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七岔八岔”其实内藏玄机?戳视频看他用1分钟说尽一个城
2020/06/10 11:12  交汇点新闻  吴雨阳  

  在一分多钟内,一口气说完几十个有名的城市景观;看似“扯东扯西”,却巧妙地串联起古城历史、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近日,“80后”扬州评话演员马伟一人分饰两角,拍摄了一则抖音作品《对话外地人》。这条甫一发布就获1.2万次播放的短视频,通过“马老师”和“外地客”阴差阳错却流利生动的对话,尽显扬州城厚重的韵味,既赢得评论里一水儿的“呱呱叫”,也折射出传统曲艺人面对新媒体转型时所作的创新努力。

  开设于2019年的“小马抖趣”抖音号,是马伟除了现代扬州评话演出外的另一个舞台,在分享地道方言和逗趣内容的同时,这里也承载着他对传统曲艺“适时而变”的理解和探索。“毫无疑问,传承四百余年的扬州评话,滋养哺育着当下全新的艺术呈现。”马伟告诉记者,《对话外地人》的灵感来源于传统扬州评话表演《赞好》,将古老艺术的逻辑和当下生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传统舞台上,说书往往一开口便是上下五千年,平时积累的知识、技巧会在潜移默化间演化为一种独到的眼光和经验,促使评话人在崭新的艺术旅途上自觉彰显扬州评话的风格和魅力。”马伟不能忘记的是,曾经有一个老观众诚恳地对他说:“你们曲艺人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等我们这些年老的观众走不动了,进不了剧场了,戏台下面还会坐着谁?”从此以后,这句话时常回荡在马伟耳边,激励他带动更多人群走入传统文化。

  在马伟看来,年轻一代的曲艺人在新媒体时代经历的转变,并非只是离开了一块惊堂木,三尺说书台,而是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表演空间。“一开始会觉得,现代生活如此丰富,适合的评话题材一定不少;而其实新媒体平台上的表演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逻辑,其中最明显是讲求快、变化和反转。” 在书场,马伟可以用一个长达15分钟的段子应对台下泱泱书客,以酣畅淋漓的说表博得满堂彩;在抖音,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一分钟视频里嵌入10个以上的“关子”、包袱,让语言“立”起来、“动”起来。

  要让文本和生活结合得更紧,也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观赏节奏,这些要求甚至“逼”得马伟离开了演员的立场,从观众的角度去剖析和改善剧本。一年多来,“小马抖趣”里积累了数十条热门动态,有幽默诙谐的“对话体”,有带着思考性质的夹叙夹议,有富有现场感的“单人演出”,无一不以用心的讲述,聚焦日常生活最为传神的片段,在传承方言文化的同时,把寻常岁月中温馨的“小确幸”演绎得活灵活现。“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性实现了戏曲传播的双向互动,只有主动接受最广阔的观众群体的检验,让艺术紧贴生活,才能让扬州评话在当下‘活’起来,继续‘变’下去。”令马伟感到快慰的是,目前多位扬州地方曲艺艺术家、专业演员都在用短视频向更多观众展示扬州传统曲艺艺术,“扬剧”“扬州评话”频频成为网络直播平台的搜索关键词和热门话题。

  “晚上要演出,白天要拍抖音,每天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在扬州评话的传承之路上,马伟几乎在用一种“燃烧自我”的方式前进。他不讳言,传承经典、二次创作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已发布的新媒体作品还未能完全回应他的创作期待。“现在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以扬州评话为形式、现代流行元素作点缀的创作模式愈发行不通,因为新时代观众的欣赏观念日益进步,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仅是迎合观众的趣味已经不能算一种有益的探索。也许,新媒体的‘逻辑’并不存在固定的答案,只有不断颠覆自我、创新求进。” 在他看来,这种“变”的精髓是持续的,它体现着一代代说书人对艺术真诚炽热的追求,也正是这种精神不断激励着年轻的从业者,呼唤着古老曲艺的新发展。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