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被“电子化”的人生
2019/11/22 07:51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13期)

  【记录】

  

  【新华书房特刊】

  

  【文脉】

  

  

  【记录】

  没有电视机的客厅 被手环“套牢”的生活 被算法“暗算”的人设——

  我们改变时代,时代重塑我们

  

  没有电视机的客厅

  刘国庆的4岁儿子,前不久被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孩子画超市里一件印象最深的商品,结果儿子的“抽象派”作业令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终的答案竟然是:电视机。

  原来刘国庆家的客厅不像别家摆着电视,他儿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一个没有电视机的环境里。因为习惯看电脑,刘国庆多年前就将有线电视机顶盒取消了,后来索性将电视机封装好放在大衣柜顶上,在原先放电视机的客厅里打了一排书架。

  虽说没了电视机,可刘国庆儿子这一代,似乎出生后最娴熟、最无师自通的一个动作就是划屏,虽然牙牙学语,话还说不周全,但在手机、ipad上划屏却成熟老道,“那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另一个方式,至于家中有没有电视机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无感”,刘国庆说。

  

  直到孩子对商场里的电视机发生了兴趣,刘国庆才留意到,他的下一代可能要度过一个没有电视机相伴的童年了。

  对很多70后、80后来说,客厅里的电视机曾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晚间7点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到了晚间黄金档,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新白娘子传奇》更新一集,或者《戏说乾隆》联播两集,这些早已成了美好的记忆。

  也就是10多年前吧,中国人的家庭生活还是以客厅里的那台电视机为中心,其作为家庭娱乐核心与联系家人情感纽带的功能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直到手机与平板电脑出现,人手一个“小电视”,让很多家庭的大电视机反而成了客厅的一个摆设。

  现在刘国庆家的客厅成了儿子的“游乐园”,堆满了几架子书和玩具,而这样的变化并非个案。南京尚层装饰公司承接别墅以及一些高端客户的室内装修项目,经理陈靖说,以往客厅装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电视背景墙,可最近几年公司接的项目里,不少90后家庭的客厅里,索性连放电视机的位置都没有了,设计也越来越多元化。

  客厅里的电视机遭冷落,晚饭后以电视机为中心的家人围坐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体现个人化特质的小屏生活形态正在形成。

  

  80后媒体人汪惠女士回忆自己小时候,父母常常会在客厅里边看电视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单位的人和事。而现在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她和老公的生活模式是一人一个手机默默地刷着。

  而对于其他一些年轻人而言,电视机只是用来打游戏、追网剧的另一块更大一点的屏而已。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各大厂商如今纷纷将网络、游戏、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到各自品牌的电视机上。

  

  汪惠坦言,如果时间允许,她也很享受窝在客厅沙发上通过网络追剧的惬意。“不过,那根本不现实。”她说,两个孩子和繁忙的工作早已让她焦头烂额。上一次坐在客厅看电视是什么时候?“不记得,反正是很遥远的事了!”如此一来,“空”下来的客厅,不再是家庭的“C位”,那些“围坐电视机前”的日子或许只有在“春晚 ”那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才会来临。

  刘国庆说他原本想买一套高清投影系统安在客厅里,但又觉得5G就要普及,或许虚拟现实和体感增强产品会成为主流,“所以让客厅的大屏继续空着吧,客厅里没有了电视机,现在陪孩子玩成为我们增进家庭交流的一种方式。”

  被手环“套牢”的生活

  25岁生日时,陈晓智送给女友的生日礼物是一款电动牙刷,35岁生日时,已经成为孩子他妈的妻子收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和大多数夫妻一样,陈晓智和妻子总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吵架拌嘴。特别是拖地这件事,总能让妻子和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吵上一架,于是对电子产品有着格外迷恋的陈晓智,为家里添置了一台扫地机器人。

  一度从常州过来帮助照顾外孙女的岳母总觉得扫地机器人扫不干净,暗示两人应该亲力亲为多做一些家务,其结果是陈晓智又买了一台擦地机器人。

  陈晓智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应酬和出差是常态,妻子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哄孩子睡觉,陈晓智深夜回到家实在没心情再扫地,而请钟点工夫妻俩都觉得不划算,最终还是买了扫地机器人。

  “自从有了这东西,你不知道少吵了多少架。”陈晓智觉得自己的决定格外英明。

  

  随着科技产品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许多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和陈晓智相比,他的女儿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不过所谓的做家务,就是帮忙把碗放进洗碗机,或者擦拭扫地机器人。

  更广泛的改变发生在生活习惯中。

  “今天深睡时间只有1小时38分,睡眠质量太差了!”看着健康手环上只有71分的“健康成绩单”,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的70后刘芳显得忧心忡忡。

  在职场,她是雷厉风行的部门领导,而每当她低头看向左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她就回到了那个备受失眠困扰的人。

  就像工业革命让人们普遍有了时间观念,从而导致列车运营时刻表、以及餐厅营业时间等许多相关产业发生变化一样,手环也在改变着刘芳的生活节奏。

  她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环里的睡眠记录,如果深度睡眠超过2小时,夜里只醒一次的话,那么健康得分有可能超过80分,那一天她的心情都会很明亮。而如果只有60—70分,她明显会感到很焦虑。

  

  “只要你戴着手环睡觉,它会记录你每天深睡多少、浅睡多少,快速眼动多少,清醒几次……”刘芳感慨,人确实会被仪器所“困”,其实有时自我感觉睡眠还好,但一看手环上很低的睡眠成绩,心里就会很失落,数据时代,人们有时宁愿相信数据,而不相信自己。

  有意思的是,刘芳单位的几个同事都戴上了智能手环。单位忙,工作强度大,加夜班是常事,“每天早上,部门会的第一件事是比健康数据,谁睡了一个好觉,谁得了一个90分的睡眠高分,都会成为同事羡慕的理由。”刘芳笑道。

  电子设备解放了我们,又让我们时时为它所“困”——

  使用“keep”进行运动记录监测的人,如果每天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运动,就会被不断推送提醒,你该运动了;使用“薄荷阅读”应用的人如果阅读记录被“标灰”,意味着你该赶紧续读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人性被电子化了。

  被算法“暗算”的人设

  随着一声微信的叮咚声,深夜里徐丹丹的手机亮了起来。

  9块9,亲属卡扣款,来自拼多多平台商户,买东西的是城市另一端的70岁的父亲。

  徐丹丹莞尔一笑,已患手机深度依赖症的父亲,似乎还对微信亲属卡扣款一事不明所以,能这样为父亲花点钱,她心里还挺开心的。

  不过,随着这样的购物多了起来,徐丹丹也不禁担心,父亲原本挺节省,平时不逛衣服店、更不会买这买那,可自从玩上了拼多多,老人几乎就成了刚上淘宝时的她自己。“双11”这天,徐爸爸又买了不少东西,而且最大的特点是经常重复购买同一类商品。

  

  玩拼多多的这一年来,徐丹丹暗自观察,父亲买了几块不知名但外观都很炫酷的手表,几把led手电,几个身材很小却声音都很响的立体声音响,几个不同品相的手串,几个型号不一的茶杯,以及无数钓鱼应用之物。

  

  比年轻人更有好奇心和时间,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银发低头族”,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无疑成为新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普惠性让老人和年轻人一样享受到了获取资讯和及时交流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他们会融入时代的能力,但当老人们畅游信息之海时,却也总会陷入“推送海洋”而无法自拔,而老人们的每一次购物都会令“兴趣壁垒”加高一寸,以至于他们最终会被“圈禁”在个人喜好的孤岛上。

  如果说,手机、IPAD和其他电子产品对生活的介入只是一种表层的改变,那么算法机制对人的塑造则更令人生畏。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国企工作的袁女士发现,当她和女儿在同一个网购平台上同时输入“连衣裙”后,推送的结果竟然完全不同。简而言之,女儿搜到的大都是两三百元的连衣裙,而她搜索到的都是上千元的连衣裙。

  

  这就是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底层秘密——算法机制。利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特性,根据你的消费习惯、购物记录、浏览偏好,乃至旅游记录、身边友人聊天的关键词,揣摩你的消费能力和你的审美偏好,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每给你推送一个广告,背后都是算计好的。”袁女士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被推送强化我们的喜好,所以我们反而很难去突破边界。”

  “试想一下,如果你想按照金融街月入5万的白领这样的‘人设’去刻意打造自己,那么围绕你身边的大数据都会自动匹配,并为你的白领人设进行‘加持’”。袁女士总结,“实际上,你会从一个幻想中的你变成一个被算法塑造出来的你。”

  其实这也是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都面临的窘境,移动互联网以几何级数拓展信息的边界。我们都被牢牢“粘”在网上,一方面我们“想啥有啥”,在信息服务和文化、商业的分享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另一方面,我们又像是被算法筛选过的“囚徒”,被封闭在“兴趣鸿沟”之内——苏格拉底曾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但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这还有可能么?如果我们不加以警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被大数据塑造,而不是真正获得成长。

  记者手记>>>

  被进步“驯化”的我们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名著《人类简史》里曾提出,人类将野生小麦、稻谷等农作物训化成了自己的食物,而人类最终也被这些农作物所驯服——再也离不开米面构成的主食,从而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几乎人类每一次进化跃迁,都伴随着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本身似乎都最终让人类本身成为被驯服的对象。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当今的代际变化以10年、5年甚至3年计。当拥有汽车还是许多人的梦想时,新能源车取代汽油车之势已无法阻挡。当一些人还在纠结购买65寸电视还是70寸电视时,一些人开始将电视机送人了事。

  在所有因科技发明带来的改变当中,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人类发明互联网,从而成为“网民”,人类发明自拍设备,进而成为“拍客”,而每一个新名词的诞生,就意味着一套新的驯化过程的开始。最可怕的是,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驯化”是一场不分年龄层次的无差别“攻击”,从刚会走路的孩童到每天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再到银发飘飘的老年人……许多不经意的改变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许多不经意的“塑造”伴随着我们的满足而来,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们还来不及认识的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这甚至让乡愁的含义都会发生改变,当“10后”长大成人回首童年,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家里,父亲斜躺在沙发上捧着手机打游戏,爷爷奶奶在拼多多里挑着衣服,妈妈在用IPAD开着弹幕看网剧,厨房里传来洗碗机嗡嗡的电流声,客厅里是满地乱转的扫地机器人……这些是否会成为他温馨的家庭记忆?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所孕育的生化人将翻开智人进化新的一页(这当然又是一个新的“驯化”进程的开始),他们或许将成为我们下一代的伙伴甚至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这不仅是尤瓦尔赫拉利的疑问,也是今天的我们应该直面的问题。

  交汇点记者 徐宁

  

  【新华书房特刊】

  让有温度的阅读,温暖冬日里的你

  ——2019年第四季度“新华书房”十本好书新鲜出炉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

  

  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模样,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其中的艰辛与曲折、成就与辉煌,无不与文化基因有关。文化基因决定了民族性格,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路径依赖,其国家治理方式选择的唯一性,国家治理体系的特殊性,皆由此路径延展而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豪迈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对这一重大宣示的认识,不仅仅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来看待,更要站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传承发展的高度来看待。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768.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世界排名第69位,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经济取得如此令世人震惊的成就,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即制度的渐进演化,在保持既有政治架构基本稳定、避免重大社会风险发生的同时,制度得以平稳变迁,这得益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强大而稳定的执政力和领导力,得益于这一力量背后的文化基因。以悠远绵长、生生不息而著称于世的中华文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东西方众多有识之士探究其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从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至今日,中华文明不仅语言文字、饮食起居等世俗化表象未曾经历突变遽改,道德共识、舆论风习等精神化层面也几乎一以贯之。不同于其他古文明的暴兴忽亡,我们的文明传统虽然时有变幻,有过亡国、亡天下的种种忧患,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总是能回到历史轨迹上来,返本开新,再创辉煌。

  讲仁爱、重民本、守信义、贵承续、推修身、知变易、崇正义、尚和合、顺自然、求大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重要组成,被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所吸纳,已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其执政基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之源便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之所在。 英 杰

  在实践中思考中国新发展

  

  本书从全球“从未有过之大变局”讲起,分析中美博弈的长期性,阐述中国跨越诸多陷阱的艰巨性,解剖“一带一路”的细节与未来脉络,论证全球治理对中国社会的“成人礼”意义,提炼诸多强国崛起的思考,畅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全书分为“漫长的大变局”“‘斗而不破’的中美博弈”“国内治理:跨越发展陷阱”“全球治理:中国在适应的‘成人礼’”“‘一带一路’进入‘耐力跑’阶段”“诸多强国的崛起之路”与“改革开放再出发,更是持久战”七章。

  作者王文作为国内知名智库学者,在本书中他警示当前中国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须以走长征路的劲头、坚持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扎实前行。

  如何在大变局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作者在多维透析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及其演进的整体逻辑后认为,中华民族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沿,对“大变局”的把握与应对必须防止误解、误判、误行,既要显现志怀高远,又要具有新时代下的政策执行力与战略远见。

  作者进而提出,中国崛起仍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为论证这一结论,作者调研近百个国家,用上百个生动有趣的亲历故事穿插讲述,总结概括若干强国的崛起之路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曾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英国崛起花了近两个世纪,美国崛起用了一百多年,中国崛起过程一样需要扎实的慢功夫、实功夫。从目前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面临世界变局、政治博弈的挑战,让全民对国家崛起艰难性有充分共识与内心预期,戒骄戒躁,谨慎前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中国崛起的经过,作者认为目前中国进入了崛起的“精耕细作期”,需要跨越诸多的陷阱,须透析时势变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稳进节奏,善于与传统强国博弈,保持长期“斗而不破”的趋势。继续保持战略自信,持续对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 钟 和

  是时候看中国的了

  

  《中国巨变:地球上最伟大的变革》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与诸多典型事例对中国的巨变进行了客观、生动的描述,高度评价中国通过变革“使7亿多人脱贫、培养2.5亿中产阶级和解决9亿人就业”,认为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

  作者、英国资深中国问题观察家休佩曼将中国巨变的归因于应对和管理变革的中国式思维,他从目标、手段和人三个层面入手对中国式思维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和谐、稳定、适度、长线思维、360全方位视角、居安思危、教育、自我批评等20条基本思想,认为这20条思想是导致中国巨变的主要因素。作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带来了许多战略经验,有些来自传统思维,另一些来自新时代。随着人们渐渐习惯了变革,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影响力在于有能力在经历挫折后分析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和创新组合。

  该书将中国的变革放到当今世界大背景下,从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不时与欧美日印等不同国家与地区进行比较,夹叙夹议,纵横捭阖,观点新颖,说服力强。作者高度认可中国主政者的远大胸怀与宏观视野,认为习近平秉持的“我们要坚持长远和战略眼光”、“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等长线思维与360度全方位视角,正是西方所缺少的。

  该书认为,现在是时候“看中国”了。并直言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理解中国的变革可以帮助其他国家、企业和个人找到新的途径,同时回答中国能否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对于后一个问题,作者的答案非常肯定。

  作者对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他开篇写到,“2002年初,在章家敦出版《中国即将崩溃》后不久,我来到上海。15年后,中国还没有崩溃。相反,中国在全世界更加重要,魅力无穷”。最后又写到:“生活在中国,目睹各种各样的变革,很容易得出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领先经济体的结论。虽然还在不断地努力,未来15年,中国将是这个日益颠覆的世界新的均衡局势中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巨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变革。” 冯 正

  从历史中找寻智慧

  

  中华文明走过了五千年漫漫历程,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生生不息、绳绳相继、延续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文明。正如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而迎来伟大前途一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长征路,其间有艰难险阻,有苦难辉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韩毓海教授这部《龙兴:五千年的长征》,分“开辟”“稳定”“复兴”三个篇章,以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等为“路标”,从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迁的角度,为读者勾勒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征史”。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就是历代先贤们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但是,旧中国建立在封建专制基础之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十九世纪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遭遇全面挑战,再也无法维系下去。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求索,各种救亡图存方案悉数登场,然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在精神上才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建立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新的国家治理体系才找到了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历史和国情有透彻把握,在成长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中国共产党这样的特质和优势,使她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科学而且不断完善的治理体系,保持了强大而且不断提高的治理能力。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当代中国的治理思想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之际,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从国家治理角度写这么一本著作,帮助读者回顾我们来时的路、瞻望前行的路,这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对于满怀豪情朝着民族复兴目标迈进,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何毅亭

  深度剖析AI未来趋势与中国位势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角逐的焦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大数据、算力和算法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步并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人类。在语音识别上,微软的语音交互识别系统错误率低至5.1%,百度的汉语识别系统准确率高达97%,都优于专业速记员。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甚至可以颠覆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例如,谷歌DeepMind利用深度学习开发Alpha Fold程序,能够根据基因序列预测蛋白质的3D结构,有望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众多疾病。

  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很快就渗透到医疗、交通、金融、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普华永道曾经做过预测,2017年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全部GDP的55%,其中中国占全球将近一半,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人工智能相比传统模型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技术有哪些?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上的投入和产出如何?回答不好这些问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之路仍将困难重重,甚至在未来有可能丧失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全球格局:未来趋势与中国位势》为我们提供了客观看待人工智能、认真审视自我的机会。本书是站在热潮上的冷思考,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看待人工智能的过去与未来;从大国博弈与企业争雄两个层面解读各国的人工智能战略以及企业在专利、人才等方面的布局;从数据、算力、算法三方面展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数据、技术、资本、智力和制度五个维度分析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优势及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期望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趋势。 邬贺铨

  近距离了解“区块链”

  

  我们认识并改造这个世界的方式一直在改变,而技术是其中最大的推动力。区块链从诞生时背后推手的神秘,到最近比特币达到天价的惊世骇俗,如今又改头换面成为金融变革的顶层设计,短短数年间,对它最高的评价已经是:可以和互联网的重要性并驾齐驱。

  所有技术的普及所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教育。在中国传播区块链最早的一些圈子里,为了区块链这三个字的翻译及中文命名曾产生过一些小小的争议。为什么?因为区块链要达到互联网那样的家喻户晓,能够顾名思义极其重要。毕竟,区块链从字面上很难直观理解。而区块链技术的拥趸们又是多么渴望让这个技术像互联网一样进入寻常百姓家!于是,有关区块链的书籍如雨后春笋,比起那些技术内容特别高级的专著,这本书起到了为人指路的作用。

  此书轻松浅显,图文并茂,让技术变得可爱与可亲,作者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读者从中既能感受到艰深技术名词背后的人文脉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个时髦的技术概念,又能获得在朋友圈指点区块链的知识储备,惠而不费。

  当然,技术普及的道路并不轻而易举,即使在经过种种努力以后,一些基本的技术理念还是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建议读者尝试去金融博物馆看看比特币挖矿的机器,了解一下哈希密码为何难以破解,以及关注一些最新的区块链动态以跟上时代的脉搏。也许,你一辈子也不需要真正掌握这些高深莫测的技术,但当身边一切的信息和金融服务都发生在区块链上之时,你今天的一点点阅读时间,将帮助你更好地拥抱一个新的世界,理解一个新的记录历史、登记权利、转移价值的方式。

  徐明星在比特币行业堪称华山论剑级别的剑客,早年的技术积累与极客般的敏锐使得其创办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OKCoin在中国备受推崇。如今,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区块链技术,他撰写了此书,这将为区块链的普及带来一股清风。 郭宇航

  城市运营的核心逻辑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渐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中国进入了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阶段。城市发展步入快行道,势必对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据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城市目前存在的老旧房地产总面积预估已超200万亿平方米,并仍处于增长状态,这一现象在上海、北京和深圳等重点城市更为突出,亟待通过城市更新推动其改造和升级,以便它们重新焕发价值。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等大城市已经把城市更新列为城市工作重点;另外,诸多大型开发商、私募基金和金融机构也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业务。

  本书首先概述和梳理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演进进程和我国当前城市更新的发展态势,并探索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规律。其次通过案例透视,对比分析了全球典型的城市更新实践,回顾了一些城市更新代表性项目,并围绕实施理念、社会影响、社区建构、空间品质和建筑文化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最后,结合行业实际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对城市更新的实施方式、运营方式和产品方式等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相比,城市更新项目充满了复杂性。由于项目所在地块往往已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承载着成熟的交通路网、文脉和生活方式,所以,准确分析城市实际情况和需求,围绕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保护等重要内容达成城市更新项目的目标,进而精准地匹配资金、资源与资产的关系成为房企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演变为城市运营的重要内容。这无疑,需要它们从城市开发运营的角度探索城市运营和发展的新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运营是城市更新的高阶形式。立足城市更新业务,探索城市运营的发展模式和核心逻辑。具体来讲,城市更新项目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及外观进行改造升级,而且要延伸到对城市空间进行相关的配套和运营。从城市开发运营的角度,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培育、住宅开发和配套建设等领域的协同,城市运营商旨在与当地政府及各合作方共同打造和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钟文

  全球变暖的低碳经济诠释

  

  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讲述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专著《气候赌场》,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研究的代表作。著者以经济学家视角,讲述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发展关系,认为全球变暖的关键在于CO2排放过度,超过大自然吸纳能力,而CO2过量排放,则是世界经济发展、GDP增长使然。要在经济增长与CO2排放的关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打破这一困境。实现这个平衡点,犹如

  一场赌博,这是面对气候变暖的博弈。只有各个经济体都担当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履行好消减CO2排放和低碳生活责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气候赌场”中真正实现为人类作贡献。

  《气候赌场》一书,从气候变化的原理、危害作系统分析,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设想和成本,乃至贴现与时间价值,甚至政策与制度的构想,希望通过平衡成本与收益,实施低碳经济新技术,达到减缓气候变暖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人们尊重气候科学,批评和谴责那些靠过渡消耗资源,不符合低碳经济战略的行为,并让全人类形成共识,从公共舆论上重视起来,如书中引用美国副总统小艾伯特?戈尔的说法“全球变暖是我们时代一个决定性问题”,提出“通过征收能源税、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以及碳税来减排的措施”,并在《京都议定书》中有所体现,把气候变化作为科学问题,与气候变暖一起提上政治议程,激起人们高度重视。

  在《气候赌场》之末的《最后裁断》,作者告诉读者,“一些障碍是结构性的,如影响的全球性质以及高成本的政策与最终收益之间的漫长时间差。其他一些障碍是经济上的,如当贩卖怀疑的商人企图迷惑公众以维持他们的利润时。”有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地球正在变暖。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地球会经历50万年来最重大的变暖,后果会非常严重。全球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以减缓并最终停止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这是经过多种评估和检验的结论,我们不需要等半个世纪再行动。 周能汉

  用厚重作品阐释“大桥精神”

  

  《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以下简称《大江之上》)是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先生的最新力作,是章剑华自2018年开始构思并着手,专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推出的献礼之作。全书分天堑通途、中国脊梁、时代跨越三部,分别重点记录表现建国初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以江阴长江大桥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大桥建设的历史细节。作品题材横跨长江,纵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周年,是共和国70年来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经济建设的真实写照与生动缩影。作品以写人为主,重点表现桥梁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英模,通篇注重把时代、事件、人物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建设国家而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大桥精神”。

  《大江之上》是第一部专门反映长江大桥建设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纵贯70年,作者在前后相连的三个时代断面中,塑造了茅以升、李文骥、彭敏、梅旸春、李国豪、林鸣等老一辈和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桥梁专家的群像。能打硬仗不服输的彭敏,缜密深沉的梅旸春,开明练达的李国豪……在作者笔下,每个人都是贡献卓著又性格鲜明的“这一个”,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组成了长江大桥建设历程中闪耀的“群星”图。

  在“写活人物”的同时,作者又特别善于“讲好故事”。全书六十六章内容,几乎每章都有关于长江大桥建设的重要情节发生,每章都有建桥人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些困难就像迭生的“悬念”,吸引着读者“欲罢不能”,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而那一个个解决困难的办法,则在作者娓娓道来中“水到渠成”,让人感叹建桥人坚强的信念、高超的本领。

  长江大桥建设困难重重,可我们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依靠技术合作到技术自主甚至领先世界地将它们建起来,这里面蕴藏着国家的力量。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万里长江上的一次又一次跨越,一直与新中国发展与前进相同步”,这是“跟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豪迈步伐”而实现的。卞清波

  敦煌与它的守护人

  

  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这座城市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文化中心,后来归于沉寂,直到20世纪初,随着藏经洞与壁画、文物的重现以及大量国宝的流失,中国才心痛地发觉,敦煌需要合格的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创建于1944年。常书鸿是研究院的创始人,余生几十年就在敦煌。段文杰于1984年接任第二任院长,扩建了敦煌研究院,在新时期继续拓展研究、保护的各项事业,并且开始国际间的合作与共同研究。樊锦诗在1998年成为第三任院长,花甲之年不解战袍,直至2019年方才卸任。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不断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整体、综合、科学保护,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设“数字敦煌”的影像拍摄与数据库工作,既推动了敦煌研究与文保事业的深入发展,也让公众与世界更加了解敦煌。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这部《我心归处是敦煌》就是樊锦诗晚年的口述回忆录,在2019年才刚刚完成。在这部作品里,樊锦诗把她的人生经历与敦煌的历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连,并且深情回忆师友诸朋,在常书鸿、段文杰之外,我们还看到宿白、苏秉琦、季羡林、饶宗颐等前贤的身影,他们的人生都与敦煌密切相连,敦煌也因他们而更辉煌。

  樊锦诗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高材生,受父亲的影响,樊锦诗从小学业优秀,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她在敦煌工作五十七载,由风华正茂的江南少女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西北老妇,由懵懂无知的青涩学子进化为胸襟广阔的渊博长者,执守、沉默,孜孜做事,与敦煌一起经受风霜雪雨,经受严寒酷暑,经受无望与希望,迎来涅槃,迎来重生。 林 颐

  (新华书房)延伸书目(10种)

  

  

  【文脉】

  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两处在江苏

  江苏赏枫:红霞缭绕,层林尽染秋意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每年11月到12月,是观赏枫叶的最佳季节。我国有“四大赏枫胜地”,分别是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和长沙岳麓山,其中有两处位于江苏。

  

  早在明清时期,江苏就已出现了诸多赏枫佳地,“秋来枫树老,霜染一林丹”,文人们纷纷吟咏歌颂凌寒傲霜的红叶;“天平十月看枫约”,几百年来,江苏人将赏枫秋游作为不可或缺的时令民俗,延续至今。

  栖霞山:拂头红树千枝

  在南京,提起红叶,人们首先会想起南京东郊的栖霞山。早在六朝时期,栖霞山就已形成丰厚文脉,山中始建于南朝萧齐时期的栖霞寺是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栖霞山风景旖旎如画,乾隆皇帝在此建有行宫,先后五次驻跸于此,对栖霞山作出“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但栖霞山最为广为人知“名片”却是她的满山红叶。深秋季节,山上山下,红霞缭绕、丹枫烂漫,灿若红云的枫林中,摩肩接踵的是来自全国各地观赏红枫的游客。

  “栖霞山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枫叶林,但真正形成‘栖霞赏叶’以及‘秋栖霞’的习俗,则是在清代以后。”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文史专家、《金陵明秀栖霞山》的作者张军说。

  

  由青而黄,由黄而红,由红而紫,霜愈重、色愈浓,枫叶凌寒傲霜的品格,历来受到文人的尊崇。在他们的笔下,能找到很多描摹栖霞红叶的诗句。“栖霞红树烂如霞,十月天晴风日嘉”,这是明末清初南京诗人纪映钟赞美栖霞山秋色的诗句。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朱彝尊登栖霞山,作诗四首,有“槭槭霜叶鸣”之句。

  乾隆年间的南京诗人王友亮在《金陵杂咏摄山》中说:“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摄山,即栖霞山)”。诗中更是写到:“枫叶秋林烧入云”;袁枚的女弟子、诗人骆绮兰写有多首游栖霞山的诗,有“仙楼都拥赤城霞”的诗句。两江总督尹继善曾与大诗人袁枚同游栖霞山,“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朱履却宜枫叶老,清峰岂厌鬓毛斑”,这位当时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用诗句记录下秋天栖霞山的绝美风景。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在其新著《山围故国》中对栖霞山何时广植枫树做过考证,他推测,至少在十七世纪后期栖霞山就有大量的枫树林了。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一首《哀江南》曲子,其中有“新红叶无个人瞧”的句子,描写的可能就是栖霞山红叶。在《桃花扇》中,更有“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的佳句。

  

  多位学者仔细研读多种地方文献后推断,在南京家喻户晓的“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可能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时广为流播,“栖霞赏红叶”成为文人的风雅和普通市民的秋游首选。

  1934年12月15日的上海《申报》载:“自本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五十天时间内,仅由京沪铁路京丹段各站前往栖霞山观赏红叶游客已达九千人……”,在交通不发达的八十多年前,依然有大批游客沿着沪宁线,乘坐缓慢的列车前来栖霞山赏秋,足见“秋栖霞”当时就已经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和极强的吸引力。

  

  目前的栖霞山景区已种植了鸡爪槭、红枫、枫香、榉树、乌桕、美国红栎和中山红等红叶树种5万余株,栽植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秋时节,满山红叶层层叠叠,枫林如火,枫叶流丹,仿佛漂浮的红霞随着山峦起伏栖息停留,蔚为壮观。

  天平山:仿佛珊瑚灼海

  苏州著名作家周瘦鹃曾列出秋游姑苏四个必看的“节目”:中秋节,游虎丘兼泛七里山塘;农历八月十八夜,可去石湖串月;九月初九重阳节,登临吴县华山望远;深秋季节,别忘了爬一爬天平山,看一看秋日经霜、漫山红遍的奇景。

  

  海拔221米的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高祖、曾祖四世葬于天平山,皇帝将此山赐给范家,故天平山又有“范坟山”、“赐山”之称。天平山以红枫、清泉、怪石为著,以红枫最为著名,从明末以来就是江南最为著名的赏枫胜地之一。

  

  周瘦鹃提醒游人,天平山赏枫的最佳时节是农历十月,这是因为“枫叶须经霜而红,红而始美,因此看枫须等到秋深霜降之后,太早则叶犹未红,太晚则叶已凋落,大约须在农历十月间吧”(《天平山看枫》)。

  

  据考证,天平山最早枫林属枫香树,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种植。范允临是著名书画家,曾在南京、云南等地任职,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万历三十二年,范允临辞官回到苏州隐居后,将宦游生涯中收集的枫香树苗在祖坟地天平山广为种植,形成苏州城外最大一片枫林。

  

  从清代开始,每一个晚秋,苏州的文人雅士们都会结伴去天平山赏枫,吟咏唱颂,留下大量诗文。康熙十四年秋天,江苏巡抚宋荦前往天平山游览,他的诗句生动写出枫叶颜色红黄的转换:“或绚如赪虬,或灿如黄菊。参差青松间,一一媚晴旭。”生活在清嘉庆年间的苏州文人、藏书家顾莼写道:“丹枫烂漫锦妆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记录了天平山是深秋苏州最热闹的去处。当虎丘与横塘的风景已萧瑟时,天平山“丹枫烂漫”,妖艳似火的枫叶能与春花媲美。清代诗人李悔庐写下一篇《天平山看枫叶记》,更加详细地描摹天平秋色:“枫林远近,红叶杂松际。四山皆松栝杉榆,此独多枫树,冒霜则叶尽赤。今天气微暖,霜未着树,红叶参差,颜色明丽可爱也。历咒钵庵,过高平范氏墓,岩壑溢秀,楼阁涨彩……”

  

  天平山看枫叶,不单单是文人的雅好,更是普通苏州人的民俗。记录苏州时令节俗的《清嘉录》载:“郡西天平山为诸山枫林最胜处。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游人必看的枫树,在“万笏朝天”一带的“三太师”坟前,共有九株,树干高大,苏州人称之为“九枝红”,“远近枫林,无出其右”。追求雅致的苏州人一年四季都要出游,他们将“秋游天平”看作一年游兴的尽头,爬山累了,就租个竹椅子,“以替足力”。文人蔡云《吴歈》中写道:“赏菊山塘尚胜游,一年游兴尽于秋。天平十月看枫约,只合诗人坐竹兜。”

  

  如今,红霞缭绕、丹枫烂漫的天平山保留着大量当年范允临种植的古树。和其他赏枫地相比,天平山的枫香树更为高大,有的需两三人合抱。枫叶也很独特,呈三角形,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嫩黄、橙红、赭红、深红等不同颜色,呈现“五彩枫”的奇景。

  枫树湾:霜染一林丹

  苍崖丹枫,万红千黄,除了栖霞山和天平山,江苏还有多处赏枫胜地。

  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连云区宿城的枫树湾名闻苏北,古老的原生枫树林枫叶如丹,灿若明霞,美不胜收。明代海州文人顾乾在其所撰《云台山志》中说:枫树湾“山多枫树,秋霜渐老,则红叶满林”,他将“枫叶霜寒“列入“云台山三十六景之一”,并作诗赞颂:“秋来枫树老,霜染一林丹。叶夺明霞艳,枝瑶夕照寒。凌空翻赤影,映水漾红澜。吟赏停车客,徘徊兴未阑。”

  

  在无锡,惠山历来是观赏枫叶的好去处。无锡文史作家王辉介绍,惠山寺前,百年老树的叶子已由绿变红,霜重色浓,为古老寺庙增添了厚重与沧桑。“借得青山不用还”的寄畅园内,枫叶如云似霞,五彩缤纷,参差错落。红色、黄色、绿色,寄畅园内斑斓的色彩,加上园内“锦汇漪”灵动的水面,以及远处漫山红遍的惠山,将寄畅园的秋色演绎得热闹而又浓烈。

  明清时代的无锡的文人们曾不吝笔墨地描写惠山秋景,清代邹卿森在《惠山麓观枫林二首》中这样描绘:“杖策披枫林,杳然秋山长。丘陵芥纡互,松柏滋烟霜。幽响出丛木,回飙亦已凉。目纵情更延,清泉闻空香。”

  

  此外,徐州的彭园,扬州的瘦西湖、个园、何园、蜀岗西峰,镇江的焦山,常州的青枫公园、红梅公园等处,也是江苏各地深秋不容错过的“赏枫打卡地”。

  

  文献中还记载着一些昔日颇为知名的“赏枫地”。明代,常熟文人孙艾打造赏枫胜地“吾谷”,以“吾谷枫林”之名列入“虞山十八景”。“吾谷枫林”虽消失于清末,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常熟吾谷,霜后丹枫,望若锦绣,骚人韵士,往往觞咏其下”(《百城烟水》)的记载中,来想象那一片深秋时节燃烧在虞山山麓、似火一般的枫林。

  枫叶为什么这样红

  枫叶如火,红得浓艳,在《山海经》中等典籍中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黄帝擒获蚩尤并将其杀死后,将蚩尤身上的刑具(一说蚩尤的武器)抛弃在“大荒”之中,很快化成了一片片枫树林。这个悲壮的故事来自古人想象。专家介绍,枫树叶变红,主要和是叶中含有的花青素有关,花青素在酸性液中呈红色。进入秋天后,气温迅速降低,光照减少,有助于叶内花青素不断生成,此时,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呈酸性,叶片因此呈现美丽的红色。

  

  从六朝开始,赏枫观枫就是中国人延续不绝的时尚,枫叶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杜牧的《山行》是最为脍炙人口的“赏枫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的秋色描写也可谓经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唐代诗人张继在苏州写下的《枫桥夜泊》也提到了枫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愁怀、漂泊在江南的诗人早已经没有了赏秋吟秋的闲情。深秋已至,如火的枫叶和星星点点的渔火,勾起的是他难以排遣的无尽愁绪。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