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艺术公开课|听策展人讲述徐悲鸿画马背后的故事
2020/02/16 13:49  新华报业网  

  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南京博物院《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特展集中了20世纪中国画艺坛最闪耀的8位巨星。

  然而在“战疫”时期,全国文博场馆闭馆,《仰之弥高》和国内众多大展一样不得不关门谢客。如何让精彩的展览走出展厅走近观众,让居家隔离的生活多一些品位和文化气息?

  新华日报社、南京博物院与交汇点APP联合推出8集“艺术公开课”,请南博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仰之弥高》大展策展人庞鸥带大家连续8天云游展厅,走进20世纪8位顶级中国画名家的艺术世界。

  继齐白石和黄宾虹之后,今天庞鸥老师要介绍的是徐悲鸿。

  庞鸥老师说,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对20世纪中国画的影响力之大,可谓无人可及。他在当时的画坛上就像一个伯乐,展厅中8位中国画大家中,好几位与他有密切的有关系,前面介绍的齐白石《寻旧图》,就见证了徐悲鸿对齐白石的帮助和扶持。对于张大千,徐悲鸿极为推崇,甚至写下一句广为人知的评价:“五百年来一大千”。傅抱石是徐悲鸿提携、介绍,才得以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徐悲鸿又为他提供工作机会,这才有了之后的傅抱石。李可染,是徐悲鸿亲自领着上门,请齐白石收他为徒。徐悲鸿就像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枢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厅里的《九方皋》替换了之前展出的《愚公移山》,这幅巨制堪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九方皋图(纸本,设色,纵139厘米 横351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九方皋》为 20 世纪中国画不朽的旷世杰作之一,此作代表了 20 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此画徐悲鸿创作于南京丹凤街中央大学。画取材于《九方皋相马》故事。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内在的精神和能力,注重马的本质特征而不重马的皮毛,注重它的精髓而忘掉它的表面现象,九方皋相马的价值,更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

  画家对画的主人公细心塑造,九方皋叉腰昂首站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那匹黑色骏马,烁烁放光的二目流露出不凡的气质与高超的智慧。他的胸有成竹与身后两个浅薄之徒的自命不凡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马喻人,有远大抱负、追求的有识之士, 愿意成为栋梁之材,却不甘心服务于庸人。有贤才之人更希望自己是一匹千里驹,得到像九方皋那样的慧目的发掘,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群奔图》同样是徐悲鸿的代表作。庞鸥认为,早在唐代,就在韩斡、曹霸这样以画马著名的画家,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也有马为主题的作品传世,但是徐悲鸿的马是前所未有的,他用高超的写实能力和娴熟的中国画笔墨技巧,使笔下的马纷纷动了起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似乎这些马要向观众奔驰而来,从观众的眼前和身边擦身而过,其精神气质和力量与传统中国画中的马全然不同。

  徐悲鸿《群奔》

  群奔图(纸本,设色,纵95厘米 横181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本幅为徐悲鸿的代表作品之一。六马组合,呈现于画面之上,构图的安排、墨色浓淡的把握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

  极具天赋的想象能力。画家以线条和墨块简练地挥写出运动中的马群,以画面中部第三匹马为核心,传达着无坚不摧的力量。马与马之间的关系疏密有致,上下空间饱满,以显一往无前的磅礴之势。画家将西方绘画的透视融入其中,运用颜色的轻重,区分主次前后。六匹马形态各异,体态优美。画家运用重墨、重色和高光处留白的部分产生对比,使最前面的一匹马最为突出。右边第二匹马与左边第一匹马墨色稍淡,拉开了和最前面马的距离,中间两马一灰一棕,使用轻重不同的墨线,形象地表达了马的动态。

  最远处的马,我们只能看到寥寥几笔绘出的马头,虽然极其概括,观者却能感觉到四肢躯干的位置和体会到它们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画家运用了大角度透视造成的力度,夸张马腿长度,尽现了骏马风驰电掣之势。作品奔放而沉雄,体现出徐悲鸿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

  唐·韩幹《照夜白》

  李公麟《八骏图》

  赵孟頫《浴马图》

  侧目图(纸本,设色,纵111厘米,横109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画绘于徐悲鸿在新加坡为抗战筹款之时,画家把虎视眈眈、张着嘴、露着尖牙的毒蛇喻为挑衅者,双目放光的瘦狮则象征着中华民族,它已经觉醒,目光中充满着对于敌人的鄙视。

  徐悲鸿正是在对具有高度故事情节性以及对狮子充满威严的精神状态的准确传达中,特别是从狮子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其生动传神的艺术境界。作品在狮子强烈的动势、情节性表现、高度想象力、画面对艺术家民族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成功传达上,都体现出了徐悲鸿艺术的浪漫主义情怀。

  喜马拉雅山(纸本,设色,纵36厘米,横52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使用尼泊尔皮纸,展现喜马拉雅山雄浑苍茫的气势。他将水墨洇渗用到极致,画面上有如水在流动,气在蒸腾,云遮雾霭,变化万千。

  画家用大面积的灰墨晕染表现雾气缭绕的山峦,巧妙的留白让积雪皑皑的珠穆朗玛顶峰熠熠生辉。画家不用线条,独创以全纸着墨,展现光色变幻的大写意典范,水墨的韵味令雪山瑰丽的景色愈加动人。

  印度妇人图(纸本,设色,纵108厘米,横52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9年12月6日,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经新加坡、仰光、加尔各答,抵达圣地尼克坦。

  徐悲鸿在印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经常出席各种文艺演出,特别热爱泰戈尔主创的歌舞剧及民间舞蹈。他仍竭力吸收印度各民族的文化,画展对他更有吸引力,总是热情地应邀出席印度画家的画展。他参加社交活动或出外旅游时,都会与当地群众交友攀谈,细心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当地风土人情,从中汲取绘画素材,此后画出了多幅印度妇女、男子、乐师和美术学院师生的速写。

  此图便是在多幅速写与素描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一幅人物题材的中国画。在这幅画中,徐悲鸿把西方绘画的元素与中国画的方法相结合,具体说就是对于人物面部、手部等处采用了西方素描的创作手法,凸显了人物的体积感与光感,而衣服、座椅等处则运用了中国画的勾线设色的方法。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方法影响了整个人物题材中国画的发展。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