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现在的年轻人, 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2019/11/10 15:34  

  (作者序言)

  2018 年 2 月 11 日,处于职场迷茫期的我,在网上发布了第一篇“100 个不上班的人”系列人物采访。开始这个计划时,我从未想过它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以及我可以坚持多久。

  幸运的是,一年过去了,这个计划远比我想象中走得更远、更成熟。而我自己, 也在执行这个采访计划的过程中渐渐走出了职场,用一年时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我自己的“不上班”之路。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无数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采访计划?”每一次,我给出的答案都很简单:“因为我就是一个不想上班,却不知道不上班可以做什么的人,我相信和我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不上班”这个词,听上去可能有点儿消极,但它在我的定义里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和“消磨时光”,它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职场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过去一年,每当有人问我“如何才能不上班”时,我都会给他们普及一个概念: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上班”和“工作”这两个词的概念。在我的理解里,“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 而工作是为自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上班”和“工作”的定义, 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上班: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 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地方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你可以不喜欢上班,但一定要热爱工作。我提倡“只工作,不上班”,而不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想上班”还是“不想工作”的前提下,就盲目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试图从一个个“不上班”的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因此有了“100 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也因此有了这本书。

  通过一年多的采访,我发现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所以“职业倦怠症” 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好奇、没有经验。但工作几年之后,大部分人会发现一个关于上班的真相:至少目前,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 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如今的世界,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牺牲点儿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最低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

  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阶级的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元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媒体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然而可悲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差距是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虽说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从事的工作类型比他们的父辈更丰富,互联网的开

  放也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不上班”的新机会,但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多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没有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看似选择更多的年轻人实则根本没有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所以“不想上班”对当代青年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

  生活中我接触到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想上班”却“还在上班”的阶段。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无法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我理解这种状态有多糟糕,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所以“100 个不上班的人”这个项目诞生之初,我的愿景很简单:通过分享那些成功走上不上班道路之人的故事, 给“不想上班”却又“毫无头绪”的人一些思路和勇气。

  我始终觉得工作占据我们每个人人生中 60% 以上的时间,如果工作不开心,你的人生大概率也是无望的。工作本该是一件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事情,但反观现在的社会现状,受制于一些工作以外的因素,如“复杂的人际关系”“烦琐的沟通流程”“死板的打卡制度”等,很多人残存的最后一点工作热情也消失殆尽。“这是否意味着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度,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呢?”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企业后,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相信会买这本书的你,心中一定也多少存在这样的疑惑。

  为了寻找答案,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和不下 50 名“不上班的人”讨论过。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自主独立、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内心有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些共性决定了他们注定不适合在一家公司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们是一群“关不住的鸟儿”——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上班,这本书正是为这群人所写的。

  本书中,我将不上班的人划分成了几类:有专一技能的自由职业者、处于初创阶段的创业者、开店的个体户、有多重技能和身份的“斜杠青年”……他们的故事会穿插在不同章节中。如果你问我这几类人有什么样的共性,让我把他们划分到了同一个概念下,那就是“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别人”。

  我始终觉得未来社会,最理想的工作方式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 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上班”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如果你喜欢在一家稳定的企业工作,享受上班族的特有福利,就踏踏实实地上班;如果你想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并为自己的兴趣和事业打拼,可以试一试“不上班”。

  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和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人活一世,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林安

  2019 年 6 月 27 日 上海

  (摘自《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