换新颜,在传承与创新中“逆龄生长”。

  碧绿的梧桐叶、五彩的雨花石、明孝陵的石骆驼、娇艳的梅花……造型别致的小糕点,收纳了南京“百态”,令人不忍下口。桃源村是南京老字号品牌糕点,如何在保留老品牌气质的同时又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南京特色的糕点?展台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四款带有“南京符号”的糕点,是希望给游客“一盒带走南京 ”的消费体验。据介绍,这款设计获得大赛金奖,糕点首批上线就被抢购一空,目前销售量达1万件。

  还记得小时候衣服上的肥皂味儿吗?那是南京牌肥皂留下的熟悉气息。展会现场,这个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老字号,独创了一种有着雨花石形状和纹理的“雨花皂”。“我们尝试与南京文化IP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跟清凉寺合作推出的联名款‘禅修文化肥皂’,跟中国科举博物馆合作推出‘状元皂’。”南京肥皂品牌经理夏玉燕表示,通过文创给老字号注入活力,有利于品牌的年轻化,也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群体。

  为进一步推动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和开发“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内涵,第六届“紫金奖”开设了老字号企业定制设计赛,专项鼓励设计师以“老字号”为元素进行设计创新。赵新叶介绍,赛事举办以来,洋河、乾生元、桂花鸭、恒顺、桃源村等一大批老字号纷纷发布了设计需求,大赛因此创新性地推出了“企业开放日”环节,参赛者现场与定制企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企业预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紫金奖的人才库里有7000多名设计师,我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专属的文创产品,紫金文创平台可以把设计师、生产方和需求方嫁接起来,形成由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完美闭环。”

  助力参赛作品实现落地转化

  要让文创产品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作品孵化是重要环节。近年来,紫金奖积极推动参赛作品向商业化迈步,实现文创产品的落地转化和市场化发展。

  焦躁等待的家长、拥堵不堪的交通、人车交织的混乱是每个学校放学时段的真实写照。学校门口的候学区,是否还有别的可能?紫金奖建筑及环境大赛金奖作品《等待的一万种可能》提供了一种答案。该作品将南京栖霞区实验小学尧化分校围墙外一处废弃的堆场进行改造,通过对围墙的集成设计、细化景观分区、增设闸门管控,将其转变为舒适、友爱、有趣的候学区,以及开放的可供各类人群分时共享的城市公园。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姚秀利介绍说:“我们利用围墙做了很多有趣的板块,家长来了以后有事可干,这里成为了学校空间的延伸,也是老百姓日常活动的一个公园。”据悉,该项目目前已经完工,并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服装创意设计赛是“紫金奖”大赛首次增设的项目,一款名为《年味》的服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年画娃娃般的装扮,搭配上编织装饰与大廓形的麻布衣,尽显江南水乡韵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服装专业老师潘红梅表示,这一系列的设计主要是从苏州桃花坞年画当中汲取灵感,工艺上则借鉴了江南百衲衣的做法,“以前人们从各家采集一小块布,给小孩子做衣服,象征着得到了全村人的祝福。我想传统文化不仅只停留在一个文化的层面,还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服装制作当中,这样才能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记者了解到,目前紫金文创定制平台与省汇鸿集团同泰公司签约,汇鸿集团已对本次服装赛中《年味》《吴侠》《菁菁年华》《侠客行》《呓》5套近20款获奖服装进行批量定制转化。

  “前几届紫金奖,我们注重的是‘赛’,从去年开始,我们积极推动参赛产品的落地转化。”赵新叶说,本届大赛举办了首届“紫金奖”商业转化洽谈会,让上下游企业通过大赛平台发掘优秀创意作品,共同打造可量产、可被工业化制造的产品。目前,文创产品转化率逐年递增,本届获奖作品中已有10%进行了落地转化,“这样做回归了紫金奖大赛的初衷,让创意找到市场,让企业找到商机,让老百姓能亲近艺术。”

  交汇点记者 王 慧

  【艺评】

  “实话实说·当代书法江苏论坛”呼吁:

  回归书法本质,引领审美价值

  9月3日,由省文联主办,省评论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实话实说·当代书法江苏论坛”在位于镇江的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举行,省内30多位书法界、评论界代表参加论坛,就“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直言当下书法创作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纷纷为“书法评论如何引领当代书法审美风尚”“如何提升全社会书法审美能力”“如何营造健康的书法批评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

  守正创新,须立住“主心骨”

  书法,具有形式美和精神美的双重意义,既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又能陶冶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然而,如今一些不正之风却在侵染书坛,部分书法家将书法作为谋利的非常手段,让艺术变味,这些书坛乱象虽是个案,却也折射出当前书坛加强“守正”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现场,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徐利明以“书法家的人生目标”为题,向当代中青年书家发出呼吁: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他说,林散之、启功这些老先生,他们六七十岁时每天还在临帖。而现在书坛常见的研讨会,批评声不见了,充斥着浮夸的表扬和吹捧,一些中青年书家见面之后,不讨论技艺,只顾互相津津有味地讨论作品价位与运作手段。“为什么现在有些书法家水平上不去?基本功锤炼不够,同时也失去了‘主心骨’。”

  “一个人一生的志趣、目标,决定了你的境界与结局。”徐利明以江苏老一辈书法家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为例,称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的是“入史”,让作品长久地伫立在历史长河中。“老一辈的精神应当继承发扬,对于当代书坛找回主心骨,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

  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干则辩证地分析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他说,“正”字确立起来之后,才能谈创新。“许多人以为用毛笔蘸点墨写字就是书法,其实不然,实际上书法是一种高雅艺术。”他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书法的正宗是:正、雅、秀;书法的对立面是:甜、俗、丑。

  怎么样创新?王干坦率指出,当代书法家的书写手段非常丰富,但是书写内容却很单调。“古人的书法内容都由书家自己撰,而当代不少书法家没有创作能力,来来回回抄写‘月落乌啼’那几行名句,这也是制约当前书法创作的一个瓶颈,所以书法家要多读书,增进文化内涵与修养。”他指出,书法不是工艺美术,而是创造性的艺术。

  如今的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甚至行为艺术,对书法本体造成了很大的挤压,传统书法怎样在这种挤压之下拓展创新,这是值得书法家去探索的。但不论如何创新,技法始终是书法的核心。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刘灿铭称,纵观数千年书法史的脉络,审美风格是多姿多彩的、多元的,也是丰富的;书法是有难度的,技法支撑着书法的难度,是衡量专业与非专业书家的核心要素,也是书法评判中唯一可以量化的核心指标;他提倡“回归书法的本质”,认为“书法的本质就是书写性。”他说,除了这一点外,书写性体现了书法的写意,王羲之首创提出书法要写“意”,这个意就是表示意趣和风格,书写性还体现着书法的生命,它让书法有了气息,气韵生动。

  书法评论,多介入当下创作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评价对于推动艺术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且意义深远。与会专家纷纷指出,与当前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相比,书法评论滞后的现象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如今的书法评论,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书法史论,书法理论比较少,对书法创作的研究更加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金丹指出,繁荣的书法创作背后,理论、批评发展处于不相匹配的状态。“相比于美术评论、文学评论的广泛性与普及性,书法评论还存在明显不足。当代书法创作的很多弊端中,最严重的是模拟与跟风之作遍地开花,这需要评论家加以观察、分析与引导。”

  不少书法评论与书法创作相脱节,也是当今书坛的一个严峻问题。东南大学博士方弘毅提醒,“批评应该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但是具体到作品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以观念话语架设于作品之上谈一些现象。而真正以作品为中心的、微观到具体作品创作的还不多。”他分析说,这些书法评论从话语的角度而言,某些概念可能是一些不从事书法创作的人生造的,有时仅仅就是为了发一两篇论文,抛出这样的概念,实际上常常偏离了书法创作本身。”

  直指时弊是文艺批评应有的担当。当前,书坛部分违背书法本体现象,惹来不少争议。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董水荣表示,当代书法的属性比较复杂,“正本清源”才有助于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我们要重新回望经典,用艺术经典来提升大家的审美观,以经典为标准,来辨别这些现象是属于艺术本身还是哗众取宠的艺术行为,这是非常关键的。”

  审美引领,提升全民鉴赏力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度提升,全民对书法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让书法更好地走向大众,成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当代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艺术作品是为接受者而创作的。你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别人在阅读欣赏的时候,它的美学意义与社会价值才显示出来。”江苏省评协原副主席、秘书长毛贵民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呼吁“书法家要把创作的过程延长,将这个链条延长到读者那里去,要组织专家学者去举办研讨、评价、介绍、推荐这一类传播活动,多让书法作品走向观众。”

  “我们不仅需要阳春白雪的理论家,我们更多地需要全民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黄正明认为,全社会的审美素养提升,是书法更健康发展的基础。他说,“守正创新的前提是你首先要读懂经典,然后才可以判别它是美和丑。否则,就容易出现创作与学术背离、创作与经典背离的现象。”他自己今年尝试着做了几场在美术馆里的现场讲解。同时,作为省直书协主席,黄正明倡导书法家在办展时附上自己的创作介绍,介绍创作工具、创作理念,以此来架设创作者与观众的交流桥梁。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表示,艺术的最本质功能是审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当前,书家怎么来认识书法、怎样来创作好书法作品、怎样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他提出,我们不仅要加强书法创作,更要注重在书法艺术传播过程中的评论引导。要通过评论引导,传播优秀书法艺术,提高欣赏者的水平,从而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向公众传递更有价值的艺术。

  “实话实说”系列论坛是省文联、省评协精心打造的一项涵盖美术、书法、电影、电视、杂技等十多个艺术门类的持续性学术活动,系列论坛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艺术门类进行研讨。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称,这次论坛主题突出、旗帜鲜明、有的放矢,对当下书法界存在的问题、不良书法社会现象开展健康的批评、研讨,更好地发挥评论在文艺创作上、引领文艺风尚的功能作用。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新潮】

  数学即艺术

  文/半岛

  最近在重读两本书。一本是贡布里希的传世之作《艺术的故事》,公认的最佳艺术史入门读物。

  据说贡氏在写作本书时手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全凭记忆和积淀,完全信手拈来。写作过程没有流于学院派,没有充当理论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沉迷其中。另一本是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我对它,相见恨晚。

  学生时代,我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成绩也不算好,纯粹为了考试,才被迫一直学着。高中结束,马上丢掉,还是经常做梦数学考试,很多不会,非常焦虑,直到梦醒时分,才长出一口气。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偶遇此书,看到作者以时间为轴,把数学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生动地表现出来时,才体会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好玩。真希望能让时光倒转,把这本书塞进初中教室的桌肚里。

  两本书有很多相通之处。流芳百世的艺术品,离不开数学之美。像埃及艺术,就有种几何式的秩序感,几何学是“尼罗河的恩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金字塔,简洁、均衡、对称。谈西方文明,言必称希腊,但在艺术上,他们都是埃及人的学生。所以,从基克拉泽斯群岛上的几何形雕塑算起,一直到贝聿铭设计的新卢浮宫入口,依然可见金字塔般秩序井然的影子。

  像断臂维纳斯、持矛者等雕塑,仔细观察,都是对称的,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视觉平衡。所以,即便维纳斯已经残缺不全,持矛者手中的矛不知所踪,却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整体稳定。《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更是经过了严谨的设计,这源于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建筑师、雕刻家、画家,也是工程师、建造技师和战争武器专家。

  数学与艺术,息息相关。巴赫的作品,以逻辑缜密、设计精妙著称。其源头,正是数学之美。莱布尼茨有言,音乐,是人类精神通过无意识计算而获得的愉悦享受。传说毕达哥拉斯在拨动七弦琴时,偶尔发现,当弦的长度成简单整数比,弹奏出的和声,竟如此动听。

  克莱因的书告诉我们,从毕达哥拉斯开始,音乐研究本质上就已经是数学性了。音乐是流动的数字,也是行走的建筑,需要通过反复的计算,才能赢得挑剔的听众。声音一旦刺耳,每听一秒钟都是折磨。

  巴赫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平均调音音阶,这解决了声音频率比的问题。而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我曾找过多个版本,反复聆听,背后的深邃,真难以形容。一言以蔽之,数学原理,透过美妙的音乐,进入了人们的耳朵。

  小学时,语文老师说过,于留心处皆语文。数学也是一样,只要有心,随处可见,包括文学在内。诚然,文学作品需要饱含激情、天马行空,有时甚至需要冲破理性的束缚。但就像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则是由数学决定的那样,文学的内核,也有理性的影子。

  比如古诗文,它有字数和格律的限制,这就是一种简化,一种意境的抽象,一种规律性的公式,一种语言表达的平衡。现代文没有这类限制了,华丽的辞藻人人都会,但一堆好句子拼凑到一起就能成文了吗?好文章首先要有逻辑,而逻辑的基础,正是数学。至于用词,简练、清晰、准确,是写作必备,也是数学的内涵。

  再举个例子。现在节奏快,事情多,特别容易忘事。后来听到一个方法,我觉得特别好。不要刻意去记到底要办什么事,而是重点关注有几件事要办,把那个数字记住。这似乎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数字是抽象的符号,可以和具体的意象剥离,即所谓“代数”。譬如数字1,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人,有时候还能代表一百万人民币。

  孩子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轮子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我回答他,因为圆的东西容易滚动,所以汽车才跑得快。这个问题背后,蕴藏的是几何学的经验。轮子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发明,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解放。这是日常生活之中的数学,也是人类文明史的数学。它既能解构自然现象,又极富创造性。它是实用主义的,同时又颇为浪漫。

  小到搭积木,上街买东西、等红绿灯,大到编程、设计大楼、制造火箭,都要用到数学。没有数学,我们寸步难行,不理解数学,生活就无法成形。至于艺术,本身就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数学技巧的集中体现。数学的本质,就是一门艺术。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开篇就定了调,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之美无处不在,俯拾即是。我有个大学老师朋友,谈到麦克斯韦方程之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表情,我挺羡慕。

  我为我的后知后觉,感到遗憾。遗憾的是,我没能早点领会这些道理,以至于回忆起数学来,尽是些不堪往事。但看着孩子求知的双眼,我又不遗憾,因为我还有时间,跟着他一起重新学习。数学如此,文学、历史、物理、美术亦然。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需要赶在应试教育和学业压力之前,让知识的美好抢先占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使得他们在未来枯燥的题海之中,求得一点点坚持下去的乐趣。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