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艺术公开课·黄宾虹 | 策展人解读南博《仰之弥高》特展
2020/02/17 15:42  新华报业网  

  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南京博物院《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特展集中了20世纪中国画艺坛最闪耀的8位巨星。

  然而在“战疫”时期,全国文博场馆闭馆,《仰之弥高》和国内众多大展一样不得不关门谢客。如何让精彩的展览走出展厅走近观众,让居家隔离的生活多一些品位和文化气息?

  新华日报社、南京博物院与交汇点APP联合推出8集“艺术公开课”,请南博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仰之弥高》大展策展人庞鸥带大家连续8天云游展厅,走进20世纪8位顶级中国画名家的艺术世界。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齐白石,这一期咱们请庞鸥老师聊一聊黄宾虹。

  如果齐白石的画叫“雅俗共赏”,那么黄宾虹的画就是“曲高和寡”。他们二位都在80岁左右衰年变法,达到了自身的艺术巅峰,但是却走上了不同的艺术之路。

  庞鸥老师对于向公众解读黄宾虹也心里打鼓,因为黄宾虹的画并不好懂,也不好说,他形容这种情形是:“黄宾虹太超前了。50年前,人们不理解黄宾虹,5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只能看到他的背影。”打个比方,看黄宾虹的画,就像读一篇论文,没有一定的积累,就只能看到艰深与晦涩。

  那么近现代的大画家和大评论家怎么评价黄宾虹呢?潘天寿说他:“一张画能画七八遍十数遍,结果使画面葱葱郁郁,气象蓬勃,丰富至极而不失于空灵”;傅雷说他:“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设色妍而不媚”;李可染说得最到位:“黄宾虹老师的画,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可见其笔墨功夫已臻化境。

  庞鸥说,黄宾虹曾用“虚空粉碎”形容自己的画作。虚空粉碎本是佛教用语,虚空指的是人人皆有佛性,但心灵往往被蒙蔽,如果能粉碎掉这层蒙蔽物,就可以明心见性。黄宾虹的画就是在粉碎具体形象,进入抽象而混沌的意境中。黄宾虹生活的时代,西方艺术界印象派、立体主义、各式各样的野兽派开始风行,他们都在舍弃形象,修拉用点油彩的方法来构成画面,毕加索的画形象是破碎、重新拼接的,蒙德里安的画只留下色块和线条,而波洛克的画则是把颜色滴洒在画布上……

  中外美术史当然不能简单类比,但是如果同样用“变法”来形容黄宾虹,那么他做的也是舍形象,见意境。

  作品赏析:

  万松烟霭图(纸本设色,纵132.5厘米 横66.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的作品有白、黑两种面貌。此幅《万松烟霭图》属晚年所谓“黑宾虹”时期的作品。山石的具体形态完全融入画家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墨色之中,笔法的多变、墨色的亮度造就了画面的独特风格。黄宾虹追求的深邃的意境和浑厚华滋的美学理想,既发源于他对古画的研究,“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又来源于他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他常说自己喜欢阴面山和夜山,在夜深人静中领悟那黝黑如铁、貌隐神完的情致。细赏此画,山径曲折,云气清逸,远峰幽淡,密黑中颇多透气之处,亦其追求的“能作至密,而后疏处得内美”之境界。

  黄山松谷图(纸本设色,纵90厘米 横28.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作为“黄山山中人”,对黄山有特殊的情结,黄山图创作也贯穿其艺术人生的始终,承载着他对家山的无限热爱。松谷景区则可谓黄山松树集聚之典型。宾翁 40 年代创作的《狮子林望松谷图》就曾对松谷有过比较具象的表达,而此幅《黄山松谷图》比较抽象,仅用几棵遒劲的老松和无数密密麻麻的点或短线之组合就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给表现出来,可谓大繁大简,笔短意长。

  当然,这一画法不仅是其笔法的胜利,更是其墨法的胜利,如此焦墨点皆是建立在积墨和淡彩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显得很空洞。根据画家题署可知,此作应该是他在黄山松谷白龙潭上的写生作品,后来经过加工完成,创作于 1952 年,宾翁 89 岁,其双目患白内障,视力逐渐减弱,甚至接近失明的程度。然而此作挥洒自如,线条短短长长,墨色浓浓淡淡,无法有法,乱中不乱,不似之似,不齐之齐,更觉不易,令人肃然起敬。

  镜湖山景图(纸本设色, 纵94厘米,横33.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镜湖即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古人有“鉴湖八百里”之誉,可想见鉴湖当年之广阔。书圣王羲之曾发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感慨, 可见湖水清澈,水质极佳。从画风上看,黄宾虹此作“黑、密、厚、重”,显然是其风格晚期(70 岁以后)的作品。从墨法上看,此作运用积墨法,层层积染,自淡增浓,墨中有墨, 墨不碍墨,层次丰富,墨华鲜美;从笔法上看,此作墨中有笔,以中锋为主,多为老辣的篆籀用笔,于繁密处尤见功夫,笔上有笔,笔不碍笔,繁而不乱;更值得一提的是,此作运用“点彩法”,以色点配合墨点,去点树叶,点树干,尤其以朱砂点树叶的做法,为本作增色不少,给人以“依稀万木荣”之感。从章法上看,此作构图非全景式,而是截景式,选择湖边山景一角,巧妙布白,天、 地和右部计白当黑,近景略微勾染,中、远景则通过山势的走向与坡岸的曲折,使人感觉到水的存在, 显然是喻水法。另外,左部山林越黑,越密,越厚,越重,就会显得右部留白越亮,越疏,越薄, 越轻,湖水之清澈如镜也得到最佳诠释。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