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从前慢书系新书《南山有我一亩田》:心安处即吾故乡
2020/07/03 16:32  新华报业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归园田居。

它也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但在城市,我们忘了四季的交替,只有办公室的冷气提醒着我们又是一年夏天到了。办公室永远开着的灯光让人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我们全都在奔忙,为生存,为生活,为理想。我们生活的城市没有土地,没有田野,没有农忙,没有炊烟,没有狗叫,没有鸡鸣,甚至没有温度,更缺乏分享。

在拥挤而嘈杂的城市里呆久了,便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田园生活。放慢生活匆忙的步履,去淳朴而宁静的大自然里走一走,那是一种惬意与享受,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在城市回归田园,真的可以么?

这本“从前慢”书系新书《南山有我一亩田》,作者以六年都市田园的耕作生活告诉我们,田园不仅是生长粮食蔬菜的地方,也是生长人情温暖的地方。田园生活,不一定要去农村。只要敢想,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田园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喝一口泉水,唱一支老歌,看那袅袅炊烟舞婆娑。

作者李开云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家和编剧,也是田园生活爱好者,著有《岳母驾到》《褚时健传(致敬经典版)》《天堂不一定在前 地狱一定在后》《二胎囧爸》等文学作品十余部。平常写作,业余种田。种田既是个人的田园情结,也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他说: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以下有四个理由,是你非看不可的原因:

1、重新定义田园生活,写给城市人的种地书

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憧憬不已。但更多时候只是想想,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付诸行动,你也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4年,作者李开云花1000元在重庆南山脚下买下了一块田(确切的是说一块田的使用权),从此过上了荷锄种地、写作听雨的诗意生活,至今这种生活已延续了六年有余。

你或许会问:城市里哪来的田种?作者说:田园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乡野,它是一座城市的秘密。只要你愿意,朝这座城市的边缘地带开车走上一刻钟左右,就一定能找到农田。再不济,阳台种菜也行。 如果你连阳台都没有,那就盆栽蔬菜!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想种地,就种地。

有了地,种菜的肥料从哪里来?城市里既没有办法存储人的粪便,又不能烧火灰,光靠土壤中的营养显然还不够,这时候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一是将菜籽饼发泡后当肥料使用。菜籽饼,就是手工榨油坊中菜籽榨出油后剩下的渣;加水,经过三四周的发酵时间,便是绿色无污染的种田上好肥料。二是去集市捡胡豆壳。捡回的胡豆壳放在菜地两个月后完全腐烂,便成为上好的肥料。用这些天然的肥料来浇灌菜地,不几日,嫩绿的菜苗便肆意长成一片。

2、一蔬一禾,呈现自然万物本真的美好

有朋友曾问过李开云:“为什么一定自己辛苦种地?买点吃,不是更省事。”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只是一种选择,重要的是心的快乐与自由。挪威作家阿澜·卢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舒适的城市生活,但偶尔也需要去体验一下自然的浩瀚,感知我们到底来自何方。”

翻地,是种地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刚锄地的时候,用不了二十分钟,作者说自己的手就会起血泡。后来老菜农李爷爷告诉他,锄地不能用蛮力, 得用技巧。举起锄头的时候,双手得用力,把锄头柄握紧;但是锄头落地的时候,双手得松劲儿,借着惯 性的力量,将锄头插入泥土,这样才不至于将你手上的皮肤震破。

跟翻地相比,种菜则是一个技术活。比如四季豆,在它刚从土里冒出芽来两周左右,就需要在每一株的旁边插上支撑架,否则它就会匍匐在地上,致使收成锐减;当嫩嫩的、绿绿的豌豆苗从地里生出来,长到两三厘米高的时候,施一次肥,它就会长势迅猛起来;黄豆跟韭菜、葱一样泼辣,一般栽种在靠近土坎和边界的地方。这样栽种的好处是,当它从豆苗长成豆秆,舒展开来的秸秆可以斜靠在路旁的田垄上,不用占据其他的空间;在所有的蔬菜中,从洒下一粒种子到生根发芽,菠菜是生长速度最慢的,小白菜是生长速度最快的……种了几年菜,李开云俨然是一个地道的种田人。他说:田园,就像你生活中的某个朋友,不管你是否需要,它都在那里固执守候。土地不懂欺骗,不懂说谎。你对它好,精心呵护,它就给你足够多的回报。世间没有比种地更公平的事了。

3、南山脚下,朴素日常的动人滋味尽在其中

种地久了,田园里的人都变成了亲人。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简单,却处处散发着动人的滋味:他们种菜、种玉米、养鸡,用榨菜籽油剩下的渣给菜地施肥,蔬菜生了虫可以喷洒辣椒水。李爷爷八十岁了,为了给菜地浇水可以任性的坐飞机从千里之外赶回家;而且李爷爷还喜欢助人为乐:牺牲了自己的一块菜地盖了一间工具棚,大家都自觉地将农具放在他的棚户下,想放什么东西,只需跟他说一声就行,甚至 不说也没有关系。不但如此,李爷爷还会将别人放在他那里的农具擦洗得干干净净;如果有损坏,他也会免费修理,修过之后的工具总是像新的一样。

这样的人情温暖还表现在:即将成熟的枇杷成了鸟儿的美食,老张便用纸将这些枇杷一串一串地包裹起来;菜地里的花椒成熟时,每人都可以随意在树上捋一把带回家去做调味品;夏天菜地里的沟渠堆满了垃圾,老彭主动帮大家清理,清理后还在水渠的上方挂了一个文明种菜告示牌,提醒大家珍爱环境;冬天菜地的沟渠水源断流了,大家找来七八根粗壮的木棒,搭在沟渠两边的石坎上,将腊肉、香肠堆放排列在木棒上,然后在腊肉正下方的沟渠里,架上柏树枝,点起火来;蔬菜丰收了大家互相赠送.....人与自然因田园和谐相处,这是人世间独有的美。

4、有图有真相,呈现原生态的田园风光

作者精选200幅耕作图片,将自然生活与写实主义完美结合,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在书中将自己根植于大地的生活方式全景立体式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夏日天静昼长,听得到黄瓜、西红柿、豆角勃勃生长的声音;秋天是收获的时节,鲜嫩的玉米,朴实的地瓜,用最简单的方式烹煮却可以品尝最纯正的食之本味。播种、浇水、劳作、收获,日子简单却美好,堪称中国版的《小森林》。年轻人在故事中看到父辈,中年人在故事中看到童年,都市人在故事中找到世外桃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南山。 它是你内心隐秘的小岛,是你的避风港,也是你的加油站。

种地是耕耘土地,更是耕耘心灵。通过简单而纯粹的劳作,会让身体找到自然的秩序。

田园生活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安宁的生活要出自内心。心若静,风奈何。

行山,看云,听风,将日子过成诗。其实没那么复杂。

本书前言:

心安处即吾故乡

用回归本源的温暖,抵御世俗的冷酷。

这是我内心想对自己说的话。

最近两年,我的话越来越少。有的是不能说,有的是不想说,有的是不敢说。

我无意评说别人的生活,我只想活在我的理想国。

于是想写一些文章,记录我在城市里的田园生活。

四十年前,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十三岁那年,我去县城附近的中学读书,从此一步一步离开了那个小山村。走远了我才发现, 故乡是心头的一根风筝线,走得越远越思念它。在离开的二十多年里, 我一直在做的事情,都是想要离那个村庄更近一些。

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我祖上流浪的最后一站,只不过是我出生和曾经生活的地方。但对于故土的眷恋,却是与生俱来的。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两年前,我请恩师李世正先生写一幅书法作品。他问我写什么内容,我说没想好。

一周后他让我去取,于是有了这幅作品。我很喜欢。

琴棋书画,诗书经文,风雨不惊,恬淡安然。是每个读书人的向往。然而琴棋书画我一样也不通。骨子里,我还是一个农民。那是我生命的底色。所以我向往田园生活。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轮回。我从田园中来,好不容易离开田园,现在却想回到田园中去。

 

田园,是本源。

在城市回归田园,真的可以吗?

城市之大,想要找一处田园谈何容易!

不过,生活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那些一定不可能、万万想不到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唾手可得。我先是在重庆南山下如愿以偿拥有了一块田。田不算大,但可以种菜也可以种麦。虽然因为疏于打理,田里长满了野草,泥巴也常常沾满裤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爱、闲适的田园生活,我喜欢就够了。

之后,新居落成,因为喜欢原木与自然并存的美感,我决定打造一个原生态的家。专门找了精通中国木作卯榫工艺的木匠拜师学艺,后又在房前植脐橙树置石磨。执着加努力,使我最终圆了心中的家居田园梦。

 

它告诉我:田园生活,不一定要去农村。

它告诉我: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实现的。

它告诉我:快乐有时是只做最好的自己。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是我六年来在城市的田园生活。有图有真相。

它不只是一花一菜,一瓜一豆,一木一叶,一茶一饭,它是世道人心。

它提醒我们,也许生活的意义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被赋予的。

 

千百年来,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的血液早已与土地融为一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懂得一个基本的生存哲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就在我继续准备重复他们的生活时,时代的洪流已将我裹挟着离开了故土。

记不清到底是哪一天,我们伴随着公鸡的啼鸣声离开了故乡,再也没有回去过。如今我们天各一方,散落在别人的故乡。我们中的一些人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

 

“再也回不去了。”这是每年回乡与亲人相聚时发出的感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总驱赶着我们不由自主地朝前赶路。我们身不由己,我们不由自主,我们日复一日地远离故乡。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正处于一个断层上。千百年来, 故乡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轮到我的时候,却一脚把我踢到陌生而冰冷的城市,任我自生自灭。

 

断层让我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也撕裂了我最初关于故乡的幻想。如果没有断层,也许我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农人,会盖几间大瓦房,会娶一房贤淑的妻,会生下一堆儿女。短暂的几十年后,儿女们把我装进棺材,抬进那片杂草丛生的坟墓,和这个世界永别,回归尘土。

 

在城市,我们忘了四季的交替,只有办公室的冷气提醒着我们季节的轮回。办公室永远开着的灯光让人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外面是天晴还是下雨。我们都在奔忙,为生存,为生活,为理想。我们生活的城市没有土地,没有田野,没有农忙,没有炊烟,没有狗叫,没有鸡鸣,甚至没有温度,更缺乏分享。

 

勤奋和微笑,是故乡教给我的第一课。在别人的故乡,在冰冷的城市,我把它当作敲门砖,并以此为根基,单枪匹马,势单力薄,构建我在他乡新的生存和生活秩序。

作为城一代,或者他乡第一代,要构建我们在城市和他乡新的生存秩序,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程。于我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基本的生存保障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城市里也有新的朋友、新的住 所、新的处事法则和新的温度。

 

在城市生活顺畅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起故乡。只有当我们在城市被欺骗、被误解、被压榨,我们才会对着血淋淋的伤口说:“故乡,你在哪里?”

 

对于故乡,我心怀敬重,把它珍放在心灵的最底层。我不愿过多地去回忆那些苦难,不是因为我的背叛,而是因为必须向前。

 

南山的一亩田,是我心之故乡。

故乡一直在,只是再也回不去。

心安处即吾故乡。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