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苏的“三月三”,是上巳节,是荠菜节,也是女儿节
2020/03/26 11:14  新华报业网  

  今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也是一个充满着浪漫诗意的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从春秋到今天,上巳节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民俗。在上巳节绚烂缤纷的民俗图景背后,洋溢着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自豪。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三月三”的民俗也极其丰富,数不胜数。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用干支纪日,每十二天就会有一个巳日。一般来说,一个月至少有两个巳日,至多有三个巳日。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三月的“上巳”,大多数情况下在三月上旬。

  三月“上巳”风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虽然三月“上巳日”往往就是三月初三,但也有例外,比如元代白朴《墙头马上》中说:“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这里说的“上巳日”是三月初八。

  每一个月都有“上巳日”,但作为节日的“上巳节”是特指三月的上巳日。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演变过程中,三月“上巳”逐渐与三月初三合并为同一个节日。“上巳”的传统民俗也多在三月初三这天进行。

  上巳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如今已很难说清。至少在西周周公建洛阳城时,就有人们在三月上巳这天在河边设宴庆祝,洗濯身体,聚会游乐的记载。在文献中可看出,上巳节的风俗主要分为祓禊、禊饮、游乐三部分。

  所谓“祓禊”,就是在和煦的春日里,到水中或者水边沐浴洗濯,擦洗身体或衣服,洗去沉积的污垢,让灾晦不祥之气随流水而走,这个消灾祛邪的仪式明显带有巫术的意味。

  所谓“禊饮”,是人们在水边聚会饮酒,驱走身上寒湿之气。毫无疑问,最著名的一次上巳节“禊饮趴体”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的那次“修禊”。风和日丽,曲水流觞,上巳“禊饮”是中国文人们坚持了几千年的风雅。

  所谓“游乐”,是指到水边游乐,人们相信流水能够带走身上的晦气与“霉运”。相比端坐喝酒的男子,女子们更热衷于到水滨游乐,从《诗经郑风》中就能看出有郑国女子春日游玩的风尚。“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这是汉代女子上巳游乐的写照。

  当然,最有名的“上巳节”游春是在杜甫的笔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行》)。“三月三”也被人们称为“女儿节”。

  在江苏各地,三月初三上巳节的风俗多种多样,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

  “三月三”相当于古人的“全民春游日”,这一天前后,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踏青赏春,郊游健身,正当其时。《南京民俗志》载,早在东晋时,建康城(南京)的上巳节就非常热闹,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来到九曲清溪,十里秦淮之滨,取水沐浴,荡涤心胸,追逐嬉闹。踏青的人群中还有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曾在上巳节来到青溪、秦淮河畔,与戏水沐浴的百姓同乐。

  唐代正式将三月三公布为踏青的节日,官员甚至要放假一天。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于三月初三出宫,率大臣们浩浩荡荡地踏游牛首山,山上山下,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春牛首,秋栖霞”,旧时南京人人三月三踏青的主要目的地正是牛首山。

  除了牛首山,雨花台也很热闹。《正德江宁县志》载:“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

  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绘了民国南京人三月三春游习俗:“人家率于是日(三月三)诣雨花台永宁泉品茗为乐,泉水清冽,足湔烦渴,往往谈笑竟日,看夕阳而归。”

  三月三这天,很多南京人到雨花台的永宁泉前品尝新茶。泉水清冽,既能解渴,又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闷,不知不觉,一天时间过去了,大家要玩到夕阳落山才会回去。

  这段文字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杜慎卿在雨花台上看到的景象,挑粪桶的小贩相约去永宁泉喝茶,去雨花台看落日,于是他发出那句著名的感慨:“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山高水长,江南每一座城市都有三月三春游的目的地。无锡人在这一天要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军嶂山,所以有“三月三,西高山;三月三,军嶂山;三月三,上鸿山;三月三,爬惠山”的民谚。

  苏州周边山很多,三月三的春游有很多选择。苏州人还喜欢春游时看菜花,诗人蔡云《吴歈》中说:“北园看了菜花回,又早春残设饯杯。此日无钱能醉酒,半瓶艳色倒玫瑰”。北园、南园分别是苏州阊门内和书院巷两处由名园沦为菜地的遗址,每到三月,开满油菜花,遍地金黄,煞是好看。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说:“春时菜花及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酒炉茶幔,款留游客。寻访选胜之子,招邀步屜,于于来前,莫不流连忘返”。春游时结伴前往南园、北园看菜花,是苏州文人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雅事。

  《浮生六记》中,就有沈复夫妇准备了酒菜和茶,雇了馄饨担子(暖酒热菜煮茶),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南园看菜花的趣事,看沈复笔下南园的菜花有多美:“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

  在养蚕的江南,蚕农们还要在三月三这天要怀抱蚕种登山,他们认为,这样能够保佑蚕种获得丰收。

  三月三,一种看似普通的小花要唱主角,这就是“荠菜花”。

  “荠菜”谐音“聚财”,一直受到人们喜爱。江南很多地区,以及扬州、南通等地都流传,三月三是荠菜花的生日,民国徐寿卿《金陵杂志》载:“三月三日为荠菜花生日,妇女均插荠菜花于鬓边。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

  “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对荠菜的热爱,普遍存在于大江南北。旧时南京人踏青时采摘整株的荠菜花,带回来煮鸡蛋吃,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治偏头痛、预防小儿发烧。据说这“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食俗,源于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过,荠菜花的确具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清热利尿等功效。

  过去,南京人家将煮过鸡蛋的荠菜水喷洒在屋内外,或把荠菜花置于自家门上、床铺下,认为可以预防虫蛀。无锡、苏州人将荠菜花铺在灶台上或者坐的、睡的地方,认为可以去蚂蚁,除害虫,另外将荠菜花放在衣服内,能免受虫蛀。

  江南人家在灶脚墙上贴上红纸,上写“三月三,蚂蚁不许上高山”,他们认为贴了这种纸后,灶王老爷就能阻止蚂蚁爬上灶台。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固然有趣,但没有科学依据。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三月三这天,妇女在鬓角或者发髻上插一朵荠菜花,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时尚,据说这样可以解除春困,避免头痛,晚上能睡得特别香甜。

  记载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中说:苏州人将荠菜花称为“眼亮花”,女子戴了之后,视力更好,也可以将荠菜花与隔年年糕同煎,也有明目的效果,故命名为“眼亮糕”。

  在无锡,旧日三月三,还没生孩子的妇女要吃南瓜,因为“南”与“男”同音,吃南瓜可以保佑生孩子。

  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农民会很关注三月三这天青蛙何时鸣叫,如果中午前青蛙叫,这预示这一年雨水较多,如果中午后青蛙叫,则预示今年不会有涝灾。苏州将这个民俗称为“田鸡报”(田鸡是江南人对青蛙的叫法),有所谓“田鸡叫拉午时前,大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之说。

  当然,这两则“三月三”江南的民俗,是昔日人们的迷信,同样没有科学道理。

  昔日的三月三,江苏各地还有过不少庙会。常州雪堰有三月三南山庙会,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前往古刹南山寺,众人摩肩接踵,烧香拜佛,民间形容为“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了上南山”。

  在无锡葛埭桥,三月三这天有“赛快船”的民间体育竞技,百舸争流,无比激烈;在旧日的扬州,三月三这天,盲人们聚在一起,拉胡琴,弹三弦,抬着鬼谷子的神像,结队而行,巡行街市,堪称奇观。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